CEA框架下叙事医学文本的汉译研究

2023-06-20 19:57杨舟王燕
校园英语·月末 2023年1期
关键词:变通表达理解

杨舟 王燕

摘 要:叙事医学自2011年正式进入我国以来,方兴未艾,日趋成熟,而对优秀的叙事医学文本进行翻译亦可以丰富该学科在国内的文本研究。本文以CEA(理解、表达、变通)为框架,以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叙事医学专栏文章为研究对象,结合叙事医学文本的特点,探索叙事医学文本汉译的方法和技巧,以期更好地传达叙事医学文本的信息与情感,并为其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理解;表达;变通;叙事医学文本翻译

作者简介:杨舟,王燕,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叙事医学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丽塔·卡伦(Rita Charon)于2001年提出,并在其著作《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Narrative Medicine: Honoring the Stories of Illness)中,将叙事医学定义为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而叙事能力则是指认识、吸收、解释并为疾病故事所感动的能力。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将叙事医学能力培养融入医学教学,使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得以回归,还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缓解医患矛盾。

欧美國家的叙事医学发展起步早,呈蓬勃发展态势。卡伦作为叙事医学的先锋人物,曾撰写多部专著,如《精神分析学和叙事医学》《叙事医学的原则与实践》等,不断丰富叙事医学的理论框架,还曾在《文学与医学》期刊推出叙事医学系列故事。

笔者以“叙事医学”为关键词在CNKI中进行检索,得出973条结果。李明于《医学墓地上的叙事之花》中最早提到“叙事医学”一词,该文以中西医的差别为切入点,从医学的包容性角度引出叙事医学;杨晓霖在《美国叙事医学课程对我国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启示》和《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叙事革命:后现代“生命文化”视角》中介绍了叙事医学理论建构及疾病叙事;张晓军在《叙事医学——医学人文新视角》中从医学知识的叙事结构、医学叙事的基本类型、疾病意义的叙事阐释、医疗伦理的叙事视角简述叙事医学的基本原理。叙事医学本土化进程不断加快,有关叙事医学的研究愈来愈多,但研究内容仍相对单一,主要涉及平行病历、叙事护理及医学人文等领域,未探讨叙事医学文本或其语言特点。后以“叙事医学文本”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出13条结果,仅有3条此类文本的解读,且多为描述性研究,实证性研究相对匮乏。

本文旨在结合叙事医学文本的语言特点与理论,探讨对该类文本进行汉译的方法和技巧。本研究选取的文本来自《美国医学杂志》(JAMA)的“A piece of my mind”专栏,从属于叙事医学专栏。该栏目下的文章均由临床医生执笔,讲述患者或者医生本身的故事, 但与以往的研究性文章或科普文本不同的是将文学笔触融入其中。此类文本最大的语言特点便是隐喻(比喻)的使用,表达较为生动、含蓄,难度适中,读起来也更具人情味,体现人文关怀、兼具科学性与普世性。本文共选取40篇文章作为语料,结合文本特点,选取适配性较高的CEA框架进行实证研究,为叙事医学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借鉴。

二、CEA框架

CEA框架,即理解、表达、变通框架,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长栓教授提出,并在其著作《如何撰写翻译实践报告:CEA框架、范文及点评》中有详细论述。

理解指准确理解原文,其中包括对原文内容及其语言特点的理解,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译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务必深入细致,而其关键在于详细了解原文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减少理解误区,以求接近、达到甚至超过作者的水平。

表达指清晰流畅地传达出原文的意图,即恰如其分的客观表达即可,切忌添加、拔高,亦或是扭曲原文之意;在此环节,译者还需充分了解译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在用词选择、句法结构、搭配衔接上仔细斟酌,贴近原文语言风格,以求流畅准确地传达语意。

变通指为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在有效、准确传递原文信息的情况下,针对原文的不足之处做出调整,如增删、取舍。这一过程需要结合不同的翻译情景,满足不同的翻译需求。

李长栓教授还指出,“理解、表达、变通”只是一个描述框架,并非具体的翻译理论,两者可以同时使用,并行不悖。

三、CEA框架下叙事医学文本的汉译研究

在正式进行汉译之前,笔者对选取的40篇文章的文体特征进行了总体归纳,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即比喻(隐喻)的大量使用,字词方面重点体现为词义的选取,而句段方面则体现为对含有喻义的原文进行取舍的问题上,这也是本文的讨论重点。

(一)理解

理解、表达、变通为翻译中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过程。理解是翻译的首要环节,是表达与变通的前提,译文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文本理解的正确与否以及程度深浅。而理解往往不能拘泥于字面意思,需挖掘深层的本质含义,进而通过译文表达出来。以下将从理解具有隐喻含义的词汇这方面举例阐述叙事医学文本翻译过程中的理解环节。

1.理解具有隐喻特点的医学词汇。医学专业词汇、两栖词汇、普通词汇共同构成医学类文本包含的三类词汇。其中两栖词汇多为普通词汇演变而来,兼具普通含义与医学引申义,而其引申义在多数情况下则是产生于隐喻,用来描述医学概念,也被称为半专业词汇,或者准专业词汇。

例1 :原文:There was soreness, tenderness, and shooting pain that would make me ball my hands into fists.

译文:酸痛、压痛、刺痛种种痛接踵而至,直疼得我拳头紧握。

例2 :原文:After the patient recovered from an apparent fainting episode, the distressed family member seemed to be the main problem.

译文:病人是从昏厥(发作)中清醒过来了,可他的家人好像还没有缓过来。

例1中的tenderness,普通含义为温柔、敏感;医学含义为触痛或压痛。此处将温柔敏感之义喻为触碰,进而延伸为触痛或压痛。同理,shooting一词的射击延伸为突如其来、瞬时的闪痛。此外,例1句末的“ball hands into fists”生动形象,为ball的动词用法,将拳头紧握比喻成球状物,栩栩如生。例2中的episode,普通含义为事件、插曲(片段)或剧集,为一定时间段内发生的动作;医学含义为疾病发作,对应昏厥(短时间内的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短的特性。此类用法也曾多次出现在研究文本的其他篇章中,如delivery,本意为投递、快递,而在医学语境下,则为经过“产道”而接收的快递(婴儿),为分娩之意;cramp,本意为夹子、钳子,在医学语境下,则为类似夹子、钳子引起的痛感,为绞痛(痛经)、痉挛之意;complications,本意为(新出现)的困境,在医学语境下,则为多个复杂的难题,为潜在的并发症之意等。

2.理解具有隐喻含义的习语表达。

例3 :原文:My sister and I, raised by a forensic pathologist father who gifted us with a deep appreciation of gallows humor, in the midst of a plague, with death flowing all around us, we are doubled over in laughter.

譯文:父亲是个法医病理学家,一手带大了我和姐姐,我俩也沿袭了他对黑色幽默的由衷喜爱。疫情肆虐之时,即使身边总是噩耗不断,我们也还能苦中作乐。

此例中,“gallows humor”为常用习语,同时也是比喻用法,英文释义为“humor that makes fun of a life-threatening, disastrous, or terrifying situation”“gallows”原指绞刑架,即为生死攸关的可怕境地,中文意思则为黑色幽默,也对应了此处笔者父亲的职业属性,身为法医,看似冷血可怕,实则对职业拥有无限的热忱,能够苦中作乐。其次,译者对原文后半句的“death”进行了委婉处理,“噩耗”代替“死亡”,能稍缓解读者阅读时提及新冠疫情的不适与伤痛,“double over”处理为苦中作乐,有自嘲之意,也蕴含坚强面对疫情的决心。

(二)表达

表达为翻译的第二环节,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这种理解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的行为。叙事医学文本兼具科学性与普世性,有文学色彩,其翻译表达应流畅准确,有人情味与更强的可读性。以下将从避免欧化中文和语言连贯两方面阐述该类文本翻译的表达环节。

1.避免欧化中文。所谓欧化中文就是中文在印欧语尤其是英语的影响下,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各层面呈现印欧语言特征,即带有翻译腔的中文。而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中英文表达习惯,避免一种语言对另外一种语言的过度干扰,即力求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做到语义的精准传达,而非形式上的对等,这也是奈达(Nida)“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

例4:原文:The writing was on the wall, and the picture was clear, but for me, it was muddied by the rapidity of things, our future plans, and the fact that I was simply not ready.

原译:墙上的文字,画面也很清晰,但对我来说,它已经被事情的发展速度、我们未来的计划和我尚未准备好这个事实给弄混了。

改译:(他)可能还是无法逃过这一劫,一切都尘埃落定。只是一切来得太快,对未来有再多憧憬,终究只是一片晦暗,我压根没有准备好。

此例中“writing on the wall”为固定用法,喻指即将到来的不幸,已成定局或无法更改的事实;“muddied”为比喻用法,喻指模糊、晦暗不明的前路。此外,对“was muddied”进行改译体现了英语多被动,而汉语多主动的表达差异,即被动句在实现功能对等时将被动转主动的用法,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其次,英语善用名词结构,而汉语善用动词结构,“of+sth”为英文常见结构,但在翻译时不宜笼统译为“……的……”,而是改为相应的动词用法,故此句中的“rapidity of things”不可译为“……的快速性”,所以译者将此名词化结构转为动词结构,改译为“……发生的太快”。

2.语言连贯。语言连贯性取决于叙事方式。叙事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究其根源是要将意思表达清楚。在进行汉译时,叙事方式可能会发生相应改变。

例5:原文:Now I sit presently in my own grief, amid an unexpected journey with infertility and pregnancy loss for which no amount of medical training or experience could have prepared me.

原译:现在,我正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之中,经历了一段不孕和流产的意外旅程,再多的医学培训或经验都无法为我做好准备。

改译:从不孕到怀孕,再到意外流产,萦绕于心的悲恸还是让我裹足不前,再多医学培训或经验都于事无补。

此例中“journey”为理解核心,该词在原文中自带喻义,为“旅程”之意,但此处笔者情绪不高,若刻意将其喻义译出,好似在提醒旅程结束(妊娠中止)一般,故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将其省去。其次,结合文本语境,作者的悲痛及一系列的经历属于因果关系,作者正是因为经历了从不孕到有孕,再到意外流产这一过程,才会现在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英文习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而中文恰恰相反。原译文仍然保留了英文的表达习惯,仿佛颠倒了因果,才造成句子不连贯,故译者根据中文表达习惯,将叙事方式进行调整,保持译文的连贯性。

(三)变通

变通为翻译的第三环节,指在无法完全实现对等的情况下,为达到传递信息及相应的目的时,通过各种手段对原文行加工编辑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结合具体翻译情境,应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手段。以下将结合巧用四字格、采用反译法的情况阐述相应文本翻译的变通环节。

1.巧用四字格。

例6:原文:Growing a medical practice is not like raising children who, if all goes well, leave home and make you proud. If one is blessed, one's children exist beyond one's self.

译文:运营诊所不似抚养孩子,若养育得当,能够自谋天地,令人倍感欣慰。若天遂人愿,孩子还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此例中,“is (not) like”为比喻(明喻)用法,将“运营诊所”和“抚养孩子”相比,而译文中的“似”保留了比喻的用法;而原文后半部分平铺直叙,但译文则是将“beyond”赋予了比喻之意,体现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希冀上。四字格为本例的另一重点,中文四字格历经长期锤炼而成,浓缩了各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汉语语库的一块瑰宝。该句多次使用四字格,使译文更为通顺,亦给人以对称规整之感,富有韵律。在叙事医学文本中,若在保持文本原意完整与忠实的基础上,提高四字格的使用频率,那么该译文的可读性、文学性都能得到相应提升,增加医学的温度。

2.采用反译法。

例7 :原文:In fact, I was always pretty clear that I didn't feel burned out.

原译:事实上,我总是很清楚,我不会精疲力尽。

改译:事实上,我从未质疑过,我总能够精力充沛。

關于短语pretty clear,原译采用了正译法,译为“总是很清楚”,达到了“信”与“达”,但在“雅”方面,却不如“从未质疑”,更显笔者的坚毅,且巧用上述例子中的四字格,虽从反面起句,却体现了笔者的可观积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本的灵活性。

四、结语

本研究选取医学期刊中的叙事医学专栏文章,采用李长栓教授的CEA框架及相关翻译策略,从理解、表达、变通三个方面着手,结合本文的语言特点,提供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然而,本研究选取文本研究材料数量有限,笔者对于某些原文的理解可能尚有不透彻之处,研究内容也相对表浅,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韩启德.医学的温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2]魏微.医学人文视角下引入叙事教学对改善医患关系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10):1272-1276.

[3]李明.医学墓地上的叙事之花[J].书屋,2006(8):71-73.

[4]杨晓霖.美国叙事医学课程对我国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1(2):219-221,226.

[5]杨晓霖.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叙事革命:后现代“生命文化”视角[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9):64-65.

[6]张新军.叙事医学:医学人文新视角[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9):8-10.

猜你喜欢
变通表达理解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理藩院则例》对《大清律例》刑罚规定之变通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