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仁林
摘要: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良与优化一直是学科教育者思考与研究的方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现有课堂教学模式下所呈现出来的,诸如教育观念老化、课堂模式固化、学生学习兴趣欠缺等实际问题,教师需要结合现代化教育的核心素养理论与教育信息技术,通过更新观念、创新课堂、培养兴趣等途径,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向进行探索,推动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数学 教学模式 理念革新 兴趣培养
随着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逐渐走进初中数学课堂,具体来说,它由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组成。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充分融合科学性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核心素养,是初中数学学科未来发展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核心素养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旧有的教学模式将熟练掌握课本知识作为初中数学的教学重点,并通过题海战术进行知识巩固。核心素养的提出推动着传统教学观念的进步,在当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上,单纯地掌握书本知识已不再是数学课程教学的唯一重点。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数学运算、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数学学习综合素质,是核心素养对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效果提出的新指标。
一方面,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直接推动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核心素养对传统课堂教学流程、方式及目标的颠覆,使得教师在设计课堂时除了把握课程的重点知识,还要兼顾对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课堂中更多地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后,通过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其他题目进行发散思考,提高了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是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推力。数学课堂上不断增加的即时问答、交流讨论以及更丰富的变式题型,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能吸收数学概念与运算方法,而且能形成数学思维逻辑,达成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课堂学习效果。核心素养的大力推行,丰富了初中课堂的授课形式与教学内容,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动力。
二、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较为陈旧
数学作为一门严谨且抽象的学科,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相对枯燥乏味。而其对学生逻辑思维和实际应用方面较高的学科要求,使得传统初中数学课堂上一直存在着知识密集、缺乏交流的问题。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多以教师的单向输出为主,教师通过高密度的讲解将课本中的数学理论概念和运算公式直接灌输给学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培养数学思维活性的重要性;而课堂时间有限,只留给了学生机械记忆的空间,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后时间进行重复性的习题练习,使初中数学的学习出现了效率低、压力大的不良趋势。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缺少消化知识的时间,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教师产生依赖现象,独立思考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同步减弱,限制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以及学生数学学习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课堂结构固化单一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相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难度已足以拉开学生学习效果之间的差距。部分学生因兴趣弱、练习少以及理科思维能力欠缺等问题,在数学的学习上较为吃力。面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产生的水平差异,传统的知识统一传输法已无法应对当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求。而目前部分教师仍采用旧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讲授固定内容并在课下布置统一习题、进行统一讲解,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接受程度与对习题难易程度感知的不同,导致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差距逐渐拉大。同时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与老化,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学习热情,抽象的学习内容与机械的学习方法会激起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是未来教育者探讨与努力的方向之一。
(三)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数学逻辑严谨、概念抽象的学科特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架构以及抽象想象等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生理与心理均未达到完全发育的状态,对于部分数学知识的接受难度较高,导致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畏惧与抵触情绪,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与热情。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基本采取统一讲解、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密集的知识点覆盖与课后繁重的习题作业,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不断僵化,对教师的讲解产生较强的被动性依赖,初中数学课堂气氛沉闷、缺乏互动的现象越发严重。
最后,倾向于应试的数学教学使得学生不得不在课余时间采用题海战术来巩固课上学习的知识点,繁重的作业与课外习题,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身心压力,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抵触情绪加重,难以提起兴趣。
(四)缺少互动与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发展,诸如“翻转课堂”等新兴教育模式和理念的提出更加凸显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初中数学课堂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也影响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虽然也会针对部分知识点进行课堂提问,但一般问题较为简单,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短,并没有起到有效互动的作用。
数学所具有的实际应用性要求在数学的学习中联系实际、学会应用。传统初中课堂教学的侧重点仅落在对概念和公式的讲解上,课后习题基本为紧扣知识点的模型类运算,缺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数学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养成与发展,也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数学在初中学習阶段所带来的学科意义。
三、核心素养下构建初中数学课堂的策略
(一)重塑数学教学理念,调整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者对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其实际更是对教育理念的改变。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探索新的方向。
一方面,教师要从应试教育思维中解放出来,转变“知识型”教学理念,转而对学生的思维逻辑、空间模型构建能力等培养方向加以重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衡量标准不只局限于成绩,还要针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进行考核。
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课堂主体的转变具有深刻的认识,在新兴教育模式下,教师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导。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对概念公式的讲解与学生的疑难提问和思考反馈同样重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课堂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即兴思考与小组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对课堂知识进行消化与深入思考。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通过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来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向新模式转变。
(二)优化课堂教学流程设计,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者对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与课堂流程设计的转变是践行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经之路。所以,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旧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切实有效的改变与革新。
教师应该对初中课堂教学课前准备进行优化。教师在备课时要明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并在设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时将其具体要求融入其中。从概念公式的基础记忆到空间想象、思维逻辑能力的形成,都是教师在备课时要重点思考的内容。例如,笔者在对沪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针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内容进行备课时,在为学生讲解横轴、纵轴及原点与坐标系之间的关系外,还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图形展示为学生构建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想象空间,以及如何将这些基础知识与后续图形的动态平移、旋转、翻转相联系,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逻辑体系。
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对初中数学课程类别进行有效的统筹划分。除去原本进行概念性知识点传授的课程,还可通过加设习题课与实践课来丰富课程类别。习题课以教师答疑为主,针对不同学生个体产生的不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讲解,有效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了解,方便日后对自身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提升。实践课则是通过为学生设计动手实践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核心素养。如在学习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上中“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一课时,可以开设实践课带领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化教学应用,即使用“几何画板”软件来了解和完成“图形的平移”。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有助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教育领域里最重要的基本学科之一,其严谨性与逻辑性使其学科魅力并不具备表象化的特点,往往需要深入地钻研和领悟,才能领略到数学的学科之美。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如何激起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关乎中学数学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来增添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还尚未到达需要频繁计算、严谨演算的阶段,对于代数和几何的了解都停留在初级阶段。因此,教师可以增设课堂互动环节和讨论环节,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趋于轻松化和自由化。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初步分析”时,可以安排学生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如小区车辆统计、班级同学上下学出行方式统计等,在统计后自己进行相关图文整理并分析得出结论,形成完整的“调查—统计—分析—总结”的统计学分析基本流程,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普及,以多媒体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也在被不断引入课堂。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微视频进行展示,以视音频资料展示的方式,来为学生讲解概念并出示案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客观上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收率;教师也可减少板书,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用于思考并提出问题,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加强数学课堂师生互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有效交流是提高课堂效率与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需要通过设置巧妙的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增加课堂教学互动的频率和质量。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加强学生学习交流、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学生既可以在交流中巩固知识,又可以在思想的不断碰撞中去探索与发现新的问题。如针对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关于相似性的学习,教师便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运用相似图形不同的判定方法,各自提供相应图形的证明过程,在完成后进行分组汇报展示。这既启发了学生对于同一问题存在多种可能性的思考,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与时间利用率,为打造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数学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其学科本身,更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面对核心素养要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问题,需要教育者共同思考与努力攻克。通过改善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兴趣与强化学习互动等方式,使初中学生摆脱对数学学科的机械性学习,逐渐在交流与探索中發现数学的学科之美,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0):51-53.
[2]王振海.刍议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J].学周刊,2022(29):42-44.
[3]何爱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预习策略[J].天津教育,2022(27):31-33.
[4]陆金贵.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7):11-13.
[5]魏文博.浅谈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有效培养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6):65-67.
[6]薛珂.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探究[J].中学数学,2022(18):72-73.
[7]李小兵.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生态课堂构建策略[J].新课程,2022(34):58-59.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