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徐旭
**本文系安徽省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互联网+条件下的教科研共同体研修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AH2021093。
摘要:学习力是教师成长的根本,是实现教师持续性成长的原始推动力。开展教科研共同体研修,培养教师的学习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的良好平台。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共同体团队愿景、推进共同体深度汇报、营造共同体团队文化、开展共同体知识管理等途径强化教师研修的学习路径,提升教师学习力,最终实现教师个体和团队整体的自我超越。
关键词:学习力 共同体研修 修炼
学习力是未来教师成长的根本。教师个体学习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借鉴性学习力、改造性学习力和创造性学习力。彼得·圣吉说过:“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教科研共同体研修学习力是指共同体成员通过集体研修形式,使共同体的各位成员获取并传播实施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促进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和教育教学管理知识的优化,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实现在教育教学行为及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超越。它包含团队学习的内驱力、团队学习的执行力、团队学习的情境力、团队学习的思维力四个维度。
一、构建共同体团队愿景,提升学习内驱力
构建共同体团队愿景,是增进团队学习内驱力的关键因素。共同体团队愿景是指共同体每个成员的个人愿景和共同体需要达成的实际目标的整合与提炼,并以此形成远景期望。这种愿景一旦生成,就会产生无限的创造性张力,鼓舞共同体成员锐意进取、齐心协力,激发每个成员的个人智慧,不断提升共同体学习的内驱力。共同体团队愿景形成后,团队向心力增强,每个成员都会根据共同体团队愿景,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修学习,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性活动,实现共同体智慧的创生,促进共同体成员教育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教科研能力质的提升与飞跃。共同体团队愿景必须是共同体成员集体建构的,是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生发的。
(一)生成共同体团队愿景
共同体成员由于背景不同、经历不同、研修目的不同,成员之间经常会产生这样和那样的冲突,经过无数次的磨合和协调,才能确定和生成共同体团队愿景。为此,共同体研修组织者就要深入了解共同体每位成员的研修需求、研修兴趣与研修能力,促使共同体成员间平等对话,以确保研修活动持续有效开展,使共同体每个成员的愿景能及时、真实、有效地反映出来。基于此,共同体研修过程中,要匡正短视利益,发扬个人奉献精神,树立责任共享意识,主动承担共同体研修任务。这样,在共同体成员的一致努力下,将个人愿景和共同体团队愿景紧密结合并深化,生成共同体团队愿景,教师的学习内驱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生成共同体成员个人愿景
共同体团队愿景生成后,共同体成员要将个人愿景达成和团队愿景实现进行判断性匹配,促使二者愿景达成一致。为此,共同体成员要不断地进行个人反思,加深对教育教学管理任务的理解,在共同体研修中,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成员共享、互通研修知识和技能,建立成员彼此之间的“联通感”。渐渐地,共同体成员间彼此互相理解,乐于合作,积极解决研修问题,构建和谐的人际氛围,促进共同体学习力的提升。
二、推進共同体深度汇报,提升学习执行力
执行力是共同体正常开展的关键一环,共同体成员间要开展深度汇报,既要避免团队的“趋同思维”模式,又要打破固有的“个人防卫思维”模式。为此,共同体成员间要优化自己的心智模式,学会“共同思考”,使共同体深度汇报成为常态化的学习习惯,从而生成集体智慧,推进共同体持续有效的创新和发展,深化共同体学习执行度。
(一)把握共同体深度汇报的基本原则
共同体深度汇报,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悬挂假设”原则。我们知道,所有教师在研修之前,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曾经成功的经验。为此,我们必须将这些固有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悬挂起来,以开放的姿态来聆听共同体成员的分享,接受其他成员的质疑和评论。二是坦诚相待原则。要保证教科研共同体成员间的沟通交流顺利通畅,必须打破等级制度,在共同体内部,没有职位之分,没有身份等级之分,消除“习惯性防卫”痼疾,彼此之间真诚交流,仔细聆听共同体其他成员的分享,尊重共同体其他成员在交流汇报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三是遴选较高素质的领衔人。在交流汇报中,共同体的领衔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发挥“领头羊”的作用,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教师在深度汇报中产生的“真问题”,以组织和推进交流汇报的深度发展,切忌交流汇报的形式主义或肤浅的表面汇报。
(二)搭建深度汇报交流的平台
教科研共同体深度汇报研修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涉及一系列阶段性活动。策划阶段,领衔人要带领共同体团队确定汇报交流的主题,确定主持人和研讨的时间、地点,以及成员需要做的前期准备。研讨阶段,活动领衔人要对汇报交流进行监控和调节,避免汇报交流中的冲突,加强汇报交流的时间管理,营造共同体协商文化,鼓励共同体成员积极建言献策,适时引导共同体成员多进行换位思考,达到群策群力。总结阶段,领衔人要对共同体成员的观点进行梳理总结,对价值高、含金量高的观点给予正面肯定,把大家好的建议和共同体原先的规划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体系、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性意见,以此规划下一步行动。实施阶段,共同体成员根据研修实施计划,制订个人实施计划并付诸实施,边研究,边更新,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将阶段性研修成果,转化为实际“教学力”。
(三)学会叙事总结
经历过一系列的研修实践,教师个人逐渐形成了新的认知。此时,团队成员需要采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避免遗忘,同时在团队汇报交流时分享,以促使有相似经历的共同体成员产生共鸣,并从中习得知识。在分享交流中,聆听其他同事的汇报交流,对比生成新的教育智慧,使共同体研修生态文化不断得到优化。
三、营造共同体团队文化,提升学习情境力
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参与共同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是由其心智模式所决定的,它往往对教育教学成效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左右着共同体团队研修的成效。因此,要不断优化教师心智模式,营造共同体反思型文化和共享型文化,使共同体成员全身心、无顾虑地投入到研修实践中去。
(一)营造反思型文化
一个卓越的共同体,要想长足发展,必须塑造一种文化。当然,这样的文化熏染不是一时半会能形成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共同体团队要为成员搭建平台和支架,加强团队成员个人反思,参与共同体团队的集体反思,培植共同体团队的反思型文化,以促进共同体成员的快速成长。
教育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反思,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剖析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矫正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消除固有的经验模式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关键。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然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个人视野,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借口自我设限,缺乏有效的独立反思,反思无从下手,以致反思效果不佳。因此,突破自我封闭式反思束缚,借助同伴互助和团队合作模式,就会减少个人反思出现的偏差,促进教师个体反思的深入,促进教师整体反思能力的提升,获得共同体团队的集体性成长。
(二)营造共享型文化
文化可以集中体现共同体团体共同的思维特征,是教育智慧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共享型文化形成尤为重要。“个人防卫式”心智模式容易产生共同体成员间的隔阂,容易束缚团队成员的思维品质发展,阻碍共同体团队的成长性研修与创新。树立团队意识,彼此真诚交流与分享,在分享与交流中,不断纠偏个人行为,适应团队的要求,培养“团队共享式”心智模式,让“个人防护式”心智模式与“团队共享式”心智模式有机融合,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实现“零和博弈”向“正和博弈”的转变。
共享型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写叙事性反思总结,这个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能及时“止损”,能听得进批判性言论,能客观认识他人的研究,能站在团队的立场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团队研究有主要领导人还有小组骨干,成员之间要诚恳、合作、共赢、帮扶……树立成员的大局观,不能文人相轻,搞小团体,搞攻击。因此,在平时的研修实践中,领衔人要“放权”,消除成员间固有的“趋同思维”模式和“防护思维”模式,开展头脑风暴,教师之间彼此分享,真诚交流,平等对话,让知识自由流动,自由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共同体共享文化、团队精神正向成长。
四、开展共同体知识管理,提升学习思维力
共同体知识管理就是指为完成共同体愿景,利用共同体的智慧,通过获得、分享、整合、创新等研修的过程,构建出量化和质化的知识体系,形成持续不断的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转化为组织智慧内循环,为提升共同体学习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一)开展双环学习
长期以来,教师的培训都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单环式培训学习,即传授知识,因此,培训时大多加强流程的管理,加强课堂管理,于是又是签到又是点名,督促教师参加培训。这种培训缺少交流互动,缺少新知识的产生,信息由培训者向受训者流动。这种知识被动传输、信息单向流动的培训,使很多教师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这种培训靠的是教师自我管理,自我协调,大多数教师受益较少。
双环式培训是十分有效的,这种培训根据教师学习特点设计有效的培训活动,在群体互动交流中产生新知。
单环式培训效果因人而异,即使学得认真,吸收得多,也未必就能记得牢。双环式培训就大不相同,它不仅仅是吸收的过程,更是吐丝结茧的过程。学习者要把自己前期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再进行创造,这就是知识与能力一道提升的过程。可见,共同体团队在深度汇报交流中,践行双环学习,增强个人与群体的“联通感”,提升思维品质,促进教师个体将习得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为共同体团队长期有效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推行原典阅读
有了共同体愿景,开启了共享心智,共同体团队创造力就有了基础性条件保障,但要想使共同体创造力得以发挥,教师个体必须具有创新性思维。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固有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
共同体研究的初衷是追根溯源,厘清程序,明确发展方向。人是研究的发起者,如果研究者自身不提升,所有的研究都是空谈,只会原地打转。教师没有扎实的基本素养,研究也就是摆个样子、装装相。大量阅读会让教师更加丰盈起来,会让教师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达到知其所以必然。教师创新思维能力的产生,需要学科知识支撑,也需要非学科知识的支撑。对一个教师来说,学科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但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非学科知识,有些教师不重视,他们认为,在大学已经学过这些知识,况且这些知识好像与教育教学也挂不上钩。然而,在校期间学习的这些课程知识,对于走向实践岗位的教师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为拓展教师视野,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专著的原典阅读,显得十分必要。共同体团队领衔人要倡导原典阅读,组织原典著作读书交流会,激发教师思维的创造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阅读美学、哲学、文学经典原著,这些书籍就像浓缩的维生素,是维持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元素。阅读这些经典,涵养自己的教育气象,对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既博且约”的教师,必将在教书育人中游刃有余、魅力四射。
总之,学习力大小直接关系到个人成长,共同体存在的价值就是给每一位成员,提供更加健康、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团体里,向内求,自身更加博学通透;向外延展,学习领域更宽。向近看,教师的成長使学生直接受益;向远看,教师有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能为教育做出更大贡献。可见提升教科研共同体研修学习力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优化教师研修的学习路径,提升教师学习力,才能最终实现教师个体和团队整体的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
[1]刘旭,赵敏.论教师团队学习力的修炼之道[J].上海教育科研,2021(4):31-37.
[2]曹纺平,陈剑琦.基于瑞典学习圈的中小学校本研修[J].上海教育科研,2021(7):74-78.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