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萍
**本文系安庆市市级课题“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融合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为AJKT2019-084。
摘要:英语新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确定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文化意识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比较不同文化的异同,吸取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文化意识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并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与途径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文化意识 必要性 途径
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注重学生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学习。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学生有时候不能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还要就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语言是以文化为依托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孤立存在。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化现象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培养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一)了解文化差异,英语交流得体
由于历史、社会背景、风俗习惯等的不同,中西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在跨文化交流沟通过程中,我们要尊重文化差异,理解对方的感受,规避不适当的内容,做到礼貌得体友善。在小学三年级英语教材开篇学生就学习关于自我介绍的句型“Im...”,之后学习“Whats your name?”这一问句。这在中国小朋友看来很正常。可是西方人一般不与第一次见面的人这样交流,往往在审讯时才会问“Whats your name?”。英语国家的人见面一般会主动说“Im..My name is ..”,询问别人的名字会说“Your name,please?”。此外,中国人常常喜欢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等表示关心,而在西方这些事关个人隐私,是聊天的大忌,面对这些问题,西方人往往会尴尬无比,无言以对。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也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育,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式学习英语,从而恰当、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
(二)开阔国际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英语教学更加注重词汇、对话、语篇的学习与训练,显得比较单调乏味,再加上缺乏语言环境,使得许多小学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对英语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国外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发展历史等内容,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内容,增强他们学习英語的兴趣,而且能培育他们的文化素养,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提升其文化素养。我们中国人见面问候常常说“吃了吗”,而英国人见面却总是谈论天气。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深入探究、查找资料才发现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中国自古是农耕社会,以种植粮食为生,“民以食为天”。而英国是一个岛国,以渔业为主,所以更关注天气状况。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之中,适用于所有人。不管做了什么,以“thank you”作为结束语,成为他们最起码的社交礼节。这让人觉得只要说了“谢谢”就可以将所付出的一切包含情感一笔勾销,少了些许人情味。而在中国,家庭成员、朋友之间鲜有“谢谢”一说,说了反而怪怪的,有一种疏离感。在中国,家人、朋友之间互帮互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是亲情友爱的表现,说得好不如做得好。通过文化差异的对比和深入学习,学生体验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进了对不同文化的认识。
(三)加深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英语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目标提出,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要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要有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学英语知识、介绍英语国家文化,又要对小学生进行本国文化的熏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很感兴趣,却对中华文化视而不见。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相较于中国的春节,年轻人更喜欢过西方的圣诞节;西方情人节时到处一派节日的气氛,好不热闹,而七夕节动人的爱情故事却已被人忘之脑后;每逢感恩节来临,各种活动不断,到中国的中秋节却冷冷清清。对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与体验,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与自信。我们不仅要使中华文化代代相传,更要将其传播出去,使之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从而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比如对于春节,我们可以布置“探寻年味”的活动,让学生就“春节”这一盛大的节日完成一系列与文化相关的作业:查找“年”的由来,“年”前的准备,“年”期间的各种特色活动,“年”的禁忌等各种资料。通过“探寻年味”的活动,学生对“春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产生极大的兴趣,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与沟通中表现出礼貌、友善、得体的行为。
二、培养文化意识的途径
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语言的背后就是文化。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把握不同国家文化的异同。在英语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路径很多。以下就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首先,在词汇流传中感受文化传播。每种语言都经历长期的历史沉淀和发展演变,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可以使词汇教学变得丰富而立体,同时也是学习西方文化、渗透中国文化很好的途径。中西词汇里都出现了对方的词汇,我们称之为外来词。比如中文里的英语外来词汇sofa,sandwich,coffee,Canada,hamburger,Cola等,英语里的中文外来词汇tofu(豆腐),jiaozi(饺子),pingpong(乒乓球),Wonton(馄饨),tai chi(太极)等。在学习这些外来词时不仅要让学生总结它们的发音特点,还要让他们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学习英语里的中文外来词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其次,在词汇比较中理解文化观念。在学习家庭成员称呼的词汇时,我们发现中西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家庭成员以父亲、母亲家族划分为两个阵营,各自的男、女成员有不同的称呼。父亲家族成员称爷爷、奶奶、叔伯、姑姑、堂兄妹等,母亲家族家庭成员称外公、外婆、舅、姨、表姐妹等。西方国家的家庭成员称呼则简单明了:父母的父母称grandpa,grandma;父母的姐妹称uncle,aunt;同辈中同父母的彼此称呼brother,sister;而uncle/aunt的孩子统一叫cousin,连男女都不用区分。这里面体现了巨大的文化差异。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家族观念、长幼有序,家庭成员称呼的不同体现了文化上的复杂性。而西方社会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公平、自由、平等,反映在家庭成员称呼上就显得开放自由。
(二)在对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首先,场景对话深化礼仪文化认识。小学英语课本中的对话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的,有些主题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明显,如餐桌礼仪。在“Book 3 Unit 5 Dinner is ready Part B lets talk和Lets learn”的对话环节中,适时引导学生寻找就餐中的中西差异,学生很快通过图片和对话发现一系列不同点:一是餐具使用上的不同。中国人吃饭时基本上都用筷子、碗,而西方人则用刀、叉和盘子。二是餐桌上中国人用餐喜欢大声说话,有客人时会不停地劝酒、给客人夹菜,而西方人则各吃各的,一句“Help yourself”就招呼了客人。中国人爱热闹,体现热情好客的文化理念。而西方人更愿意遵从客人的意愿,看重个体的感受。
其次,角色对话深化公共服务意识。在购物和餐馆就餐的主题对话中,学生发现在与顾客交流时英语国家的服务员总是说“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而中国的服务员则询问“您需要什么?”“您看上哪一件啦?”两者之间的不同就在于西方人更注重从“我”的角度出发,考虑能为顾客做些什么;中国人则主要从顾客角度考虑,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
(三)中外传统节日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中外传统节日体现出各自的传统文化精髓。通过传统节日的探究学习,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特点与异同。在学习西方的传统节日——Christmas(圣诞节)时,让学生将中国的春节与之进行对比,从不同方面总结它们的异同,如节前的准备、节日期间的活动、节日的特有物品、会吃什么、家人与亲戚朋友的互动等。通过比较,同学们发现这两个节日有着许多的共通点:都在寒冷的冬季,持续的时间都很长,在辞旧迎新之际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期许,家庭、爱和归属感成为节日的主题。在感恩节来临时,我们可以提醒学生此时中国有什么重要的节日、它们的历史渊源怎样、你更喜欢哪一个节日等。通过探究学习,同学们很快就了解到中国的中秋节与西方的感恩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们在秋收之际庆祝豐收、感恩上天的眷顾、家人团聚。通过中西方节日的对比,学生真切感受到中西文化内涵和魅力,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不仅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开阔了国际视野,而且坚定了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四)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培养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课外活动是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合作,潜移默化地接受中西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树立良好的文化意识。
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英语活动。在校期间,组织英语传统故事表演、英语歌曲演唱比赛、传统节日主题写作等各种英语活动。
其次,分层设计文化主题作业。长假期间,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其探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设计英语文化主题特色作业。针对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水平的不同,有梯度、有层次地设计不同形式的实践作业。三年级学生可以学唱英文歌曲、记录英文歌词……六年级学生以写英文小日记、制作英语故事绘本的方式,用插图和简短的英语句子来记录生活中的趣事。学生们在唱一唱、画一画、看一看、写一写的过程中积极收集资料,查找文化背景,挖掘文化信息,领悟文化内涵,感受中西文化的魅力。
再次,积累展示阅读、旅游的文化收获。语言文化的学习是一个生活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旅游、研学活动过程中,在观看英文电影、阅读英语读物时,养成摘抄好词好句、记录自己的观后感、记录节日文化风俗故事等好习惯,组织开展中西文化积累和展示活动。
(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随着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英语课堂的教与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文化意识的培育提供更多更好的方式与方法,促进文化意识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使用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使学生由静态学习变为动态参与,借助视频或画面,给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改变了枯燥的教学氛围。在教学PEP小学英语“Book 1 Recycle 1 Listen and colour”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西方的节日——Halloween(万圣节),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教师通过网络查找有关Halloween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很快就总结出这是西方孩子最喜欢的节日,是西方的“鬼节”,他们穿上奇装异服,戴上面具,提着“杰克灯”(JackOLantern),以“trick or treat”,来捉弄大人。学唱圣诞节的经典曲目Jingle bells时,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跟唱,配合字幕和画面,学生的眼、耳、口、脑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性迅速高涨,学唱劲头十足,很快就会唱这首经典曲目了。学生通过镜头还了解了其中的文化——圣诞老人在圣诞前夜驾着雪橇,奔赴各地给孩子们分发圣诞礼物。通过视听体验,学生们既了解了文化知识,开阔了文化视野,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融洽而热烈,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英语教与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让学生热爱中国文化,尊重西方文化,掌握一定的中西社会文化知识,了解差异,能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视野更开阔、兴趣更浓烈、课堂融入度更高,促进英语教与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