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成
摘 要: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从时间轴、空间轴、人事轴、学科轴、项目轴、文化轴等多个维度进行学校课程建设。建构万物互联的深度课程,深挖课程资源,开发相应课程,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全面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万物互联;深度课程;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重要内容。课程既是静态的,更是动态的;既是运动场,更是跑道。学生的真正发展不只靠“教练”在运动场上的悉心传授,更重要的是让“运动员”自己在跑道上自由飞奔。教育要“由传授走向建场”,将能力、素养、价值观等“还原”到具体情境中,整合相关学习资源,建构万物互联的丰富课程,使学生在与学科、人事、项目、社群等资源的多种交互活动中建立链接,深度融合,在各种主题课程学习活动中重组智能和价值结构,重构思维、精神与审美图式,成为生命更丰盈的人。学校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聚焦深度学习,可以从时间轴、空间轴、人事轴、学科轴、项目轴、文化轴等多个维度建构万物互联的深度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广阔舞台,全面促进“人”的生命成长。
一、构建“时间轴”课程,在“在时文化”中穿越学习
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整合资源构建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在时文化”课程,感受时光流动之中的文化之美。
比如某中学开发的校史课程。学校将自身发展历史制作成文字、图片、表格及数字化资源,在走廊、围墙等处固定展示,制作成视频在学生会、家长会、社区文化分享会上播放,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分享传播,并让学生学习据此开发的校本课程,增强文化认同,收到很好的育人效果。只要是体现时间延展性的内容,都可以开发成“时间轴”课程。常丽华老师以中国传统农历节日、节气为线索,联系相关诗文书画,开发《在农历的天空下》的特色语文课程,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接受文学艺术的美育熏陶。
二、构建“空间轴”课程,在“在地文化”中体验学习
就是以空间为视域,整合资源构建课程,让学生在“在地文化”的学习中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之美。深圳大学李臣之教授说:“教学总是发生在一定社区/校区环境之中,社区/校区业已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风尚、流传故事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经验或本土知识,可以作为教学内容重组的资源。”
如深圳市梅林中学有青花瓷博物馆,学校据此构建“青花瓷博物馆+”课程。建立一个原生态思维研究中心,构建一系列学科综合实践课程,将青花瓷博物馆资源与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历史、化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结合起来,开发“博物馆+”课程,课程获评“深圳市好课程”,在本校及相关学校推广实施。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都可以深挖所在城市、乡村、社区的各种资源,开发相应课程,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三、构建“人事轴”课程,向“身边的优秀人”学习
就是以人事为脉络或原点,整合资源构建课程,让学生向身边优秀人物学习,提升素养。人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校可以利用各种人脉资源构建课程,教育学生。
(一)相关人士成为课程资源
中关村中学有院士题词馆,内有一百多位院士的题词。学校以此为课程资源,学生受到这些伟人精神感召,在科学思维、民族精神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二)优秀教师成为课程资源
我校的舞蹈老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成立“梦响舞蹈团”,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屡获大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人才。
(三)学生成为课程资源
梅林中学街舞社是深圳市最优秀的社团之一,社团的组织者、指导者都是学生,社长往往是具有天赋的优秀团员,社长自己教社团的其他成员,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使许多学生受益。
(四)家长成为课程资源
中关村中学是中科院附属中学,很多家长都是中科院科学家,学校常邀请家长为学生举行专题讲座,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人文情怀。
四、构建“学科轴”课程,在多彩的学科课程中学习
就是以学科要素为基点,整合资源构建课程,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主阵地,“学科轴”课程是众多课程中最重要部分,各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构建课程。
笔者围绕《离骚》设计语文群文主题课程:《心之所善,九死未悔——那些文人士子执着理想、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四个步骤:1. 汨罗江畔,一座精神的丰碑:一个( )的屈原形象;2. 华夏天空,许多耀眼的星辰:一群( )的文人士子;3. 中华民族:一种( )的文化基因;4. 世界人类:共同( )的文化精神。引领学生从个体、群体、民族、人类等几个角度思考屈原精神的伟大意义,促使学生形成更为广阔的认知视野、人文情怀。
五、构建“项目轴”课程,在项目研究中提升实践素养
就是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整合资源构建课程,在项目研究中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比如通用技术课程“构件锯割”的建构实施。
1. 项目目标:制作一个以橡皮筋提供动力的、可以在光滑地面上自行运动的小车。
2. 基本材料:一定尺寸和数量的纤维板、木方、橡皮筋、钢筋轴、垫片、螺母。
3. 要求条件:动力来源于必选材料中的橡皮筋,车体尺寸符合要求,车轮为手工制作。
4. 评价目标:小车出发点到停止点的距离超过200厘米及格,越远成绩越高。
5. 流程要求:明确任务,设计方案;制作原型,优化方案;项目实施要按表格写出具体记录。
6. 教学流程:教师讲解原理,学生分组合作制作,互相观摩,测试评价,项目总结。
本项目学习就是动手完成一个具体任务。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动脑、小组合作等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提升。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要面对各种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这样“做中学”的学习最接近实际生活工作的本真状态。陶行知强调学习的实践性,我们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感性的体验、实际的操作中增强理性认知,提升能力素养。
六、构建“文化轴”课程,在文化熏陶中提升精神素养
就是围绕学校核心文化,整合资源构建课程,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提升精神素养。
南京夫子庙小学利用学校独特资源构建“夫子”课程。天时——近年倡导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是中国唯一以“夫子”命名的小学;地利——地处夫子庙旁;人和——南京市大力倡导构建特色学校,学生、家长、社会都在推崇儒家文化。夫子庙小学以“打造儒家文化特色,形成文化品牌”为发展目标,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紧扣儒家思想和学校特点,确定两个核心词——“亲仁”“乐学”,建设四块园地——“仁”“礼”“学”“义”。学校所有设施、标语都鲜明体现传统儒家文化特點,“孔韵流芳”“孔子书院”之类命名随处可见。学校承担教育部传承传统文化课题,设置“博学坊”(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思辨院”(中年教师研修中心)、“聚星坊”(名师研究中心),学校一切教科研活动,全部围绕孔子文化课题进行。通过建构“夫子”课程,让全体师生沐浴在孔子文化的阳光下:校园文化彰显“孔子文化”特色——论语墙、志学长廊、博学楼、善艺楼;“孔子文化”引进课堂——《星星论语》是学校课堂教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校形成了独特的孔子文化,成为中国真正的“夫子庙小学”,在这样的课程文化熏陶下,儒家的思想精神浸润着学生的心灵,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教育的意义就是唤醒和鼓舞,就是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让他们自由的生长。我们可以从更多维度建构万物互联的深度课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