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学建
编者按:江苏省扬中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办好特殊教育”“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决策部署,近年来以普通学校融合教育为发展重点,加快提升全市特殊教育内涵发展水平。2021年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持的“基于课程标准的融合教学区域实践探索”成功立项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摘 要】 江苏省扬中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线,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深入推进教育公平,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把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准确把握“三段一类”教育的不同阶段性发展需求,抓住关键,以有力举措促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融合教育;特殊需要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60
江苏省扬中市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东部长江江心,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内。党的十八大以来,扬中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线,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镇江市教育督政考核中扬中市连续5年蝉联第一,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指标达成率100%,位列全省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扬中市深入推进教育公平,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把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准确把握“三段一类”教育的不同阶段性发展需求,抓住关键,以有力举措促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
一、坚持政府主导,加强融合教育组织领导
扬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始终把特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主导,把特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构建特殊教育优先发展机制,推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优质均衡发展。自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以来,全市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提升特殊教育内涵质量。2020年,高标准建成市特殊教育中心校新校,完成整体搬迁。2019年在全市6个乡镇(街道)52所公办学校中建成融合教育资源中心18个,每个中心配备1—3名兼职资源教师,实现了区域内各学段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全覆盖。扬中市先后建立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制度、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制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认定制度、特殊教育服务清单制度、质量评估制度等,为部门协同、特殊儿童评估与安置、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认定管理、融合教育质量提升等提供制度保障。在市特殊教育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下,市教育、人社、民政、卫健、财政等部门密切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特殊教育工作机制。针对地区特点和需求,扬中市教育局把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特殊教育优先发展重心,出台了《扬中市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教师交流制度》。目前有2名普特学校校长和4名教师参与了交流,交流制度为推动落实普通学校融合教育主体责任、实现普特资源共享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强化责任共担,夯实融合教育发展基础
近年来,随着残疾人口数量和类型结构的变化,以及残疾程度日趋加重,残疾学生教育需求日趋丰富多样,向特殊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2018年,市教育局依托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挂牌成立扬中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承担区域特殊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研究等职能。中心工作人员编制在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编制内调剂解决。指导中心制定出台《扬中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工作职责》《扬中市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与认定管理办法》《扬中市融合教育资源教师工作职责》《扬中市残疾儿童发现、诊断与安置工作管理制度》等文件,实施规范管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并与扬中市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凸显“医教结合”平台优势。近年来,市教育局在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成基础上,启动特色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创建活动,注重品牌打造。通过梳理各校特点,全市着手打造6所品牌资源中心——西来桥学校将建成九年一贯制“小初衔接”资源中心;兴隆幼儿园和兴隆中心小学打造以“幼小衔接”绘本阅读为特色的资源中心;崇德小学以“特需+特长”为特色;油坊幼儿园以“孤独症教育”为特色;八桥中心小学打造“特教班”模式的资源中心;丰裕中心小学建设“剪纸特色”的资源中心。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以共研共享共促为宗旨,常态化开展轮值教研活动,在推动全域融合教育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充分发挥“办好特殊教育”骨干作用,一是构建15年一体化课程体系,探索各学段融合教育转衔支持。在学前部,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课程体现跨学科跨领域特色,融保育、教育、康复于一体;在义务教育部,对照《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体现生活化、综合化、实践化优势,既有一般性课程,又开设选择性课程,同时结合学校特色和特需学生发展需求开设陶艺、西点烘焙等校本课程;在职高部,根据扬中地域特点及校情学情,开设快递、洗车、种植、家政、护理等课程,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研究、出台《扬中市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课程设计指南(试行稿)》,通过局部试点、积累个案等方式,指导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目前共有108名特需儿童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随班就读。各学校以融合教育理念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个别化教育为抓手,聚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随班就读成效。三是组织开展联合送教,保障重度残疾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按就近送教原则,由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教师、普校教师、志愿者、残联托养中心的康复师等组成送教团队,开展以养成教育、学科知识、劳动技能、康复训练为主要内容的送教服务,每月3次,至今已坚持了6年之久,送教学生比例逐年下降,越来越多的送教学生在接受一段时期的送教支持后转衔至普校或特校就读。
三、组织协同攻关,提升融合教育发展水平
扬中市在推动区域融合教育发展中,从满足普通学校对特殊需要学生教育康复的现实需要和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在专家指导引领下,围绕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调整,组织协同攻关,努力打造系统化、专业化、具有可操作性的融合教育方案。过去3年间,扬中市成功申报了3个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工程项目和1个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涉及区域资源建设、个别化教育、融合教育课程改革。按照点面结合、区域推进、重点突破、项目带动的思路推动全域融合教育工作项目化。项目分为基础项目和创新项目。基础项目包括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实施、无障碍设施建设;创新项目包括共融校园文化建设、基于课标的有效教学研究、个案研究、家校社及部门合作研究等。在项目实施中,注重以专业力量为引领,以绩效考核为机制,推动项目产出实效,成果及时转化。一是探索形成“普通+特需”的课程模式,10所融合教育实验学校(学前5所,小学5所)已开发出相应的特需学生个别化课程方案。二是建立“滚动式”安置模式,对不同身心发展状况的学生,开展学段之间转介銜接、导师引领、选课走班、家校协同教学等教学组织变革。三是建立多元化评估模式,采用学业评估、量表评估、访谈评估、纵向多元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形成综合素质报告书,不断改进特需学生的教育教学。四是建立“1+N”的社区支持模式,通过调动社会参与,确立了社区融合教育课程内容,开发了社区教育资源包,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融合教育模式。
融合教育的价值取向指向教育公平。扬中市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要求,不断深化认识,把握融合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推动区域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作者为江苏省扬中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