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盲生认知特点的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设计研究

2023-06-17 11:31任涛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认知特点盲生有效提问

任涛

【摘 要】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盲校数学教师可基于盲生以耳代目、以手代目的认知特点,巧妙设计指向性明确、关联性紧密、逻辑性清晰的问题,引导盲生充分运用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进行数学学习,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高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关键词】 盲生;认知特点;数学;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 G761

《盲校義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盲校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发挥学生的听觉、触觉、残余视觉等优势潜能,强调选择合适的辅助手段补偿视觉缺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盲生由于视觉缺陷,主要依靠听觉、触觉等感官去认识世界。在数学课堂上只依靠听觉、触觉以及残余视觉进行学习容易导致获得的信息零散、片面,因此需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指导盲生将碎片化的信息组合成完整的信息。有效提问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疑、激趣、引思等巧妙提问,在师生之间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和交流。在盲校数学课堂中开展基于盲生认知特点的有效提问,可以唤醒盲生的求知欲,激发盲生思考,引导盲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使盲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体验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最终高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一、设计指向性明确的问题,指导盲生开展数学活动

盲生平时接触的主要是三维物体,不能自然地建立起二维与三维的对应关系。因此,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带领盲生经历图形抽象过程。

例如,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物体平移、旋转等现象,虽然盲生难以通过视觉辨认,但可以借助教学具直观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特征,深化对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现象的认识。在教学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时,教师先提问:“你知道吊扇、旋转木马是怎么运动的吗?”指向生活现象的问题更易激发盲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指导盲生经历制作纸风车的整个过程,了解纸风车的4个扇叶绕着一点转动,旋转点相当于圆心,扇叶绕着圆心做圆周运动,使盲生初步认识旋转现象。为了让盲生了解简单图形旋转的变化特征,教师设计制作盲生能够触摸感知的旋转学具,通过指向到位的问题“这个旋转学具可以让直角三角形按要求绕一个点做旋转运动,你会操作吗?”,指导盲生通过操作学具,经历从直观物体运动到平面图形运动的抽象过程。接着,引导盲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旋转运动,理解顺(逆)时针旋转90°、30°等的含义,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最后,用提问引导盲生将逆(顺)时针旋转与生活中松(紧)阀门、瓶盖、螺丝帽,开(关)水龙头等操作活动建立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强应用意识。

二、设计关联性紧密的问题,引导盲生逐步探究

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相互关联、逐步递进。教师可以设计关联性紧密的问题,激发盲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引导盲生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教师设计“拼一拼、折一折”活动,用一系列关联性紧密的问题引导盲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发现和验证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首先,从盲生熟悉的三角板入手,要求盲生算出三角板(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并说出自己的发现。盲生对三角板中每个角的度数都很熟悉,能独立地完成三角板的内角和计算:90°+45°+45°=180°,90°+30°+60°=180°。特殊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为盲生探究规律提供了思路——可以将任意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求和,教师用提问引导盲生大胆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然后,由“180°是什么角”的问题引导盲生联想到平角,通过用3个相同的三角板拼角的活动,帮助盲生理清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思路,用提问为探究方法提供有效线索。接着,通过“我们用测量计算、拼角的方法验证了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确定每一种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这一提问,启发盲生开展从特殊现象到一般规律的探究,激发盲生的探究兴趣。盲生利用折纸法,分别依照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纸片上折叠的痕迹将内角折到一起,发现3个内角的顶点交于一点,拼成了一个平角,即180°。盲生在经历利用折纸法验证3种不同类型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过程中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感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最后,教师提出一系列拓展性问题:“七巧板中的两个小号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它们拼成的中号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一个小号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将两个小号三角形拼在一起不应该是360°吗?”通过关联性紧密的问题加深盲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促进盲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设计逻辑性清晰的问题,培养盲生良好数学思维习惯

受视觉缺陷影响,盲生思维的片面性强,观察问题局限于表面,考虑问题不周全,难以认清问题的细节及其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逻辑性清晰的问题,帮盲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培养其观察力、思维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设计应用题:“用长23米的篱笆,利用一面墙(墙的最大可用长度为10米),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每条边为整米数),这个花圃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引导盲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观察与思考。首先,用提问引导盲生分析关键信息“利用一面墙”和“围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花圃”,使盲生得出“这个花圃的一边是墙,另外三边需用篱笆围,而且要面积最大”的初步结论。盲生联系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尝试解答每条篱笆边的长度:23÷3=7(米)余2(米)。然后结合“墙的最大可用长度为10米”推算长方形花圃的长与宽的可能组合,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篱笆一条长边9米、两条短边7米,9×7=63(平方米);篱笆一条短边7米、两条长边8米,7×8=56(平方米)。盲生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盲生经历仔细分析、合理猜想、有序推算、全面验证的整个解题过程,逐渐养成了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观察与思考的习惯。

本文为江苏省第13期中小学教学研究重点自筹课题“基于缺陷补偿的盲校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行动研究”(编号:2019JK13-ZB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盲人学校,210006)

猜你喜欢
认知特点盲生有效提问
网络时代盲生德育工作策略探究
基于盲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
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以实践活动为依托,促进幼儿社会性教育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新课标下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