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提升学生的智力潜能和写作水平。”说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作文训练不能闭门造车,应把耳闻目睹的现象提炼后进行创作活动。教师借此交流平台,紧扣情境智性双重视阈下中小互融的作文教学探究这一课题验证过程,浅谈一些心得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愿景。
一、本课题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
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构建的客观现状,主要包括戏剧、教学、社会、学习和生活情境,也属于主观活动。智性的本质体现了智慧性特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打开智慧的闸门,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情境视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情境与学习活动的安排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并把阅读理解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中小互融就是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要求教师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走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围城”,有利于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情境智性双重视阈下中小互融的作文教学探究旨在研究中小学作文互融过程中的有效门径,全面贯彻“启润课堂”模式。倡导“减负、提质”的奋斗目标,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作文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过程中闪烁智慧的火花。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一)知识具有实践性和情境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必须创设注重实践性的情境,有的放矢地构建师生互动共同体,并把学生所学的知识、探索的问题与相应的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智性是学生最高级的心理能力
智性是学生所独有的能力,往往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但学生的智性学习一般在教师创设的优良学习情境中进行,从而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三)活动化课堂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除了注重激发学生作文的内部动机之外,还特别关注对学生写话、习作兴趣的培养,激励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拘形式、自由表达,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本课题强调创设活动化课堂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自身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创作出充满智慧的佳作。
(四)趣味化情境能提升作文教学质量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本课题旨在基于情境智性视阈的中小互融作文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创设趣味化情境,让作文教学充盈师生真挚的情感与理性的智慧。同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教研活动,激励他们在趣味化的情境中学有所获,感有所悟,逐步实现作文课堂上目的性与过程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
三、基于情境智性视阈的中小互融作文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促进思维想象,充满智慧气息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人性被分为智性、心性和动物性三个层面,而思维想象既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挖掘自身潜能的重要途径。可见,学生只有通过思维和想象,才能丰富写作思路,主动描绘意象化的内容,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不论是学生的阅读鉴赏,还是艺术性作品创作,都离不开思维和想象,尤其在基于情境智性视阈的中小互融作文教学中更能体现学生思维和想象的重要性。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虽已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心智活动仍处于初级阶段,思维和想象能力也处于记忆、理解和分析的层面上。教师只有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由的思考环境,不断丰富思维和想象的情境资源,才能使学生的写作充满智慧的气息。
例如,在“展开想象,拓宽思路”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先播放了殷铁凡演奏的《母亲》钢琴曲,要求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围绕作品的节奏、音色、力度想象钢琴曲描述了哪些内容,他们畅所欲言,说出了各自的想法。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柔美、青春与母亲三个关键词进行讨论,最终形成共识:母亲是一个美好而伟大的称呼,我们都是在母亲生命的基础上成长的。最后,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展开丰富的想象,为写出母亲题材的习作铺平道路。
(二)选择观察对象,优化教学情境
精心选择观察对象是基于情境智性视阈的中小互融作文教学的關键环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结合相应的季节特征,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设适合其观察的情境,为丰富其写作素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教师还要在实地构想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观察步骤和程序,让学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写出主旨鲜明、有条不紊的习作。
例如,在炎热的夏天,教师确定以夏夜的星空为观察客体后,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对观察顺序进行合理设计,最终确定如下观察顺序:期盼日落西山——先观察一颗最亮的星星——低头观察星空照耀下的大地的美妙景色——抬头观察满天星的壮观景象——星空下想起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星等神话传说。如此的观察顺序,帮助学生从地上到天上,再从天上回到地上,随着角度的变化,观察到的景色各有特色,让人流连忘返,其乐融融,为学生的写作夯实了基础。
(三)借助范文对比,拓宽创作视野
为了提高习作教学效率,目前教育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不需要使用范文,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二是使用范文很有必要,因为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较少,对事物的认识也处于启蒙阶段,广阔的创作范围往往让学生束手无策。其实,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教师为学生提供范文未尝不可,尤其是提供一些同类的范文进行对比学习,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学生思维的局限性,而且有助于开拓其创作思路。
例如,教师在指导六年级学生为学校写一份解说词时,先打开多媒体展示校园内的小公园、塑胶跑道、棋苑、教学楼与行政大楼、学习标兵榜和师生互动交流的场景,要求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总结。然后,再播放两个视频片段供学生对比性学习:片段一:滨海小学的操场上铺着四季常绿的人工草坪,操场四边还种植了许多美丽的花草树木,学生经常在操场上进行操练与玩耍。
片段二:这是滨海小学的操场,整个操场铺着四季绿油油的人工草坪,让人心旷神怡。操场四周栽培的花草树木非常美丽,尤其是两棵高大挺拔的迎客松犹如守卫校园的卫士,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这个操场是学生的乐园,他们既可以在操场上玩老鹰捉小鸡、龟兔赛跑等游戏,也可以在操场上进行足球与篮球比赛。
最后,各个学习小组通过阅读对比与分析,切身领悟到把一张静止的照片写活离不开对活动情境的观察与想象。
基于情境智性视阈的中小互融作文教学策略为师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习作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拓宽知识视野。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前瞻性、可行性、科学性和发展性,进一步优化校本课程资源,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