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利 朱惠敏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最先提出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他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成功完成任务的能力的判断”(Bandura 1977)。此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围绕定义、分层和测量三个维度展开。在定义维度方面,特伦特姆、西尔文和布罗格登(Trentham,Silven & Brogdon 1985)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认为自身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做成某事的预期”。在分层维度方面,王凯荣、辛涛、李琼(1999)面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两方面的研究;靳玉乐(2015)提出“学习效能有两个维度,即一般学习效能感和个体自我效能感”。在测量维度方面,测量工具开发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一般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另一种是特殊学习领域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特殊学习领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研究的维度之一。平特里切和德格鲁特(Pintrich&DeGroot 1990)认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拥有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有效避免英语学习和考试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英语成绩”。此外,奥姆罗德(Ormrod 2006)提出“积极乐观的学生拥有较高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即使遇到失败经历也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可能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也有其相应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对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作了合理安排和设计。
研究问题如下:
1.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习成绩现状如何?
2.七年级学生不同英语水平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3.七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成绩是否存在相关性,是否有因果关系?
2022 年6 月底,以贵州省都匀市某中学七年级3 班和13 班为研究对象。两个班均由同一教师任教,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很多无关变量的干扰和影响。按照学生小升初的成绩进行班级划分:七年级3 班为特优班,七年级13 班为普通班。两个班的总人数为96,共发放调查问卷96 份,收回调查问卷96 份,有效问卷82 份,其中男生43 名(52.4%),女生39 名(47.6%)。调查前均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符合伦理学要求。
1.采用期末测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1)期末测试。
本研究采用贵州省都匀市2021—2022 学年度七年级第二学期英语期末统考试卷作为测量七年级3 班和13 班学生英语成绩的研究工具。英语期末统考测试成绩总分为100 分。该英语期末试卷由全市英语命题组的专家统一编制,包含听力、阅读、完形填空、作文等题型。
(2)问卷调查。
在认真研读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后,借鉴由边玉芳(2004)和陈旭红(2009)编制的有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结合贵州省都匀市某中学七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情况,最终形成了本研究所使用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的计分方式,并且每道题目的回答包括“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赋值1—5 分。
调查内容主要有学生的名字、性别、班级和20道包含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测试题,共4 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总分是该调查问卷20 个选项的得分之和。本研究采用现场发卷、现场填答、现场回收的方式收集数据。采用Cronbach α系数法分析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SPSS检测该调查问卷的Alpha 系数为0.959,这表明调查问卷的信度非常好。除此之外,该调查问卷的KMO 值为0.92,这能保证所测得的数据的有效性。
将所有问卷数据和学生考试成绩录入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ANOVA 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 为统计学意义上的有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被试均参与了贵州省都匀市英语期末统考测试,均取得了有效英语成绩。阅读相关文献,把60 分以下、60—80 分和80 分以上作为划分七年级学生英语水平低、良好和优秀的标准。
用SPSS 描述性统计测得82 人中,成绩为良好的学生有28 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平均分65.5714,位列第一;成绩为优秀的学生有24 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平均分61.7500,位列第二;成绩为差的学生有30 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平均分43.6333,位列第三。见表1。
表1:自我效能感描述统计
表2 数据显示:学生英语成绩最高分94.75,最低分14.00,平均分62.1280。可以看出七年级两个班学生的英语成绩两级分化严重且英语平均分处于中等水平。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总分最高分95.00,最低分24.00,平均分56.4268,可以看出七年级两个班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两极分化严重并且平均分较低。
表2:成绩和自我效能感总分的描述统计
用ANOVA 方差分析测得七年级两个班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之间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总分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优秀与学习成绩差的自我效能感总分的P值为0.00(P<0.05),呈显著性差异;学习成绩良好与学习成绩差的自我效能感总分的P 值为0.00(P<0.05),呈显著性差异;学习成绩优秀与学习成绩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总分的P 值为0.62,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3:多重事后比较
为了进一步证实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由表4 可见,皮尔逊相关性系数为0.560,这说明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总分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但是,从表5可以看出R2为0.314,不接近1。因此,七年级学生英语成绩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总分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并不明显,无法判断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表4:相关性分析
表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七年级两个班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平均分为56.4 分,低于及格分60 分。结论:(1)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英语学习成绩两极化明显;(2)七年级学生不同英语水平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七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成绩呈显著性正相关,但无明显的因果关系。
究其原因,可能是有些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学习,到了七年级学习英语就非常吃力。学生找不到学习英语的状态和方法,产生了畏难心理,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偏低。除此之外,两个班学生的英语成绩最高分是94.75,最低分是14 分,说明英语成绩两级分化严重。同一个教师任教在某种程度上排除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带来的干扰。这说明七年级学生的英语成绩与其自身学习状态有着很大关系。调查得知,有些七年级学生刚脱离小学环境,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繁忙的初中学习生活,不在学习状态,跟不上教学进度,于是,班级英语学习成绩呈现两极分化。
通过ANOVA 分析,英语学习成绩良好的七年级学生和英语学习成绩优秀的七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总分方面都与英语学习成绩差的七年级学生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除此之外,英语学习成绩良好的七年级学生和英语学习成绩优秀的七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总分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英语学习成绩良好的七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总分比成绩差和成绩优秀的学生高。这说明英语学习成绩良好的七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更加自信和乐观;英语学习成绩优秀的七年级学生反而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更加保守和谨慎。英语成绩差的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缺乏信心。
SPSS 统计软件分析得出相关性系数为0.56。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成绩具有显著性正相关(P<0.01)。这说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习成绩之间并无显著性的因果关系(R2<1)。通过研究和调查,影响英语学习成绩的因素有英语学习过程中任务的选择、动机的高低、学习态度等。因此,研究无法得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对于当下的英语教学,教师要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不仅要关注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要关注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其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
针对上述研究显示的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偏低的情况,七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英语成绩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其英语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明:七年级学生可以在认知改善、目标确立、归因训练及榜样示范等方面唤醒和提升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皮亚杰(Piaget)是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家,他把人的认知发展概括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提出了“认知发展四阶段说”。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这说明他们可以接受他人的观点,能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具备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自我认知。“智力情感发展的结果是青春期的自我中心主义”(梁宝勇2002)。但是,处于这个阶段的七年级学生心智还不太健全,他们的自我认知定位不够清晰,因此培养其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首先要帮助其完善自我认知。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学生获得多元的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能清晰地了解自己或者他人的优缺点,能明白一时的英语成绩差并不代表以后学不好英语。因为每个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发展中的人。
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学习动机和英语学习目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英语学习心态,并鼓励他们设立短期英语学习目标,如一周的英语学习目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他们回忆和梳理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发现自己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当学生能了解自己的不足时,更能有针对性地设立中长期英语学习目标,有目标地聚焦当下的英语学习,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成绩。当学生拥有好的英语学习心态和英语学习目标,并有条不紊地实施计划时,自然就能提升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归因理论“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纳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并将其纳入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与不稳定、可控与不可控三个维度”;认为“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七年级学生把英语学习成绩差归因为运气不佳、英语试卷难、学习能力差,这会导致预期失败的定向思维。教师应了解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差的归因倾向,找出错误的归因,然后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指导其从“努力”这一可控的因素出发,勇敢地面对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所有困难。学生需要摆正心态,把英语成绩好归因于努力,把成绩差归因于不够努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心理发展的。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不仅可以缩短学习过程,还可以避免直接尝试带来的失败体验”(梁宝勇2002)。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子女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起榜样示范作用的是师长和同学。师长和优秀的同伴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师长的榜样示范能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升。班杜拉(1997)指出“集体效能感营造的有效学习氛围能促进学生自我效能发展”。因此,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认知改善、目标确立、归因训练及榜样示范等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