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12345”心理育人新模式的具体含义是:“1”是一個根本任务,“2”是两个基本目标,“3”是三育并举育人理念,“4”是发挥四方联动机制,“5”是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在“12345”心理育人模式下,全面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心理育人成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三全育人;心理育人模式;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中一体化育人体系进程的重要一环。立足于“三全育人”的视角,研究心理育人新模式,构建心理育人长效机制,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成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构建心理育人体系的重要意义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了“三全育人”的目标任务,提出了“三全育人”的原则、内容、要求、方法和举措。[1]“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凸显“人人都要育人,时时都要育人,处处都要育人”的工作理念。结合“三全育人”的理念,明确心理育人的总体目标,明确育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心理育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贯穿落实到高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创新实施心理育人新模式,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心理育人格局。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在心理育人方面,高职院校应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积极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实效性。[2]本文以“大思政”为教育观,以“三全育人”为方法论,研究心理育人模式的构建,探索机制路径,以期提升高校心理育人成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心理育人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全员、全过程与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延伸。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各种育人力量的协同联动,把心理育人融入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育人工作中,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创建了高职院校“12345”心理育人新模式。
(一)“1”——一个根本任务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学生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最直接的作用是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促使他们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将心理育人纳入“三全育人”机制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高校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于个体而言能保障自身健康的全面发展,于学校而言能保障校园和谐安定,于国家而言是实现未来国家良好发展的基础。
(二)“2”——两个基本目标
两个基本目标是:守住生命的线,提升心理品质的线。如何守住生命的线?高职院校应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在校党委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心理健康工作的政治站位。为有效防范危机事件的发生,应加强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完善心理咨询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普查与排查机制、健全心理危机预防与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等五种途径,为需要咨询的学生、危机事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通过全员参与为学生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
如何提升心理品质的线呢?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及方法基础,通过课程、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全过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找寻自身的性格优势并善用性格优势,不断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节自我,健全人格,提升抗挫折的能力、感恩能力及幸福指数,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三)“3”——三育并举育人理念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师生。高职院校可以将“育人”“育德”“育心”三者融合,形成三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育人”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身处新时代,要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我们为“育人”赋予三原色当中的红色,大学生要成为一个有正气的人、有志气的人、有底气的人。“育德”指帮助大学生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培育中提升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我们为“育德”赋予三原色当中的蓝色,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育心”指大学生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统一,主观、客观世界的协调统一,以及个性的相对稳定性。我们为“育心”赋予三原色当中的黄色,期望大学生能够不畏艰难、向阳而生、积极乐观,成为一个内在和谐、内外和谐的人。
(四)“4”——四方联动机制
1.加强校内各部门联动,全员共建心理育人体系,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中心与学院各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加强与二级学院领导和教师的联系,掌握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规划情况,实施积极的动态干预,为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目标,提供心理支持。关注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加强与后勤服务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定期联系,及时掌握学生日常需求,用心陪伴学生成长。加强心理教师与辅导员和班级、宿舍心理委员的联系,重视发挥朋辈关系作用,及时发现并干预心理危机事件,全力保障学生安全。最终形成上下协同、全员共建的心理育人体系。
2.加强学校、家庭联动,提升心理健康工作水平。积极拓宽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渠道,增进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和关心。通过发布“致家长一封信”、开设“开学第一课”、开展家长接待日、举办新生家长会、开办家长课堂等方式加强家校互动。开通家长咨询热线,完善心理援助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向学生家庭拓展,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了解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通过与家长互通信息,互相协作, 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联动的心理育人新途径,提升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3.加强学校、社会联动,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学校“五四青年”“最美在校生”“优秀学生”等活动中,可以将学生志愿者学时作为评选的重要依据,在评比中注重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德行的实践和培养。如疫情期间,学生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共情能力、服务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问题理解和解决的能力等,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成为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4.加强学校、企业合作,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深入企业,企业一线管理者或者工作者进入课堂。双方互通有无,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学校了解企业对学生职业胜任力、职业心理素养的需求,企业了解学生技术、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职业规划。通过“2+1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等,让学生参与顶岗实践、专业实习,在实践中,学生不断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利用校企共同育人模式,关注在企业实习、入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学校、企业联动,及时对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
(五)“5”——五位一体育人模式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让关注心理健康理念入心入脑。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和调适技能。创设“1+3+X”课程结构,创新使用“知”“体”“训”“咨”四位一体授课模式,即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情感体验、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四者融为一体,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分享、互动和训练,实现翻转课堂的效果,突显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3]
在“1+3+X”课程结构中,“1”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通过必修课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理论,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及认识;“3”指开设3门选修课——“幸福心理学”“爱情婚姻心理学”“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生活适应团体”,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X”指开设若干个特色工作坊,通过主题工作坊,如“快乐心理工作坊”“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工作坊”“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提升工作坊”等,建立同质/异质性团体,使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以“心理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阳光心态 。
(1)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3·25”善爱我、“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等。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大赛系列活动,如心理劇大赛、心理健康知识大赛、微视频大赛等。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工作氛围,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拓展宣传渠道,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面和覆盖面。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心理健康网站、微信平台、公众号、易班网、手机客户端等媒介发布新闻、微视频,转载心理健康知识。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为依托进行广泛宣传,在校园广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护心卡、书签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能力,为培养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工匠奠定坚实基础。
3.以“心理咨询”为重要抓手,助力学生构建和谐自我。本着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最好心理服务的原则,心理健康中心每天应开设不少于8小时的预约和咨询服务,开通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向学生公布心理咨询机构的咨询信箱、网址和预约电话。通过面询、电话咨询、微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自我。
在开展多种形式咨询服务的同时,加强心理咨询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值班、预约、访谈、记录、回访、转介等制度。建立心理咨询数据安全保护机制,严格档案管理,保护学生隐私,杜绝信息泄露。遵循心理咨询职业伦理要求,针对每位来访学生,均需有知情同意书、咨询记录、评估记录、危机记录以及危机干预情况等资料并及时存档。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个案的研讨与督导活动,心理健康教师需定期参加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咨询职业胜任力。
4.以“危机干预”为关键抓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完善普查与排查机制。完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机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坚持每年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做好约谈、跟踪服务等工作,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危机风险排查评估机制,做好跟踪、监护,将重要时段的排查、重点人群的排查与定期排查相结合,切实守住生命的红线。
(2)健全危机预防与快速反应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纳入学校应急管理体系中,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严格落实学生心理信息定期上报制度和校园危机事件即时报告制度,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体系,完善从学生骨干、辅导员到二级学院(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尽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同时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防范危机事件的发生。
(3)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建立和畅通从二级学院到心理健康中心再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对疑似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应及时通知其法定监护人,学校有关人员应协助监护人做好监控工作,及时将学生转介到专业机构接受诊断和治疗。转介过程应详细记录,做到有据可查,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心理危机事件的善后工作。重视对危机事件当事人及其相关人员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最大程度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5.以“朋辈互助”为重要方式,让友爱为青春护航。学生心理骨干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层力量,是心理工作队伍的重要补充,发挥着朋辈心理互助的关键作用。[4]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具有自发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5]由于朋辈之间年龄相仿、阅历相似、价值观相近,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朋辈的支持和互动力量,可以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助人和自助能力。
根据朋辈互动发挥作用的情况,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区域” “地域” “类型院校”等筹划建立若干高职院校联盟,开展朋辈互助分享活动,将良好的朋辈互助经验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通过跨校、跨区域、跨地域的融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提升心理育人的效果。
结 语
“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心理育人新模式,形成良好的育人格局,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积极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清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各要素的最优组合和各方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效[6],为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成为新时代高素质工匠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亚平,施向峰.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模式建构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3):24-27.
[2] 左春平.三全育人模式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8(15):220-221.
[3] 杨雯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6):157-158.
[4] 班兰美.“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路径探析——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1(11):126-128.
[5] 杨雯雯.新冠肺炎疫情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防护“五位一体”模式研究[J].成才之路,2020(30):8-9.
[6] 高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成才,2021(20):72-73,80.
收稿日期:2022-11-23
基金项目:2021年度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心理育人工作路径研究”(SJGZY2021032);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校内一级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HZY2021SY005);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ZJB1422142)
作者简介:杨雯雯(1986- ),女,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