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域生态文化元素融入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

2023-05-30 00:40徐晓芳
职业时空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高职学生

摘要:高职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要承担起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重任。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助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助于高职学生参与建设美丽中国。然而,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够充分,教育模式有待多样化,教育成效有待提升。地域文化和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创新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形式,进一步传承浙江地域生态文化。浙江地域生态文化可从多方面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如地域文化课程教学中融入浙江地域生态文化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穿浙江地域生态文化理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加入浙江地域生态文化思想、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浙江地域生态文化特色等。

关键词:浙江地域生态文化;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均GDP在世界的排名大幅提升。然而,我国一方面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如大气污染、垃圾处理、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等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影响着我国的生态安全,而且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学校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1]高职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理应承担起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重任,生态文明教育尤为重要。

一、对高职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必定催生新的思想观念,因此绿色发展的实现与否和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息息相关。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青年又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还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一)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双碳”目标,这是我国目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新的方向。“双碳”目标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关注区域产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将人才培养工作与区域绿色发展规划布局相融合,并将系统性观念融入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增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2]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和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当下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二)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目标旨在通过职业的发展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3]高职学生实操能力强,就业率较高,但是综合素质方面比较薄弱,导致高职学生的后续发展不如本科生。高职学生学制短,重实践导致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无法均衡发展。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人的“素质冰山模型”,外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属于冰山上的少量显性素质,而内驱力、个性品质、社会动机、自我形象等是大部分的隐性素质,但是隐性素质决定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无法迅速孵化出可见的成果,但是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参与建设美丽中国

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其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部分详细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4]。重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究其实质是为了有更大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具备生态文明素养的高素质人才,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能更好地契合时代的需要。

二、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虽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比西方国家晚,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有关于生态文明伦理的思想,有很多关于环境保护、大自然与人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然而,近百年来,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煤矿、石油等地下矿藏被过度开采和利用。工农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人类在获得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究其原因,生态文明教育的缺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之一。

(一)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不足

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短,往往会过于重视对学生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而生态文明素养是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表现。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足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高职院校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垃圾分类已经提倡了多年,但是真正能做到垃圾合理投放的學生人数比例并不高。虽然高职学生都知道要垃圾分类,但是有些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却连垃圾收集容器的标识与颜色也分不清,甚至不遵守垃圾分类投放规定。因此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加强生态文明理论教育,还需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有待丰富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甚至选修课也没有开设此类课程。教育部门没有出台高职学生必须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硬性要求,很多高职院校也没有相关的师资力量去开设该类课程。生态文明教育和其他人文类课程相比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生态文明教育和区域文化紧密相联,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实践性,生态文明教育和校园文化关系密切等。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绝不是简单地开设一门课程或是开讲座听报告,而是应该多管齐下,尽量丰富生态文明教育模式,达成良好的教育成效。

(三)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成效有待提升

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和知识点,还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且是要切实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和行动上的,包括很细小的事情,诸如及时关灯、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使用环保产品、保护生态环境等。当前根据教育部的安排,高职院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已经有专门的章节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然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成果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成效。因此,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成效要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行为进行考核评价。

三、地域生态文化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探析

生态文明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而地域文化先天具有与生态文明内在的耦合性,其导向、凝聚、教育等功能,对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具有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作用。[5]依托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让高职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和体验,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一)有利于创新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形式

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形式不够多样化,体系不够完善和系统,教学内容不够吸引人,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高职学生多数来自于省内,而且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在本省工作,家乡的文化传统对高职学生来说不仅耳熟能详而且影响深远,因此从地域文化切入无疑能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浙江文化绵延五千年,一直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山水不仅是人类生态环境的基础,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主要对象,大禹带领先民们治理水患,改堵为疏,终于功成于绍兴;会稽太守马臻详考农田水利,发动民众,创建三百里镜湖,9000顷良田得到灌溉;钱塘潮天下冠绝但来势汹汹,经常冲毁良田,两岸百姓千百年来和钱塘潮斗智斗勇,从柴塘土堤到鱼鳞石塘再到现代实用的缩窄河道方法,从根本上制服了肆虐两岸的洪潮,与此同时,从古至今浙江钱塘江两岸就是著名的天下粮仓,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和力量。由此可见,浙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必要且可行的,应该以这种创新且更贴切的结合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二)有利于传承浙江地域生态文化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浙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中的共同特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浙江地域文化特质包括兼容并包的文化魅力、求真务实的文化力量、勇立潮头的文化个性。[6]浙江的生态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发展,从大禹治水到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运行,从唐宋“弄潮儿”勇立钱塘江潮水之上到浙南山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从改革开放初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的转变等,丰富的地域生态文化能够通过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得以传承和发扬。现代生态文明和传统生态文化在新时代结出的硕果,为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与形式。2020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7]2021年国家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必须打造文化高地,起到“重要窗口”作用。对于浙江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必须进行创新,地域生态文化的传承也是重要内容。

四、浙江地域生态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分析

浙江地域生态文化可从多方面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要保证二者融合教育目标的达成,必须结合高校教育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教育路径。在现阶段要充分利用浙江地域生态文化的资源优势,对生态文明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

(一)地域文化课程教学中融入浙江地域生态文化内容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地域文化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因此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浙江地域文化课程。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显示,目前已经有多门介绍浙江文化的课程,如“浙江文化”“达人带您游浙江——浙江乡土旅游”“课说浙江”“浙江民俗”“浙商文化”“江南古镇与水乡文化”“西湖文化漫谈”“大运河文化”“中国蚕丝绸文化”等。这些课程均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而且课程内容和浙江地域生态文化关系密切,如杭嘉湖平原自古以来是鱼米之乡,桑基鱼塘作为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将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促进动植物资源的循环利用,维持生态平衡,2017年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内容均可以融入浙江地域生态文化课程的教学中,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还与目前国家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笔者在“浙江文化”选修课授课过程中融入浙江地域生态文化内容,课后就有学生咨询如何准备生态文明建设演讲,可见上课内容也要与时俱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穿浙江地域生態文化理念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最主要渠道,而且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深远。因此,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有专门的章节讲述树立生态理念,坚持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积极挖掘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材料”更加有助于深化学生的认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8]在生态文明建设素材的引用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地域生态文化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到改革开放历史的时候可以穿插以下素材:浙江的改革开放曾经在大刀阔斧的高歌猛进中遇到了瓶颈,2005年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多年来浙江一直走生态发展之路,率先通过国家试点验收,成为全国首个生态省。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加入浙江地域生态文化思想

自2014年首次提出“課程思政”以来,全国高校都在探索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前提下的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生态文明教育是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广的,应该紧跟“课程思政”的时代步伐。对于教师来说,用心挖掘和利用时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实际和课程内容及思政理论三位一体、有机融合。[9]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全过程贯穿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能丰富课程思政的内涵,而且能增加专业课程的趣味性,使课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就要求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具体承担者,切实在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生态伦理观作为价值导向,让生态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植入生态情感,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同生存、共命运的思想。[10]例如2022年7月在浙江省青田县举办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大会主题是“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全球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仅能激发高职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四)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浙江地域生态文化特色

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对于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1]高职院校的生源很大一部分来自省内,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或多或少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浙江地域生态文化特色无疑更具针对性。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平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如举办具有地域特色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邀请本地专家和学者开设讲座,在教室、学生宿舍、食堂、走廊、操场等场所的设计和装饰上凸显生态文明理念,使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自然地接受生态文明教育。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下乡考察,不仅可以了解浙江乡村振兴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状况,还可以了解浙江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所作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此外,可以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举办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法律类专业可以宣传生态法律法规,包装设计类专业可以宣传环保产品的使用等。

参考文献

[1] 李定庆.系统论视角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05-108.

[2] 林夕宝,余景波,宋燕.“双碳”目标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03):36-42.

[3] 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1(19):5-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文)[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2021-11-16/ 2022-07-23.

[5] 朱琳.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J].教师,2015(17):13-14.

[6] 罗昌智.浙江文化的“水性”特征[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02):7-11.

[7] 袁家军.践行“八八战略”打造“重要窗口”[N].人民日报,2021-05-16(005).DOI:10.28655/n.cnki.nrmrb.

2021.005138.

[8] 陶天云.生态文明教育何以融入思政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3):81-82.

[9] 左世元,张静.在场——课程思政的合理进路——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的思考[J]. 河北职业教育,2021(4):15-18.

[10] 马艺滔.“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与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06):136-140.

[11] 高壮伟,周小桃.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探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42(09):125-127.

收稿日期:2022-11-18

基金项目:2021年浙江省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浙江文化”研究成果;2022年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浙江文化课程‘课堂革命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徐晓芳(1971- ),女,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高职学生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