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助推文本细读

2023-05-30 03:55梁家玲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创设情境高中语文

【摘要】本文以《项脊轩志》教学为例,论述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创设情境助推文本细读,指出教师可通过创设“特写镜头”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情境、创设“古今对话”情境等,引导学生抚触文章的悲喜文脉、细探作者的坚忍情志、践行振兴家国的使命,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创设情境 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5-0118-04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窗口,能让学生了解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推进生命蓬勃成长。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高考语文学科的评价体系来看,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语文高考试题的阅读量不断增大,阅读教学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情境教学法在不同学科不同专题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一种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将情境教学法运用于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的重难点和主题去创设具体的情境活动,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潜能,还能改变学生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助推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享受文本细读带来的畅意,进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文本细读是源自英美新批评法的重要阅读方法,其基本特征包括:第一,以文本为中心。文本细读强调文学批评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阅读者要将文本本身视为一个自主独立的存在,对作者的真实意图,阅读者只能以作品为依据——只有在作品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其他的哪怕是作者事前对作品的设想或事后对作品的回忆,都不足为据。文本细读还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四个方面,阅读者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这些要素,就能够深刻解读作品的意义。第二,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极其重要。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产生联系,正是这种特定的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整书从某些特定角度来看,也存在语境联系。第三,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文本细读还强调对文本进行解读,要重点聚焦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认为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不能解决对作品这一对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等。文本细读强调作品是一个隐含着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主张解读就应该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作品为主要对象。下面,笔者以《项脊轩志》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创设情境,助推文本细读。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文字朴实,围绕着“项脊轩”这个书斋,描写了多个平凡的生活场景,字里行间蕴含细腻动人的亲情,其文“含而不露,以情动人”,被称为明文第一。近代学者钱基博评价《项脊轩志》:“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此妙笔人人所无……”这里的“妙笔”是赞赏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善于“以极淡之笔”写“极致之情”,注重细节描写,用细腻的笔触回忆生活琐事,以此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极为真挚。作为古文,《项脊轩志》文言词汇与文言语法较多,因此学生在阅读理解文章时存在一定困难。“含而不露”的情志,更为学生品味鉴赏文章增加了难度。基于此,笔者在第一课时教授文言词汇和语法,和学生一起疏通文义后,在第二课时侧重创设情境细读文本,指导学生细读文本品味作者的情志,以此探究文本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主题。《高度参与的课堂:提升学生专注力的沉浸式教学》一书曾说:“激发性情境兴趣意味着吸引学生的专注力;维持性情境兴趣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学生的兴趣。”为让学生高度参与文章情志的解读,笔者根据《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配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逐步推进文本细读任务,进而让学生从“一时兴起”到“专注投入”地阅读,深入品味作者含而不露的情志,享受阅读的快乐。

一、创设“特写镜头”情境,抚触文章的悲喜文脉

第二课时的第一个教学环节,笔者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归有光在项脊轩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请在文中找出高度概括其生活感受的一句。”学生马上就找到“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承上启下且凝聚作者思想情感的文脉。在之前两届学生的教学中,笔者直接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可喜或可悲的细节描写。学习任务简单、明确,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找到一两处细节描写后,往往就没有耐心继续探究和分析其他的细节描写,使文本细读浅尝辄止。在第二个环节,笔者创设“拍摄特写镜头”的情境,让学生探寻悲喜文脉的细节体现。摄影中的“特写”拍摄手法,通过放大局部镜头来增强艺术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与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是异曲同工的,“特写镜头”是放大的拍摄艺术,而文学上的细节描写重在细腻刻画,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也同样是一种放大的艺术。因此,在本教学环节中,笔者以学生对摄影的兴趣为契机,创设了“拍摄特写镜头”的情境来探究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

为了提高細读文本的效率,笔者将八大学习小组分为两大阵营,分别拍摄可喜、可悲的特写镜头,然后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学生经过细读文本,找到了项脊轩“室始洞然”“杂植兰桂竹木”“栏楯增胜”“偃仰啸歌”等高雅宜居的可喜镜头,“娘以指叩门扉”“大母以手阖门”“妻子凭几学书”“枇杷树”等温暖亲情的可喜镜头。而可悲镜头,学生找到的是“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小门墙”“东犬西吠”“门”“枇杷树”等。通过特写镜头的情境创设,很多学生都能快速地找到相关的细节描写,并且能说明理由。比如学生说“偃仰啸歌”是可喜的,“这是多么潇洒自在的状态,正如苏东坡那句‘何妨吟啸且徐行”;又如学生说“小门墙”是可悲的,它象征阻隔。笔者追问:“一个大家族为什么内外多置小门墙?”学生再细读文本,回答道:“‘庭中通南北为一,南北相通的,但‘诸父异爨后,设‘篱,后来变成置‘门墙,冰冷的小门墙隐藏着家族没落之悲。”细读文本不只是要关注文本的细节,还要从文本的细节里做深入的探究,才能更好把握作者的情感。两大阵营的学生还找到一些特写镜头存在“喜”或“悲”的分歧,如“娘以指叩门扉”“大母以手阖门”,有些学生认为这两个细节分别表现母亲的慈爱、祖母的关心和殷殷期盼,所以是可喜镜头;但也有学生认为“一扇门牵连着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如今亲人远去,而门扉依然,物是人非的悲苦与怀念涌动心头”,因此是可悲的镜头。又如“今已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有学生认为这是可喜的镜头,它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是妻子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但也有学生认为这蕴含“物是人非”的感伤,树长人逝的落差感更充满悲剧感。学生在热烈讨论中碰撞思维的火花,更能理解作者的悲喜之情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交织的。

在特写镜头的创设环境里,学生经过捕捉、分享、讨论等环节,对文本的细节描写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全文的细节描写紧扣“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文脉,处处都流露着作者的悲喜之情,而且是悲喜交错,悲中有喜,喜中含悲。通过特写镜头走进文本的生活场景,也是对作者悲喜交织的细腻情感进行特写与定格。“拍摄特写镜头”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把对摄影的兴趣投射到阅读中,并通过相通的艺术效果去感受文学作品细节描写的细腻,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为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做好铺垫。

二、创设“角色扮演”情境,细探作者的坚忍情志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创设“拍摄特写镜头”的情境活动不仅让学生鉴赏到了《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而且让学生了解归有光悲喜交织的细腻情感。古人关于书斋的文学作品,大多都表达作者的志向,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安贫乐道的高洁之志成了一代佳话。笔者在备课研读《项脊轩志》时,曾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如果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只是想表达“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情感,那为什么标题用“志”不用“记”?为什么归有光把家族琐事与书斋、读书联系起来?在这些疑惑的追问下,笔者通过反复研读文本以及查阅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他作品,认为归有光写《项脊轩志》,不只是睹物怀人,还隐含在家族没落下自己承载着振兴家业的使命。他在怀念那段苦读的时光,有家人陪伴的欢喜,也有亲人离世的痛苦,还有家业待兴的使命……文章处处都蕴含归有光坚忍的情志。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从显性的悲喜之情探究出含而不露的坚忍之志?在此,笔者创设第二个情境活动,即“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三组人物互动的场景:第一组是老妪和先妣的互动;第二组是归有光和大母的互动;第三组是归有光与妻子的互动。在老妪和先妣的互动场景中,当“姊”呱呱而泣,“先妣”急切地问“儿寒乎?欲食乎?”时,全班忍不住捧腹大笑。因为学生在不了解归有光回忆先妣的背景下,文本角色与扮演者的年龄差反而给表演增加了喜感。为此,笔者引导学生再重新浏览导学案中的《先妣事略》,让学生了解幼年丧母的归有光对母亲的记忆是模糊的,只能通过老妪的口述来追忆慈爱的先母。一位母亲问孩子温饱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但对归有光而言,却成了一辈子最遗憾、最艳羡的事。在课内外知识链接互补之后,第一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母亲与归有光的对话,朴素简短的“儿寒乎?欲食乎?”亲切温暖,声音很轻,但那一刻,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名学生的心里。课后,笔者做学情调查时,有学生说:“老师,我的妈妈也会经常问我‘吃饱了吗?‘天气冷要加衣服等,我会有些不耐烦。但今天,我终于明白,听妈妈的唠叨是多么幸福的事。”

第二组学生进行的“角色扮演”,内容是大母(祖母)的三次语言描写,其中两次是大母与归有光互动,一次是大母喃喃自语。这组扮演,学生演绎得很传神,其他学生也看得很投入。表演结束后,笔者问:“文中写祖母与归有光的交流有三次之多,会不会使文本的内容显得冗长啰嗦。”有一名学生很会移情,他说:“我的奶奶也会这样,只要经过我房间看见我在学习就会轻手轻脚,然后转身又端水果又送牛奶,见我久坐,又会问我累不累,逢人就炫耀说我学习很用功。”还有一名学生说:“重复就是强调。祖母的反复嘱托突出了对归有光的关心。”笔者再问:“怎么看出祖母对归有光很关心?”学生抓住相关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大类女郎”的嗔怪、持笏相赠的期盼都充分表明在家道中落、家族分崩离析的背景下,祖母对作者的殷殷期盼。

第三组学生进行的“角色扮演”,内容是归有光在耐心地教着他的妻子写字。妻子伏在案几上一笔一画地写着,边写边笑着转述妹妹们谈论南阁子的话。这组角色扮演很温馨、浪漫,表演结束后,笔者提出疑问:“‘南阁子是项脊轩旧时的叫法,为什么娘家的姊妹们还这样叫?”有学生回答道:“从第一个注释看,归有光的家族曾经是名门望族,南阁子是旧称,有怀旧意味。”笔者接着问:“作者插入‘妻子转诸小妹的话有何用意?”又有学生回答:“体现他和妻子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妻子应该是常常跟娘家提起这个阁子。归有光特意写妻子的转述,体现他怀念家族辉煌过去,而且开头也讲到‘南阁子,结构上首尾呼应。”还有学生补充:“这是归有光最幸福的时光,但是拥有时越幸福,失去时就越痛苦。”夫妻志同道合、举案齐眉的幸福为这个小轩增添不少光彩,给苦读时的归有光带来温暖幸福的光亮。

三、创设“古今对话”情境,践行振兴家国的使命

“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发点。《项脊轩志》的前半篇是在作者十九岁时所作,后半篇补记依作者叙述,则写于近四十岁时。作者在《项脊轩志》中隐含着振兴家国的使命感,这对十七八岁的高中生而言,是有共鸣之处的。因此,笔者创设“穿越到归有光的时代”的“古今对话”情境,让学生与归有光进行对话,唤醒他们奋斗的初心,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笔者补充“知人论世”的背景材料,以时间轴的方式简要介绍归有光的坎坷的生平:9岁能文,14岁应童子试,20岁童子试第一,35岁乡试中举,往后连续8次会试落选,60岁才中进士入仕,66岁死在任上。接着,引导学生感知归有光以读书、考取功名、振兴家国作为毕生的使命,纵使命运多舛,仍矢志不渝,为文本阅读的共鸣共情做铺垫。之后,笔者提问:即将迈入18岁的你正在追梦路上,也怀揣着家人的关怀与期盼,承载着家族荣光的使命。如果你可以穿越到归有光的十八岁、三十五岁、六十岁,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以“我想对十八岁(或三十五岁或六十岁)的归有光说:……”为开头,写一段话,50字左右。然后让学生进行五分钟的微写作,以“穿越”的方式完成古今对话。最后,投影学生作品,分享交流:有的学生穿越归有光十八岁,告诉归有光自己和他一样,对未来充满期待,但是也有很大的家庭压力,怕达不到父母的期待;也有学生安慰三十五岁的归有光,“科举失利是暂时的,相信您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有学生祝贺六十岁的归有光,“是您告诉我,不放弃就能收获成功,恭喜您,梦想成真”……

创设“古今对话”的情境,是把前一个环节中探究作者坚忍的情志进行思想的升华,并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奋勇拼搏的优良品质。笔者引导学生与古人对话,其实不只是现实与文学的对话、现在与过去的对话,还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现在与未来的对话;“十八而志”,引导学生学会立足当下,认识自己,面向未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综上所述,《项脊轩志》是一篇睹物怀人的作品,种种琐碎的生活场景,一草一木、一门一墙、一人一事都在述说项脊轩是归有光生命中不可割舍的精神家园,见证他与亲人的悲欢离合,寄寓他振兴家国的坚忍情志。在《项脊轩志》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把鉴赏细节描写和探究作者思想情感作为重难点,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推进细读文本,深入探究教学的重难点,完成中国叙事学中的“三体交融”,即读者、作者、文本中人物的交融。情境教学法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将其融入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对文本细读有更直观和深入的探究。在具体的情境创设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可以灵活开展,更能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主动深入研读文本,进而有助于教师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因此笔者认为创设情境是助推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研究、完善、推广。

参考文献

[1]候智慧.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1(9).

[2]連中国.语文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慕毓琳.探究情景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汉语文教学,2019(16).

[4]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赵亚男.情景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2).

作者简介:梁家玲(1990 — ),广西钦州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应用、高中生德育教育。

(责编 蓝能波)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创设情境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