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养为本”探索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2023-05-30 02:34王向军蒋涛陈磊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素养为本一体化高中化学

王向军 蒋涛 陈磊

【摘要】本文从课堂教学发展历程、概念内涵以及实践探索等三个方面深入剖析“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素养为本 “教—学—评”一体化 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5-0064-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2021年秋季学期,广西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大教师要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主动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或实践探究活动,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我国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百废待兴,这一时期的课堂教学主要强调“双基”教学模式,即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认为教师讲授是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的主要途径。以“双基”为导向的化学课堂教学重视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基本技能的牢固掌握,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化工技能的优秀人才,进而促进了我国化学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深化素质教育为改革目标,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三维目标”的课程理念,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教学目标。与“双基”相比,“三维目标”更重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感受与体悟,重视学生化学学习过程的体验,体现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化学教育宗旨,力求让每一名學生都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学科价值。

在新时代,国家竞争力逐渐加强,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及外来资本对教育的持续渗透,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一系列关于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化学课程对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基本理念,倡导依据化学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使每名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概念内涵

“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课堂组织上,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教学的评价聚合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整体,“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的评价融合为一个整体。这一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学习、评价是三位一体的,评价不是孤立的,而是持续地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之中,和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简而言之,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就是教师要依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及学业质量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而教”,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会学了吗”“课前预设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进而调整后续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

(二)目标设定

“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重视教学目标的实现,强调通过评价来审视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那么如何设定好教学目标、组织好学习评价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多级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有机化合物》一章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三级目标:一级目标设定为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内在含义,这也是《有机化合物》这一单元的总目标,符合从单元整体教学角度设计教学目标的理念;二级目标为课时目标,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分为三个课时,其中第一课时目标为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数量繁多的原因;为实现课时目标,教学过程中又设定了三级目标,分别为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碳原子之间的成键类型及碳原子之间构成的骨架。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堂活动表现及课堂评价了解学生是否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其中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三)课堂设计

为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对“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展开设计。教师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如下页图2所示)。

一是以真实情景作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南宁市第四中学梁老师设计的“碳由你‘架”一课,以让学生说出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并写出它们的结构式作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东西。

二是开展探究活动,利用实验或实践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梁老师设计“碳由你‘架”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顺利达成课时教学目标,布置了三个实践学习任务:第一个任务是拼出甲烷的模型,第二个任务是思考由一个碳增加到两个碳时碳与碳之间的连接方式模型并将其拼出来,第三个任务是思考由两个碳增加到四个碳时,碳与碳之间的连接方式,并结合任务一、任务二将所有的连接拼出来。通过这三项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快速且准确地理解有机物数量如此繁多的原因,从而实现了课时目标。

三是重视学习规律,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梁老师设计的“碳由你‘架”一课,先是让学生认识一个碳原子形成的碳氢化合物的结构式,了解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然后增加到两个碳原子,再增加到四个碳原子,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是课堂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学习热情高涨,说明这节课的设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梁老师在“碳由你‘架”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引入环节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发动学生寻找并思考身边有哪些常见的有机物,而后又在三个学习任务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建模体验甲烷分子的构建、碳原子之间的成键类型及碳与碳之间可以形成的骨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是转变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观意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讲什么学生背什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没有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比如,梁老师设计的“碳由你‘架”一课便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这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实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课本中的知识,转变了学习方式。

六是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触类旁通。比如,梁老师设计的“碳由你‘架”一课,先让学生完成任务一与任务二,随后开展任务三,很多学生便能结合在完成任务一、任务二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来完成任务三,拼出数量多且质量高的碳骨架,有的碳骨架还具有创新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自2021年广西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南宁市积极探索“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一课堂上的应用,提出了“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备课的南宁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南宁教学模式主要依据课程内容中各个主题的要求,精心编制或精选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作业题目,使“教”“学”“评”活动有机结合、同步实施、形成合力,有效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中在实践中最为关键的是运用了课前活动预设、课中问题解决、课后评价拓展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理念。

(一)课前预设活动激发兴趣

课前活動预设指的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预设一项除了预习课本内容的学生活动;课前活动可以是与下一节课或下一单元学习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社会实践。比如,南宁市第二中学苏老师在教学“氯及其化合物”时,首先布置学生走进市场了解含氯漂白剂以及它们的制法。通过课前预设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懂得了化学知识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结合实践来看,教师在课前预设过程中需重点把握以下两点:一是转变教学理念,在实施“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准备非常关键,它们决定了教学是否能够顺利推进;二是高度重视课前活动的预设,只有找到合理的、适当的活动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实践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必须高屋建瓴、有的放矢做好课前活动预设。

(二)课中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课中解决问题指的是教师把学习目标设计为教学任务并以问题形式呈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进而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梁老师在“碳由你‘架”教学设计中,为完成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都是以问题为导向,其中任务一提出了“动一动:请结合化学键的特点搭建甲烷的结构模型”“想一想:1.你是如何选择小球的?2.结合你搭建的模型说说碳原子的成键特点”。这些问题具有针对性、指向性和思考性,不仅让学生动脑思考,而且提供球、棍等教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模型,展示教学成果,并阐述搭建理由。这样动脑、动手、动嘴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还把教学评价渗透在课堂活动中,有效实现了“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笔者认为,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需重点把握以下两点:一是修正不良的教学习惯,比如教师在抛出问题后没有预留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而是努力给学生各种暗示、引导、提醒等,打断学生思考,导致该环节变成教师自问自答;二是提升掌控课堂的能力,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的时候,他们会有解决课上所有问题的冲动,但是每节课只有40分钟,学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美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需要“掌好舵”,带领学生利用好课堂上的一分一秒。

(三)课后评价与强化拓展

课后评价指的是教师设计包含课外拓展、学习评价、课后反思等在内的课后学习活动,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进阶思维为目标,其中课外拓展是重点。比如,在教学“铁及其化合物”时,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抛出“如何设计实验从而可以长时间看到氢氧化亚铁的白色沉淀”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课上搜集的资料有限等原因,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如果教师把这个问题设计成课后拓展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时间,从而设计出更多不同类型的实验装置,强化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后评价过程中需重点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二是落实“素养为本”的化学学习评价观。教师要紧紧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化学学业质量标准来确定化学学习评价目标,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活动表现、纸笔测验和学习档案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倡导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富有挑战的研究课题。教师要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的新时代精神主动探索,积极开展教学行动研究,不断提炼和总结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以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胡红杏、王子君.我国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变革70年:历程、特征与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12).

[2]王澜.基于化学学科能力的高三教学评一体化设计[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16).

[3]黄莉.“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化学实验复习:以“硫酸四氨合铜的制备和探究”的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2(8).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广西高考综合改革专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2021ZJY1761)的研究成果。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素养为本一体化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素养为本”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化学学科“素养为本”的教学实践
基于“素养为本”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尝试和反思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