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高中历史课堂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策略进行研究,指出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有重要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从新课教学、复习课教学和学生自主构建三处着手,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 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5-0059-05
《普通高中歷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列为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因其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特性,故对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呢?
一、学生时空观念的掌握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时空观念的掌握情况,笔者于2021年12月利用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对南宁市邕宁高级中学高二年级1—4班共146名文科学生进行调查,具体数据如下。
从调查问卷反馈回来的数据看,占据学习历史困难项第一位的是时空的混淆。由此可见,时空观的培养不仅关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最直观的要求。
从反馈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经常作对比的学生所占人数仅有40.41%,这反映了学生的时空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在学习中不重视横向和纵向对比,因此学生在下面一题中选择的结果同样不是很理想。
从反馈回来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填充图册》被忽略的情况十分惊人。虽然不排除教师已使用其他的方式(如课件地图、视频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但也反映出部分教师对学生历史时空观的培养意识较为薄弱。
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的五大素养之一,无论是为满足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为提升学生的成绩和思维,教师都应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重点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是一线教师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高中生历史时空素养培养策略
对学生历史时空观的培养,教师不能“一刀切”。如高一学生对时空观的要求与高二、高三学生不一样;高三学生的课时比较紧张,对课堂效率和深度的要求也和高一、高二学生不一样。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把历史时空素养的培养分为新课教学、复习课教学和学生自主构建三个部分。
(一)新课教学
1.依托教材中时空的呈现方式,借助多媒体拓宽历史时空
(1)依托教材,重新整合
广西现行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方式是“模块+主题”,受此影响,在部分章节,一个个历史事件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利用教材史料,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比如,必修一第一课的西周分封示意图,在这一课中,它的作用仅是帮助学生清楚了解分封制。但教师可以稍做调整,把这幅图和《历史填充图册》中的夏朝地图进行今古对比。之后,再把这一幅地图和第五课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进行中外对比,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分析出该地区特殊社会现象的历史成因,从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善动脑筋,依托传统的“课本+历史地图册”教学方式,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在学生心中埋下时空观念的种子。
(2)借用多媒体拓宽历史时空
PPT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多媒体手段,它可以有效弥补历史教材中的时空割裂感。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抗日战争》这一课中,教材中的时间顺序并不是很明显,且呈现的东西也较为简略,致使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因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用PPT呈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1》中的《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战》这一地图。依托这幅地图,笔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日军占领中国领土的顺序以及中国人民进行抗战的经过,以图文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知道每一起历史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进而能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认识和理解事件的意义。
张耕华教授曾说过:“历史上,地图曾是空间数据存储和通信的基本手段……一幅设计良好的地图,可以描述具体地点的事物和他们的属性,显示林地、河流、道路、店铺、等高线二百多种对象,每一个对象都可以分类为点、线、面或体。点可以作为不同类型的符号显示从风车到教堂的任何目标,线被符号化后可以区分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河流,面则可以用颜色、阴影和注记进行符号化。”在现行的历史教材中,平面地图比较单一,而且承载的信息点有限。以现在的教学条件来说,找到完全具备以上功能的地图还比较困难,市面上专门为历史教学设计的三维历史地图更是寥寥无几,难以普及到日常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别的方式进行替代,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插入视频的方式达到以上效果。
历史教学时空观中的空间,它不应仅仅是简单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的简单堆积,而应主要包括某地域的社会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文化空间以及自然地理空间。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空间。在历史教学中,能在短时间内既呈现多维的地图,又呈现人类的社会活动,承载如此大信息量的最合适工具就是剪裁好的视频。同时,适用于历史教学的视频资源非常丰富,而进行剪裁的方法也十分简单。因此,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精心挑选好的视频进行辅助教学。比如在《抗日战争》这一课中,笔者就引用了央视纪实频道《档案》栏目中的《1937年淞沪抗战实录》。视频里的立体地图,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淞沪会战的过程,学生除了能够对这一事件形成明晰的历史时空结构,也能在丰富的视频信息所构建出来的情境中感受这场抗战的伟大。
而在《古代商业的发展》这一课中,笔者使用了更多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在介绍宋朝城市的特点时,笔者先是使用focusky动画,让画面渐渐聚焦到东京城,缓缓拉开一段宵禁视频让学生观看,之后再打开高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该图除了能够移动,还能够对图中的场景和人物进行释疑,学生可以更直观、更细致地了解北宋商业的概貌。笔者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特定时空,似乎彷徨在宵禁后的古城,流连于繁华的汴京。同时,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就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为何这一时期坊市分开”这一问题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在清明上河图中,学生还能够找出“草市”“夜市”“政府放松了对市场的监管”等史料,从而突破重难点,完成了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一课中,笔者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从时空的再现入手,通过设置情境,给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提供条件。
除了尝试以上focusky动画、动态图,笔者还尝试微助教、百科脑图(智能思维导图工具)、希沃软件、引入景点VR等交互协作的教学手段拓宽课堂活动的范围,呈现课文中的隐性信息,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探究情境。整体而言,用信息技术手段揭示历史事物的时空演化规律,帮助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能让久远枯燥的历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复习课教学
高三复习是对高中阶段历史的总体归纳和掌握,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确保学生能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1.构筑立体时空框架
根据笔者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在高三复习尤其是二轮复习中,最为有效的时空框体系就是通史体例,即以时代为单位,分解政治、经济、文化,并对比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展开教学。此种做法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构筑时空框架,对古今中外进行细致的对比,帮助学生形成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时空整体。因此,在复习中,教师可着重让学生梳理通史,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阶段特征,并把其中的重大的历史事件置于该阶段的时空框架中,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进而让学生养成一种综合政治、经济、文化、世界等角度看待、分析历史时空的意识习惯。
2.依托时空深入拓展课堂
美国著名的学者海登·怀特提出:“历史,在一个层次上,是各种事实的构成,即编年史;而后在下一个层次上,是情节……接着,历史学家们往往要提出论证,那是以解释的形式出现的。他们还经常力图提出训诫,我称之为意识形态的层面。”由此可见,潜藏在历史时空背后的是历史事件以及它所隐藏的历史解释。基于此,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以时空为起点,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多元化、发散性地探究,让高三课堂更具深度和广度,这既是备战高考的需要,也符合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需求。
笔者在《夏商西周时期》这一课的教学中,同样依托时空展开教学。首先,以“中国”的地域性入手,设问: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中国”指的是哪里?和今天的中国有何不同?其次,以地图作为依托,探讨夏商西周时期的中国疆域的变化;再次,通过史料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民族性、地域性概念是如何由夏商西周时期演化而来的;最后,展示材料,抛出问题——为何这时期我们中国会形成分封制、宗法制?其他地区的文明是否也能形成?并与同一时期的希腊、罗马进行对比,得出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在这一课中,笔者以时空作为起点,通过层层深入,带领学生抽丝剥茧地探索中华文明的形成。学生通过看图、史料研读,指出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形成的原因,既对夏商西周时期的疆域有了直观的感受,又理解了特定的史实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紧密相连的,从而加深了对历史的地理范围的认识。
3.利用高考试题强化时空的认识
高考试题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更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一种检验,因为高考试题往往也蕴含着核心素养的内容。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年高考试题的教学价值,利用高考试题强化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如2018年全国Ⅲ卷24题: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教师可以以此题为依托,通过图示,让学生了解战国以前我国铁器的分布情况,再对比战国时期铁器的分布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外史纲》上册中“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这一定论。接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题干进行时空改动或条件补充,从而让其他选项也变成可选项,或是对各选项进行修改,使其满足题意要求,成为正确选项。学生在改动的过程中,就会对春秋战国铁器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中国冶铁业的发展历程形成深刻的认识。
如此,借助高考试题,教师可以挖掘时空观教学的资源,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而高考试题的引领也会让学生认识到时空的重要性,从而帮助他们形成重视时空的思维意识。
(三)学生自主构建时空逻辑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所以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但是学生的自主构建更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记忆,对历史形成整体、宏观的认识,化繁为简,形象直观,便于记忆;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复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常来说,学生自主构建时空逻辑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思维导图、大事年表、知识框架图(表)。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即便在高三的复习阶段,笔者仍要求学生自主构建每一专题思维导图,画出高频考点以及相关专題的知识框架图,梳理自己所混淆史实的大事年表。如果学生因为基础比较薄弱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到位,未能对某个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以致知识混乱、错漏百出,那么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制图之后对学生的成品进行批改,或是制作样板图让学生参考订正。如前页图1为《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中的学生制图,前页图2为教师所制作的样板图。
之所以让教师制作样板图,是因为部分学生在制图的时候概念模糊,时空观念不够强,没有区分早期农业、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之间的关系,且本课出现的年代比较多,按时间线索展开全面的知识梳理,更利于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以上制图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梳理了课文中显性的时间线,如“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这一条时间线,但隐性的时间线,如“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学生却没有意识到。基于此,教师如果能够针对大多数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来制图,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定位时空,精准把握专题的内在联系。
综上所述,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构成要素。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将其贯穿于历史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时空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耕华.历史教学中的时空问题[J].历史教学.2018(2).
[2]德史密斯等(著),杜培军等(译).地理空间分析:原理、技术与软件工具(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王贵喜.社会历史空间:历史唯物论的重要范畴[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4]埃娃·多曼斯卡(编).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陈志刚,覃玉兰.历史空间的内涵与空间素养的培养[J].历史教学.2018(2).
作者简介:莫絮婷(1986— ),女,广西南宁人,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历史教育。
(责编 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