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龙
摘要:古诗词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其不仅需要学生熟练背诵古诗词,还需要掌握古诗词内涵以及古诗词中涉及的意象、表现手法等理论知识。运用情境创设与形象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并且情境化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也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想象和创造,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效率,又促进了学生在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上的转化,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情境创设;形象化;古诗词教学;应用策略
通过创设情境,平面的教材知识能够以更加立体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深入解读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带来了便利。并且创设情境也是对以人为本这一教学理念的贯彻,由此情境创设与形象化结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 情境创设与形象化结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1能够将古诗词内容立体化呈现
在以往的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更偏向于直接带领学生背诵。然而,现阶段初中的语文教材知识点在深度以及广度方面有所拓展,使得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在随之提高。尤其在古诗词教学中,这一时期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再只是单纯地考验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是加入了情感目标和价值目标等,更倾向于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因此,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也难以给学生提供帮助。而情境创设与形象化结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创设情境,将平面的古诗词以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引入相应的主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探索中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并且情境创设与形象化的结合,也能够把古诗词的内涵更加全面地体现出来,大大降低了古诗词的理解难度,使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探索更加深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1.2能够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实施情境创设与形象化结合的教学法,是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贯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把教学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上,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缺乏对情感方面的重視,在古诗词教学上更是深度不足,教师只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刻板讲解上。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以及对古诗词的知识积累难以得到提升。而情境创设与形象化结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颠覆了传统教学方法,通过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以及形象化的内容转化,更加注重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在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中与诗词作者产生共鸣,并且这种教学方法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学生在课堂上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负担逐步减轻,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又能够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
1.3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初中阶段的个体对自我独立性和自我控制性的追求欲望愈发强烈,但是由于他们在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性,在获取外界尊重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和权威顶撞这种错误做法,这也是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而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往往牢牢把控着教学节奏,学生更多扮演着对教师命令的执行角色,导致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被大幅度削减,长此以往,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也逐渐降低。而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更加强调学生在学科素养以及学科技能上的提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情境创设与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种种缺陷,使得学生重新掌握课堂主动权,为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更多活力,使得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得到提升,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古诗词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也显著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
2 情境创设与形象化结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结合创作背景创设故事情境
分析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都是在我国文明发展进程中流传下来的名篇佳作,这些诗词古文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仅因为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因为这些诗词古文体现着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蕴含着创作者独特的思想内涵。而正如发展心理学中所提到的那样,青春期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顶峰,这一时期,他们对新奇事物的探索主动性较强,对于刻板的、模式化的教学内容较为排斥。并且初中阶段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做好学科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后续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增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深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以融入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或者作者的生平等客观知识,从而帮助学生体悟诗词的思想价值。例如,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时,这首诗由唐代诗人岑参所著,岑参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的夏秋交替之际来到了北庭,又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夏交替之际东归,当前学者普遍认为这首诗作于这段时间,这一时期正值唐朝的西北边疆战事频发,而岑参满怀在塞外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两次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共计生活了六年之久,因此他对塞外的风光景色以及征战生活具有深刻的观察和感悟,而这首诗作于岑参第二次出塞,其目的是任职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诗中提到的武判官是这一岗位的前任官员,岑参在轮台送别武判官回唐朝的首都长安时作了此诗。因此从表面来看,这首诗虽然描绘的是送别的场景,但是却又脱离了离别时的悲伤氛围,而是更加凸显对塞外风光的描写,无不体现着岑参浪漫的理想和豪迈的情怀。而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结合这一背景,通过向学生讲解岑参的生平,为学生营造出岑参创作这首诗时的故事情境,使得平面的诗词以故事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增进学生对诗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悟,从而对诗词的理解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对比教学为学生创设两种类似的故事情境,但是两者在情感内涵上又有一定的差别,从而引导学生对诗词内涵进行深入探索,增进学生对诗词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诗词意象的准确掌握。例如,苏轼所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所作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两首词虽然都抒发了作者的无奈之情,但是在意象的使用以及表达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诗词内涵,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对苏轼或辛弃疾这两个作者生平背景的介绍来营造故事情境,并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境探索两首词在思想内涵上的差别。通过背景介绍,学生能够发现苏轼和辛弃疾两个人在朝中所任官职和生活处境不同,并且创作诗词的年龄也有较大的差别,苏轼所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在他三十八岁时写下的,而辛弃疾则在老年时创作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因此两首词在内涵上,一个是想要报效祖国,却无奈没有获得机会,另一个则是在壮年时为国家征战四方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老年时写词回忆当年作战时的情景。故事情境的创设使得古诗词教学从平面的教材转为立体化,学生在故事情境中能够对诗词意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诗词内涵也能理解得更加透彻。
2.2借助语言描绘形象化情境
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情感的关键途径。语言表达相较于文字表达,其形象化的特点能够在听者脑海中呈现出画面简洁、内容明了的图画,而不是抽象刻板的文字。古诗词由于在文字习惯以及字词含义上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差别,因此仅仅通过对文字的分析,学生难以加深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这时借助语言表达来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境,是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语言表达中,最为基础的是朗读,饱含感情地朗读能够把学生的情绪逐渐带入古诗词中,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并且辅以教师对作者生平以及古诗词创作背景的讲解,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把自身的情感逐渐带入情境中。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教学中,该诗是杜甫在颠沛流离之后,终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简单的茅草房,恰逢一天雨夜,大风刮破了茅草屋的房顶,随后大雨接踵而至,屋外雷雨交加,屋内也小雨连绵。在这一情景下,杜甫作此诗抒发心中情感。教师首先进行示范性朗读,将杜甫所遭遇的悲惨情境和面对这一情境下所展现出的博大胸怀表现出来,使得学生在聆听的同时能够抓住诗词的内容特点,从而在脑海中快速地想象出生动的画面。在教师示范朗读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集体朗读、个人朗读等,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抓住诗词的感情特点,从而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语言表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描述,教师对诗词内涵的详细描述,使得陌生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立体。初中阶段的古诗词中有很多字词超出了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水平,并且还有很多字词在古诗词中和现代汉语中的释义是完全不同的,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讲解,帮助学生提高认知,从而为古诗词的深度学习打下基础。
2.3利用图片创设鲜活的诗词情境
图片也是情境创设过程中能够利用的形象化展示手段。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图片作为一种直观且便利的教学工具,能够将诗词所描绘的情景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社会阅历以及生活经验上的缺乏,因此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诗词中涉及的一些意向,学生往往缺乏直观认知,即便有教师进行口头讲解或者让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想象,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时图片的重要性就得以体现,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静态或动态的图片,使学生对诗词中提到的意向有直观的认知。从而为后续的深度探索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钱塘江春行》这首诗时,作为一首描写景色的诗,第一句和第二句描写了湖水动态的美,第三句和第四句则通过黄莺和燕子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最后结尾是作者在西湖美景下抒发的感慨,该诗虽然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却用寥寥数笔描绘出了西湖的绝佳美景,而西湖作为我国著名景点,很多学生对于西湖往往只是听说过并没有去过,甚至即便在互联网如此成熟的背景下,学生一提到西湖,往往也只是对西湖这两个字感到熟悉,并不能第一时间想象出西湖的景色。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静态和动态时的西湖,并重点展示西湖的湖水以及西湖周边的景物,借助图片,使学生对西湖的景观有了更加直接的认识。之后在对《钱塘湖春行》的解读和想象中也能更加高效。
2.4根据诗词内容创设表演情境
对青春期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而这也是在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过去对于学生的这一特性,教师往往选择以压制为主的管理方法,通过严格把控课堂纪律,削减学生的活动空间来确保教学效率。但是这一做法也加剧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使得教学效率的提高陷入停滞。而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推出,促使教师重视学生的课堂地位,在教学中积极提升学生的课堂感受。因此,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诗词内容进行剧本创作并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诗词创作者的内在感受,同时,对表演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对诗词内容的亲切感,对于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摆脱古诗词抽象化的特点,调动学生对古诗词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是所有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而创设情境作为教育改革理念下诞生的新型教学方法,其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上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并且当前正值互联网时代,借助对多媒体的使用,使得教师在创设情境与形象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上能够更加高效,而语文教师也要认识到创设情境与形象化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情境创设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路径,为打造高效的古诗词课堂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刚.情境化策略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21(8):65-66.
[2]汪淑双.高中語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24):80-81.
[3]满自仁.也论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情境教学[J].新课程研究,2021(1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