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缘霞
故事教学法在幼儿的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故事教学可以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幼儿阶段的故事也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哲理与科学知识内容,高效的故事教学有助于幼儿记忆力的提升,加深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从而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用故事教学法可以促进幼儿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中设置讲故事、听故事以及表演故事的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以及表演能力,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同时,故事教学法能够促进幼儿学习自主性的提升,因此,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究如何在幼儿教学中应用故事教学法,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一、故事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幼儿记忆力
一个完整的故事会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文章结构,每个故事独特的情节与情感表达都会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他们带着悬念去积极了解故事内容。教师可以在故事教学中设置编故事的环节,让幼儿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融入故事中,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也促进了他们对相应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幼儿的记忆力。为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致,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在故事教学中体现,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也加深了幼儿对知识内容的记忆和掌握。
(二)发展幼儿想象力
幼儿阶段的孩子具有特殊的思维模式与身心发展规律,他们并不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和想象力,导致幼儿的创造性较差。创造能力与想象力是新时代发展过程中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品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教学法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导他们发挥想象,积极地参与到故事学习中。
(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应用故事教学法时,会结合幼儿的心理特征与实际学习情况,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而情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内驱力的形成,有效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教师可以结合故事绘本内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为幼儿创设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将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与扣人心弦的感人画面呈现在幼儿面前,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科学合理的故事教学牵动着幼儿的情绪情感变化,给他们带来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因此,在幼儿教学中应用故事教学法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和求知欲的提升,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提升幼儿语言能力
内容丰富的故事对幼儿的感染力较强,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讲故事环节来培养幼儿完整的语言表达,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将故事教学法贯穿到幼儿教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后的生活教学中,促进幼儿结合故事语言进行积极有序地表达,逐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幼儿的语言能力影响着他们的理解与表达等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故事教学法,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发挥故事教学的积极作用,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故事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选择优秀故事,丰富思想内涵
幼儿阶段接触的故事包括神话故事、童话故事以及寓言故事等,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心理特点来选择促进幼儿发展的优秀故事开展故事教学活动,满足幼儿的内心需求和学习需求。幼儿教师在选择合适的故事时,要考虑到故事的本质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并让幼儿受到文化与精神的熏陶,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学习兴趣,保证故事教学的有效性。明确的故事选择方向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优秀的故事作品没有局限性和统一性,但针对幼儿阶段的孩子,教师应该选择积极向上且弘扬正能量的作品,摒弃一些阴暗、暴力且血腥的作品,给幼儿带来乐观积极的学习体验。比如,在进行幼儿的故事教学中使,教师不宜选择包含大灰狼把奶奶吃掉的场景的《小红帽》,也不宜选择包含小女孩被冻死的场景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负能量的故事情节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内心感受,甚至会引发幼儿的恐惧心理。此外,教师不能选择寓意太过浅显的故事作品,优秀合适的故事作品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幼儿的智力发展特点来选择合理的故事。比如,《桃子与猴子》就是一个反面的教学案例,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猴子将自己的桃子送给了饿肚子的田鼠,猴子妈妈鉴于它的行为给予了表扬,故事的含义十分浅显,并不具备深刻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状态来选取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去培养幼儿的良好精神品质。比如,在《屈原的故事》教学中,教师通过录音给幼儿播放有关屈原的传说,让幼儿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与其特殊习俗的含义,以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故事教学以对话导入为主,教师询问幼儿吃过什么口味的粽子,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幼儿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然后教师引入屈原的传说,激发幼儿的求知欲。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无法独立分析长篇幅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融入故事绘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促进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幼儿安静地感受着故事的魅力,并将故事教学分为四段:第一段陈述了屈原投江的经过,教师引导幼儿回答屈原投江的原因吗?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自由地发言,并培养他们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积极思考的好习惯。第二段故事讲述了人们得知屈原投江的反应和行为。在第三段故事中,教师提问:“为了避免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吃掉,人们是怎么做的呢?”。第四段引入了故事的主题,为了纪念屈原,后人都会在屈原投江这天划龙舟、缝香包、挂艾草,教师出示每部分故事的图片,鼓励幼儿独立讲故事,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与理解分析能力。
(二)营造故事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幼儿的故事教学中,良好的故事氛围可以促进幼儿认真学习、积极听故事,具有氛围感的故事给幼儿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情景,促进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氛围会加深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哲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教师应该结合故事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同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状态来营造良好的故事氛围,从而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呼应相应的故事内容,打造一个高效的故事教学课堂。为了营造良好的故事氛围,教师可以在教学环境以及讲故事的形式方面做精心的设计,给幼儿营造舒适、自由且轻松的氛围感,提高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故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故事《小猴改错》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导入活动来营造故事氛围,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木偶戏进行故事续编。故事的开端是一位老爷爷种了一棵萝卜,当萝卜成熟的时候,老爷爷背着它下山,但却在下山的路途中累得睡着了,幼儿在讨论交流中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教师给幼儿播放了故事动画的碟片,营造了生动的故事场景,其中,一只小猴子将老爷爷的萝卜偷走了,幼儿在讨论交流中各抒己见,为老爷爷想办法。然后,教师让幼儿进行情景代入,假定自己是老爷爷,当抓住小猴子时,会怎么做呢?并让他们运用“如果……我会……”进行造句练习,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在故事的结尾小猴子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老爷爷也原谅了它,美好的结局给幼儿带来了升华式的学习感悟:每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而知错就改才是好孩子!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教师让幼儿围绕这个故事的主题,进行故事的续。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将合作创编的故事绘制成故事绘本,并在教师的辅助下制作成大图书,增加幼儿的成就感与创造力。良好的故事氛圍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思考与他们的心灵成长,学习氛围与环境对于提高幼儿的语言学习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故事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给幼儿打造一个安定且充满学习氛围的语言环境,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故事教学中可引发幼儿的多元化思考,通过创新性的提问方式可以提升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判断力,如在故事《三匹小马》的教学中,幼儿会在故事的倾听过后产生疑问:“小马为什么要跳来跳去呢?如何帮助小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呢?”对故事内容的疑问会引发幼儿的思考,提高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幼儿可能会想出“利用温馨提示牌”“请警察叔叔帮忙”“采取轮流值班的形式来把守水源”等解决问题的方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三)结合信息技术,调动课堂气氛
在幼儿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集色彩、影像与声音为一体的优势,来为幼儿呈现直观且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动态化的教学十分感兴趣,丰富多彩的教学画面会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会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比如,在幼儿的故事教学《咯吱咯吱》中,教师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贯穿到整个故事教学课堂中,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首先给幼儿介绍故事的题目,“咯吱咯吱”是一种拟声词,教学活动以歌曲《敲门》做导入,随着音乐的播放,大屏幕中出现了新朋友妞妞的图片,妞妞给全体幼儿讲述了她的故事。其中,第一幅图展现了妞妞十分开心的表情,而在第二个场景中出现了“咯吱咯吱”的声音,幼儿在教师的诱导下猜测这是什么声音,幼儿的兴致和激情被教师的问题点燃,幼儿猜测是风吹树叶的声音、开门关门的声音或是老鼠的声音,教师在幼儿的猜测中揭晓了答案,其实是妞妞咬指甲的声音,通过设疑来调动课堂气氛,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第三个场景则展现了妞妞被大家发现了不良习惯后的害羞与不高兴,进而教师强调并提醒幼儿,咬指甲是不利于小朋友的身体健康的,这是一种不文明、不卫生的习惯,大家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避免这种行为。教师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生活中的其他不良行为习惯,来提高故事教学的教育价值,同时,幼儿对教师出示的行为图片进行判断,好习惯的图片附上一张笑脸,而对不良的习惯则附上哭脸,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多媒体作为重要的教学媒体,给幼儿的故事教学带来了许多趣味性和新鲜感,也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整体层面上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养。
(四)增加游戏活动,促进身心发展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而游戏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主导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来促使幼儿掌握基本生活常识,并满足幼儿对幸福感的追求。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幼儿角色扮演活动来实现完整的故事教学,让幼儿深入理解和感受故事内容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实现情感的升华。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会将自己充分代入到故事的真情实感中,深刻地体会故事的寓意。以小班幼儿《我和小猪》的故事教学为例,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鲁尼”和“小猪”的吃饭、喝水、睡觉等生活细节,培养幼儿的基础生活技能与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首先,幼儿进行睡觉的游戏体验活动,他们会“呼噜呼噜”地进入梦乡,同时,教师让幼儿联想自己的家里人是怎样睡觉的呢?幼儿纷纷模仿家人睡觉的样子。接下来,幼儿开始体验“鲁尼”和“小猪”吃饭的状态,他们“啊呜啊呜”地认真吃饭,并在吃饭后漱口、洗手,主动帮助妈妈打扫卫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同時,幼儿又进行了喝水的表演活动,“鲁尼”和“小猪”渴了的时候会自己“咕噜咕噜”地喝白开水,教师借此教导幼儿,小朋友要多喝水,尽量不要喝饮料。幼儿在轻松的音乐中完成了角色扮演,深化了幼儿对故事内容的记忆效果和理解,提高了幼儿的表演能力和学习能力。当幼儿进行故事角色扮演时,教师也要注重对幼儿角色分配的合理性,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他们的个性化特点,为他们安排丰富多彩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活动,推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保证游戏的效果和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中应用故事教学法会促进幼儿对生活技能和人生哲理的掌握与学习,将有教育价值的故事与教学内容充分融合,有助于推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优秀故事、营造故事氛围、结合信息技术以及增加游戏活动等方式来将故事教学法应用到幼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