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对游戏类作业的认识

2023-05-25 18:28张丽红涂缘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张丽红 涂缘

摘要:2021年秋,国家教育部门提出“双减”政策,要求减轻作业负担,提高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将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紧密结合,整合设计“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游戏类作业充满无限趣味,真正为素质教育服务,完成游戏类作业成为不断巩固学生知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减负提效 游戏作业 核心素养

传统的数学作业形式单一,目标单一,对于一部分小学生来讲是一种负担。游戏类作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以游戏为依托,结合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巩固学生知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为什么设计游戏类作业

数学家苏步青曾说过:“如果你用一份力量备课,两份力量上课,你就要用三份力量批改作业;反之如果你用三份力量备课,两份力量上课,你就可以用一份力量批改作业。”这说明了作业的设计与知识点的教学都应该进行详尽的备课。做好作业设计,可以巩固课堂教学。儿童最愿意运用的学习方式就是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最愿意参与的体验和操作就是游戏。富有童趣、饱含新意、充满挑战的游戏类作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乐于学习,敢于探索,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探索过程。

二、怎样设计游戏类作业

(一)设计游戏类作业的前提

1.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形象思维为主。游戏类作业从儿童熟悉的生活出发,结合学科知识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顺应学生爱玩的天性,将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巩固相结合,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分挖掘学生研究、探讨学科知识的潜能,让学生的抽象思维获得发展和提升。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就主张“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儿童聚精会神地学习”,学生只有对知识充满好奇心、探索欲,才会更加专注于学习。

2.制定相应的规则

作业是检验知识是否掌握、能力是否增强、思维是否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游戏类作业不是单纯的游戏,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为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服务。因此我们设计游戏类作业时要制定一定的游戏规则,让学生规范开展游戏活动,体会到游戏的条理性和公平性,感受到游戏规则在游戏类作业中的重要性。制定规则为有序、有效地开展游戏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

(二)设计游戏类作业的方法

游戏类作业既要富有趣味性,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挖掘生动、益智的学科素材,达到巩固学科知识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标,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在玩耍中收获真知。因此,要合理设计生动有趣的作业,作业的每个环节要相互衔接,环环相扣。

1.游戏类作业设计要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

教师在设计游戏类作业时,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掌握各学段知识点的分布和学习需求,分析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习数学时的薄弱环节,知悉在哪些知识点上需要进行课后延伸,从而选取相应的主题,以目标为依托展开设计。如二年级下册“平均分”内容引入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点新且不容易理解。教师在课后延伸中就可以设计游戏类作业,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分东西”游戏,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意义,知道“总数”“每份数”“份数”间的联系,会将乘法口诀表内的数进行平均分。将这种游戏类作业中获取的经验模式化,使思维持续拓展,为以后更大数的平均分奠定认识基础。

2.游戏类作业设计要明确目标

任何游戏类作业都需要根据知识内容、教学目标来设定游戏目标,从而达成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多维度目标,最终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科素养。如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就设计了“数牌”的游戏。学生在用纸牌的组合、比较中完成了目标1——在游戏过程中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选取4张不同纸牌组合,将较大数放在一个数的十位,最大数放在另一个数的十位,剩下两个数放在任意位置,然后将两位数进行比较,并通过多次反复的游戏操作,完成了目标2——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在游戏中让学生边操作边讲解,完成了目标3——用规范语言表达数学方法,同时在自我表述中收获游戏带来的愉悦。

3.游戏类作业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游戏类的作业设计要考虑到儿童的适应性,游戏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孩子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让大部分学生顺利地完成游戏,并且从中获得数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基本的活动经验,进而提升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新课程标准下各学段的具体要求,细化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地设计游戏类作业。操作难度由易到难,知识涵盖由点到面,避免断层式、随意式地进行此类作业的设计。

4.游戏类作业设计要充分体现生活性

数学的学习目标不再是单纯地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巧,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为了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增强数学的应用性,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是数学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外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该应用于生活。教师设计游戏类作业应该以游戏为载体,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目的。例如对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进行课堂教学后,我设计了“抢占红旗”和“瞬间移动”两种游戏类作业。课本中数对单纯的定义为列、排的表示,学生很难将知识进行拓展。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学生在实际场地中确定位置和数对的关系,对数对的认知更广泛,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数学应用于生活,并在实际生活中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呈现。

三、游戏类作业的形式

(一)游戏合作者多样化

学生是游戏类作业的参与者,是游戏的主体;教师是游戏类作业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师生、生生合作的游戏,还可以设计一些家长和学生进行互动的游戏。在游戏中,要渗透游戏规则,强化游戏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孩子在学校里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游戏规则和方式,回家后可以与家长一同完成。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由参与者到引领者,带领家长在游戏规则下开展游戲。这不仅让学生在作为指导者开展的游戏活动中对游戏的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家长充分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通过游戏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薄弱项。

(二)作业方式多样化

设计多种游戏类作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愿意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游戏中不断总结反思,完善游戏思路,遵循游戏规则,获取更全面的知识累积,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总结出了四种形式的游戏类作业:第一,“问”的作业。“因疑而问,因问而悟”,只有心存疑问才会去探索,去求知。真正会学习的往往是那些思维活跃、敢于发问的学生。如学习二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我让一位学生拨钟,并提出问题“现在什么时间?”在多次反复问时间的游戏中,学生巩固了认钟的方法,提高认钟速度,熟练地认识钟表。第二,“说”的作业。新型的数学作业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设计“说”的游戏类作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交流中清晰地表述出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剖析做题的思路,理清做题的步骤,在“说”中掌握方法。如学习10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口算,我设计了“我是小小演说家”的游戏,让学生说出各题对应的口算方法。再让其他同学根据他们回答问题各方面的表现打分(仪态、音量、是否清晰),评出“最佳表现之星”。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激烈的竞争和公平的评价,从而在课后更乐意去完成此类作业,同时培养了用更加规范、更加有条理的语言进行表述的意识。第三,“玩”的作业。每个小学生都有爱玩的天性。“玩”的游戏类作业更能点燃学生学习和研究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境游戏,让学生“沉浸式”地去体悟学习。如在闯关游戏中,学生通过闯关完成“将分数改成除法”“将假分数改成带分数或整数”“将下列分数改成分母为3的分数”“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四个部分的题目。闯关游戏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点。第四,“用”的作业。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应用数学的同时,获取基本的活动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基本目标的实现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互相融合,“用”的作业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数学技能,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用”的作业是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学生在“用”的作业中能更积极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归纳反思,从而实现不断超越、不断创新,对知识的剖析更加深刻。如学习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我设计了“逛商场”的游戏,游戏中设计了观察类和购买类作业。学生通过观察作业获得克和千克的感官体验,在比较中对不同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知;购买类作业让学生原来在课堂中学到的“克和千克的关系”“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些抽象的书面知识具象化。在购买类作业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比较大小”或者是“大袋换小袋”的游戏,让学生更熟练地运用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实践,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更便捷的“换袋”方式,提高了学生做题的效率。在“换袋”活动中引导学生尽量用清晰的语言表述自己操作的过程、步骤和运用的知识,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发展和提升。

四、游戏类作业的“更新”

(一)游戏创意和规则“更新”

游戏类作业是手脑并用的作业。学生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知识本源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能主动地总结获取游戏经验。为此教师要制定出更规范、更完善的游戏规则,使学生不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学习的魅力。

(二)评价方式“更新”

学生作为完成作业的主体,合作者并不确定;不同学生完成同一游戏类作业的能力水平也各有差异。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要注意采取合适的评价方式。如将“质的评价”改为“过程的评价”,将“量的评价”改为“点和面的评价”,将“获取基本知识技能的评价”改为“基本能力提升和获取学科素养的评价”。评价的语言和场所也可以更加丰富。传统评价常常是教师的书面评价或当面评价,学生被动接受教导。如果改成由游戏的合作者去评价,学生会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虚心接受,进行反思,获得知识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设计一份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做而识趣的作业,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推手。教师是“双减”政策的具体落实者,更应该积极学习“优化作业设计”的相关理论,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让每位学生爱上学习,收获知识,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适应当今形势、拥有良好学科核心素养的全新型学习者。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燕婷,胡靓瑛.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黄大灿

本文系2021年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项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策略研究”为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JK21014。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