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数学阅读,提升学科素养

2023-05-22 06:20王哈莉张永昌
数理天地(高中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数学阅读学科素养构建策略

王哈莉 张永昌

摘要: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开展数学阅读教学活动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高中数学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在数学阅读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阅读中感受数学文化,为学生营造积极、活跃、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环境,为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优势基础。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数学阅读活动的重要性,提出灵活转化数学概念、结合实际情况精选教学方法、讲读练循序渐进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等策略,以期为高质量、高效率的高中数学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一定可用参考。

关键词:数学阅读;学科素养;构建策略

论文信息: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课题名称《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D/2021/02/273

作者简介

王哈莉(1983.04—),女,汉族,江苏赣榆人,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局限于对数学概念、结论和技能的理解,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实践和阅读自学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同样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然而在当前阶段的高中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过分注重阅读材料忽视数学教材,数学表达能力欠缺、阅读理解能力有限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数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成长。

1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和数学交流能力

人们接收、加工、传递数学信息的过程也可以被称为数学交流过程,在数学交流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定义、概念,这些内容有别于通用的语言词汇,属于数学专有名词。开展数学阅读活動,在活动中组织学生阅读数学材料,在阅读过程中大量的数学语言进入到学生的思维认知体系之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语言的正确应用方式,在阅读中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使其能够用准确的词句阐述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同时大量阅读数学材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力,为学生快速理解数学知识奠定优势基础[1]。

1.2有助于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知识学习难度较大,为有效提升个体的学习主动性和数学素养,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开展阅读活动,在专题阅读和针对性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让学习进度相对落后的学习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的形式追赶上来,使学生能够通过努力阅读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在阅读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为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优势助力。

1.3有助于终身学习习惯的形成

高中数学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自主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再创造和再发现过程,学生在阅读学习活动中得到生动活泼且富有个性的学习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对个人、对社会发展能够起到的促进作用,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使用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学习数学知识,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优势基础。

2高中数学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2.1灵活转化,降低理解难度

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语意转换频繁,对阅读者的思维能力有着一定要求,阅读者需要在阅读过程中灵活应用自然语言和逻辑语言,将抽象化的表述方式转变为理解难度较低的表达方式,在数学语言转换和表达的过程中完成阅读材料的学习和理解。为此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技巧,帮助学生自然地完成数学阅读材料中概念、定理和公式的理解,提高阅读活动的有效性[2]。

在数学概念的理解上,重点从概念的应用范围、涉及对象进行分析,厘清意义相近的词语的不同含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考虑到数学阅读材料中存在大量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学生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语言习惯整合材料中的语言信息,对于含混不清的的信息可以引导学生用同等内容进行代换,在代换过程中引入生活场景,借此帮助学生区分相近数学概念之间的差异,明晰数学概念的适用范围。

数学定理和公式是阅读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数学定理的过程中把握重点,从条件和结论入手分析定理,尝试结合生活实际代换定理内容,借助分析定理的证明过程的方式深化学生对定理内涵的理解。在理解数学定理的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分析定理是否可以逆用,或是迁移情境应用到其他领域,与其他数学定理有无相似情况,在对比分析、尝试应用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数学定理的了解。

以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第十单张《基本图形位置关系》为例,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通读教材,在阅读过程中分析教材主题,归纳教材内容的大致含义,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本堂课主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是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问题。其次教师为深化学生对材料中的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程度,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材料中涉及的线面关系结论以自己的语言转述出来。考虑到不同学生个体的阅读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可以以示范的形式演示转述方式和转述技巧:在阅读教学中举例:材料中提到两个平面相互平行,则平面当中的任意一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同学们,大家在转述过程中首先分析定理的条件,条件是互相平行的一对平面,其次是结论,结论是平面中的线平行于另一平面,梳理条件和结论中的因果关系,是面与面的平行会带来线与面的平行,大家从反面来思考,如果是线与面的相互平行能否证明直线所在的任一平面都与另一平面相互平行?”学生结合教师的问题自行尝试举出反例,确定定理的结论与条件不能进行反向论证。在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语言转述的过程中,重点梳理结论成立的条件以及结论的适用范围,在阅读中深化学生对数学定理的理解[3]。

2.2精选方法,鼓励阅读探究

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阅读过程相对枯燥,复杂的知识点和抽象的数学理论阻碍着阅读进程的正常展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定式和偏差性阅读理解的情况,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为在高中课堂构建起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制定符合高中生实际的阅读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帮助学生完成自身的学习目标。

以苏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四章《数列》为例,本节课的阅读教学目标为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掌握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掌握数学建模的思维方式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部分学生表示数列知识过于抽象,理解较为困难,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在课上引入代换式教学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公式转换为真实的生活场景,在生活场景中感受数列知识的含义以及应用方式,在阅读结束后引入课堂讨论,学生就阅读体会和感受相互讨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为让学生理解代换式阅读法的含义吗,教师在课上进行示范,“同学们,大家通过阅读知道了数与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当差值相同的数字被组合在一起时形成了数列,教材中给出了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Am+(n-m)d和前n项和公式Sn=[n(A1+An)]/2,大家不熟悉公式的运用方法,其实数学就是人们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大家可以尝试将自己将生活中的场景套用到公式中,再去理解一下公式,大家看一看自己能否理解公式的含义”。

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和联想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可以运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情境:“管材加工厂会将加工完成的钢管按照宝塔的形状堆叠在一起,第一层有2根钢管,第二层有6根钢管,第三层有10根钢管,越往后钢管的数量越多,如果通过一层层点数的方式计算钢管的数量是不是很麻煩,大家想一想材料中的公式能不能用来解答这一问题?”学生在情境中分析,发现每层钢管的差值基本相同,尝试将题目中的条件代入计算,发现最终的计算结果与图片中显示的钢管数量相一致,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条件重新梳理公式,将公式转换为最后一层的钢管数=第一层的钢管数+(钢管塔层数-1)×每层钢管塔的差值,将抽象性的公式条件转化为具象化的物品,在物品数量关系变化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方式分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含义,在自主阅读、自主分析的过程中实现最终的阅读学习目标,使数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4]。

2.3循序渐进,逐步提升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学习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在构建阅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注意不能完全依靠学生完成阅读教学活动,而是将阅读活动作为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讲、读、练三者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者作用,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预习所学知识内容,利用讲引导学生反思所读内容,在讲读结合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在阅读结束后安排练习测验题,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在自主阅读中反复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推动实现读与思的深度结合,使阅读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

以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冲要条件》为例,在阅读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含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活动正式开始前创设情境:“同学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遇到一对母女,小女孩主动上前说明,这是我的妈妈,这个时候母亲是否还需要补充说明小女孩是自己的孩子呢?二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冲要条件的概念以及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法和命题判断法。其次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并尝试在阅读中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含义,在转述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课程的最后,教师以生活环境为背景设置讨论问题:天空下雨和地面会湿属于什么条件?地面湿了,地面有水属于什么条件?古语中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必犯人属于什么条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讨论分析问题的特征,在讨论中深化学生的阅读体会,在读与思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深度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把握基本学情的前提下组织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复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进入到深度阅读状态中,在阅读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自主阅读学习数学知识的正确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优势基础。

参考文献

[1]郝文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阅读教学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2(31):47-49.

[2]吕凌宁.核心素养下借数学阅读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式[J].亚太教育,2022(13):61-64.

[3]顾卫峰,汪晓勤.提升数学素养,关注数学阅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Z1):95-100.

[4]张成花.阅读学习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20,18(27):236-238.

[5]宋建华.基于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24):142-143+146.

猜你喜欢
数学阅读学科素养构建策略
以数学阅读为支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浅论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试论初中生数学焦虑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数”山有路“读”为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