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
【摘 要】课堂生成是教学过程中偶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具有互动性、双重性、随机性。教师要具备课堂生成意识,抓住生成契机,把问题留给学生。文章立足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课前、课中、课后的生成,旨在构建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领深度学习,实现高效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生成 课堂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4-55-03
课堂生成是学生主体性、课堂开放性、学习创造性的综合体现,是深度学习、高效课堂的引擎。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生成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与重视。深度学习是针对孤立记忆、无批判性接受的浅层学习而言的,是高效课堂重要特征之一。高中数学相对抽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可能不会也不敢提出问题,因此难有课堂生成。一些高中数学教师考虑到高考复习进度,为了争取更多的复习时间,争分夺秒地赶课程、讲习题,有时会忽视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生成。而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生成资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深度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课堂生成特点
课堂生成是在预设之中或之外突然生成的教学资源,是当前课程改革中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呈现方式,也是开放性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志,具有互动性、双重性、随机性等特点。教师应结合实际,对其充分利用,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互动性
课堂生成具有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即在教师引领下,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并且不时有新的发现,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分组交流讨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可能有新的发现与见解,这便属于课堂生成。例如笔者在教学“函数与方程”时,将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与函数图象中的轴坐标联系起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产生了“为什么方程求解和函数图象的轴坐标会有联系?”这一疑惑。带着这个生成性问题,师生开展互动,进行深度学习。
(二)双重性
课堂生成具有双重性。一是可预见性,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充分的预设,如如何呈现核心素养目标、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把握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哪些知识点需要强化讲解等,教师对这些课前预设了然于心、胸有成竹。二是不可预见性,是指课堂的动态生成往往超乎教师的静态预设,在数学学习中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某道题有不同的解法,在分析思考、质疑设想、逻辑思维等方面有教师预设之外的发展。“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有效的课堂不仅要有充分的预设,还要关注意外的生成。”[1]本文探究的课堂生成主要指不可预见的生成。
(三)随机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说明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课堂生成具有随机性,教师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课堂生成可能出现在课题引入、新知探究、巩固练习等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教师在教学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学习行为,捕捉有效信息,灵活处理课堂生成,充分利用课堂生成升华教学效果。
二、课堂生成条件
课堂生成不是固有的,是在一定基础上出现的,教师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课堂生成。
(一)具备课堂生成意识
意識是行为的先驱,有什么意识就有什么行为,具备课堂生成意识是课堂生成的重要前提。课堂生成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中呈现的,课前有预设,课中有实施,才会有不断的生成,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预设,不能受教材、课件的限制,应关注学生的潜能。如果教师只顾着分析讲解,便难有课堂生成。教师对知识点要有全面的把握,深知其重点、难点、疑点,引领学生探究知识,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
(二)抓住生成契机
课堂生成具有偶然性、随机性,可能出现在教学的某个环节,也可能会稍纵即逝,教师需要抓住生成契机,灵活处理并有效利用。反之,如果对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及时处理课堂生成。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可敷衍了事,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应给予激励性评价,并重视反馈。
(三)把问题留给学生
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不妨把“问”的机会留给学生,把题交给学生来答,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发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教师则适时点拨,把发现问题的空间留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其发散思维和质疑能力。[2]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适时、适当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才能有预想之外的课堂生成,这样的课堂才是具有开放性的课堂。
三、课堂生成路径
(一)课前有预设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狭义上,预设就是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广义上,预设还包括教学设计之外的课堂生成。课堂生成是学生在教师预设之外思考的结果,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3]课堂生成可能在预设之中,也可能在预设之外,如果能有效利用,就是一种额外的收获。
一堂优质课离不开课前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可能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步骤混乱、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做好课前预设,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把握教材,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拓展教学内容,紧跟课程改革步伐,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以便因材施教。预设力求有弹性、有余地,为课堂生成提供足够的空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预设是静态的构想,教师要允许和接受教学活动可能会超出预设。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情、生情等具体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预知哪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困难,并提前想好怎样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还可以尝试目标分层教学,较简单的题目留给学困生完成,较难的题目由学优生分享解题方法,开放性问题可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预设的整体构想是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发现方法与规律,不断呈现新的课堂生成。
(二)课中有生成
1.情境促生成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适时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并有意外的发现与收获,促进课堂生成。
例如反函数是初中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涉及的概念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为突破这一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设计了一个生活化游戏情境引领学生学习。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手里有数字不重复的5张卡片,请5名同学从老师手里各抽取一张。
师:用n代表你抽取的卡片数字,并根据式子(n×2+3)×5-25进行计算,将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可快速知道你抽的卡片数字。
生1:我的计算结果是40。
师:那你抽到的卡片数字是5。
生2:我的计算结果是30。
师:那你抽到的卡片数字是4。
生2:对的。
……
生:为什么老师这么快就猜到我们抽到的卡片数字?
师:这其中蕴含着某种函数关系,我们开始学习吧。
生6:老师等一等,我发现了一个速算的方法。
师:那你给大家分享。
生6:我发现抽到的卡片数字就是计算结果除以10后再加1。(这个生成在教师的预想之外)
师:那我们来验证一下,看看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经过验证,生6的发现是正确的。这是一个意外的课堂生成,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为新课起到良好的导入作用,在后续学习中,学生纷纷积极参与活动,建构相关知识概念。
2.巧问促生成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提问是课堂互动常用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二是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要通过“巧问”激发学生解决挑战性问题的兴趣,并且不能忽视和怠慢学生提出的疑问,这些问题常常是有价值的课堂生成。
例如笔者在教学幂函数时,为了让学生探究幂函数的特征和规律,列举了4个幂函数:y=x-1,y=x-2,y=x2,y=x0,其中x为非零实数。要求学生比较这些幂函数的图象及定义域有哪些区别。
学生动手绘图,师生互动交流后得出结论:幂指数不同,其图象及定义域也不完全相同。
在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时,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我发现幂函数的图象都不在第四象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笔者不急于解答,而是引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给足思考、交流的时间,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幂函数的图象不在第四象限的原因。在小组报告中,虽然个别学生的观点、看法不够缜密,但是其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可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可促进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变式促生成
高中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较强,有时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教学时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与关联,可尝试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等变式教学方法,构建多维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情灵活选择教学方法,适当调整教学结构,力求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利用变式教学引领课堂生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深度学习。
除了可以尝试一题多变、一题多思、一题多解,还可以尝试多题归一、一法多用等方法。其目的是以“多变”应“不变”,变的是方法与形式,不变的是本质和规律。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建构,让学生做一题通一类题,使高效课堂得以保证。
例如指数函数知识比较抽象,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实践,变抽象为形象:各自准备一张纸,对折后撕成两张,之后对折撕第2次、第3次……你知道撕第10次后的层数是多少吗?学生兴趣浓厚,纷纷动手操作。有学生率先说出了结果:1024层。原来这名学生是通过排列数字得出结果的,即2、4、8、16、32、64、128、256、512、1024,他发现了将纸对折后其层数成倍增加的规律。基于这个课堂生成,笔者进一步变化与拓展问题:如果每张纸厚0.09毫米,那么撕第10次后,将纸重叠起来有多少厘米呢?撕20次、30次后,重叠起来的纸分别又有多少厘米?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学生很快就能计算或估算出来,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就束手无策了。此时,笔者水到渠成地引入指数函数这一新课内容:同学们,怎样才能快速知晓将纸撕20次、30次甚至更多次的层数或厚度呢?学习指数函数可以帮助大家简便地解决上述问题,这就是数学的神奇魅力。在动手实践与问题变化中,学生既有新的发现,也遇到了新的问题与困惑,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产生新的课堂生成。
4.质疑促生成
科学始于疑问,有疑问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常常忽视了对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会、不敢质疑,于是很少有课堂生成。
教师要紧跟课程改革步伐,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发现或提出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奠定基础。学生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引领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多层面综合、分析、质疑,才能不断有新的课堂生成。
(三)课后有提升
课后的学习活动包括课堂小结、实践活动、巩固练习、学习评价等。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主干知识的归纳与总结,是强化重难点、查缺补漏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课堂小结,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在实践活动、巩固练习、学习评价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问题是课堂生成的基础,一个错误的发现,一种新方法的实践与尝试,都是宝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不可忽略。学生的错误认识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针对做错的习题,引领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在领悟中不断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可能是一个由错误到正确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从“误”到“悟”,提升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课堂生成是一种在预设之中或之外的动态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有利时机,引领学生积极探究,破解难点、疑点。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预设是必需的,生成是偶然的、随机的。有生成是深度学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课堂不可偏离主题(教学目标),不可为了生成而顾此失彼,否则就会陷入低效、浅层学习误区。如果刻意追求或过分依赖生成,那么会适得其反。教学中应科学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实现预设与生成深度融合。
【參考文献】
[1]柳小平.简议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五个基本特征[J].中学教研(数学),2011(7):2.
[2]张荣容.把发现问题的空间留给学生[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8):95-96.
[3]王绪霞.高中数学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案例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8(2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