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家校共育的德育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3-05-16 08:48覃洁莹陈国夏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4期
关键词:德育价值家校共育实践路径

覃洁莹 陈国夏

【摘 要】红色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样态多元的先进历史文化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对少年儿童的品德培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独特功能。通过将红色精神融入家长学校的课程培训内容、红色经典文学融入亲子共读活动、红色歌曲融入家校节庆活动、红色之旅融入家校研学活动等可行性实践路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育人合力,有助于消解社會不良亚文化对少年儿童的消极影响,增强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实效性。

【关键词】红色文化 家校共育 德育价值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4-01-04

当前,我国少年儿童生活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碎片化的网络时代,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产生冲击。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文化样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统一。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内容丰富、样态多元的先进文化,探索其在家校共育中的德育价值与可行性实践路径,对消解不良文化对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融入家校共育的德育价值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开始实施,明确规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该法规的出台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基本遵循,标志着家庭教育进入新时代,家庭教育从家庭的“私事”上升为“国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联合联动、同频同步、协同育人,共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家校双方在育人目标、育人过程和育人结果上形成有机统一的“共同体”,家校共育的目标是引导少年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理解和扮演好孩子、好学生和好公民三重角色。[1]具体来说,教师在学校空间中培养好学生,家长在家庭空间中培养好孩子,家校双方在家庭与学校空间共同为社会培养未来的好公民,即具有健全人格、德才兼备、意志坚定、爱国爱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红色文化的内核和精髓是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怀抱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在百年艰辛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铸就的宝贵精神结晶。红色文化尤其是以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为代表,体现为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忘我奉献、愈挫愈勇、历久弥坚的个性品质。[2]红色文化及其精神的载体包括多种样态,如红色经典文学、红色歌曲、红色影视作品、革命老区、红色纪念馆、红色展览馆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家校共育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对培养少年儿童的理想信念、精神动力、道德品格、健康心理等均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能。

在家校共育中发挥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可以成为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抓手。一方面,红色文化精神中蕴含的优秀个性品质、爱国情怀、奉献精神等正是家庭与学校希望传承给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家校共育也可以作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有效途径。由于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局限性,要产生“5+2>7”的教育价值和成效,将红色文化融入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实践活动中势在必行。在家校共育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家校双方在不同的教育场域、教育时空共同激励少年儿童向先辈学习,全方位、立体式引导少年儿童从红色文化精神中汲取勇敢面对挫折的力量,培养少年儿童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个性品质,有助于提升少年儿童的乐观精神、抗挫力、抗压力、心理韧性、意志力和爱国奉献情怀,从而淡化、消解不良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红色文化融入家校共育的实践路径

家校共育的途径与方式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家长教育”,强调学校根据家长的家庭教育需求,开展各种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提供培训和支持。例如开办家长学校并构建相应的家长学校课程,对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丰富其科学育儿的知识,增强其以红色文化育儿的意识,提升其科学育儿的能力。第二类是“家长参与”,家长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等组织,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和德育工作。一方面,家长就孩子的教育向学校建言献策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作出反馈;另一方面,学校为促进家长参与学校工作,建设各级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志愿者组织,通过开展各种家校共育活动,如亲子运动会、成年礼、学校开放日等,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书育人活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品质。[3]结合家校共育的途径与方式,红色文化融入家校共育有以下四条可行性实践路径。

(一)红色精神融入家长学校课程培训内容

家长学校是目前家庭教育指导最有影响力的途径之一。家长学校开设的家长教育课程旨在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其家庭教育胜任力,促进其成长。

家长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认知影响其对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理解,也影响其参与学校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积极性。在家长学校的课程中渗透红色文化精神的内容可以分成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在各类家长学校课程包括讲座、家长沙龙、空中家长课堂中构建“重温红色故事”“红色榜样人物”“红色经典诗词”等内容,向家长宣传红色文化精神的德育价值,促进家长理解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引导家长正视和理解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独特德育价值和魅力。其次,通过课程或者家长学堂微信公众号向家长介绍、推送红色文化精神所蕴含的品德培养资源,解释红色文化的内涵、类型、构成,红色文化资源在本地区的分布及教育价值等内容,推荐红色经典书籍、红色歌曲、红色影视作品等教育资源,为家长进行家庭德育、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提供素材。最后,在课程中渗透将红色精神融入家庭教育的方法,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与学校同步,运用学校推荐的红色文化精神德育资源在家庭中因地制宜、相机而教,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榜样引领、行为导向和品格塑造。

(二)红色经典文学融入亲子共读活动

亲子阅读指父母与孩子一起,通过共同阅读一个故事、一首诗、一本书籍等引发亲子之间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通过亲子阅读活动,孩子和父母共同汲取知识、共同进步、增强彼此的理解、增进沟通、加强联系。在家庭生活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但是,并非所有家长都有能力选择适宜的亲子阅读材料,为孩子创设和谐宁静的亲子阅读环境。

学校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家长推荐适宜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亲子阅读材料,引领家长利用红色经典文学进行家庭教育。在具体的家校共育实践中:首先,学校把红色经典文学读物纳入亲子阅读材料清单中,利用微信公众号、家长学校课程等途径向家长推荐红色经典图书目录,鼓励和提倡家长每天花20分钟与孩子共读经典,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学校通过开展“红色文化”亲子阅读展示活动,促进红色文化经典融入家庭亲子阅读活动。红色文化亲子阅读的主题设计可根据不同文学题材进行分类:一是书信类。开展“一封红色家书”亲子阅读活动。譬如林觉民牺牲前写给妻子的《与妻书》、夏明翰致母亲的家书《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夏明翰致母亲陈云凤》等,通过阅读红色家书,引导家长和孩子汲取其中的家庭教育养分,结合家庭的特点和需要,共同谱写家风家训家规。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我的家风家训家规”展示评比活动,助力家长建设新时代良好家风。二是诗词类。开展“读伟人诗词,悟爱国精神——亲子读写比赛”。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沁园春·雪》、陈毅的《梅岭三章》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并且将诗词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完成书法或绘画创作,在校园中进行展示评比。最后,学校针对亲子阅读的环境创设、阅读时长、阅读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引导家长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充满书香氛围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宁静温馨的环境中感受红色经典的魅力。例如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布置一间安静舒服、光线充足、实用而不花哨的书房。或者因地制宜,在家中选择一个采光好且不易被干扰的位置,摆放一张书桌和一个书架,营造一个轻松安静的亲子阅读角。在阅读过程中,面对低年级孩子,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改变音调来演绎不同人物的情感世界,提高孩子的阅读內驱力。

父母伴读、亲身传讲、家风建设、共谱家规等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少年儿童对红色文学故事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加强亲子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也能够培养孩子爱读书、勤读书、乐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红色歌曲融入家校节庆活动

红色歌曲是红色精神文化的生动载体,体现了积极乐观、锐意进取、奋勇前行的大无畏精神。红色歌曲作为一种鼓舞人心、振兴士气的艺术工具,起着思想宣传、润泽心灵、催人奋进等社会教化作用。孩子可以从红色歌曲激昂悠扬的旋律、简洁有力的歌词中感受到振奋人心的力量。红色歌曲因其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情感价值,在老、中、青群体中广泛传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可以作为家校双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的经典素材。

在家校共育中,学校应妥善利用红色歌曲资源,将其融入家校节庆活动,寓教于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譬如,利用六一儿童节、国庆节、少先队建队日等节日,举办红歌演唱活动,在演出前推荐诸如《歌唱祖国》《童心向党》《我爱北京天安门》《我和我的祖国》《我的中国心》《闪闪的红星》等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让学生家庭进行练唱,在演出当天邀请家长代表和孩子同台演绎。此外,学校还应充分利用具有文艺特长的家长资源,引导这些家长在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特殊日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文艺活动,如到音乐厅、演出中心观摩或者参与“红歌大合唱”等文艺演出,使学生和家长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获得艺术熏陶,通过聆听传唱红色歌曲回顾红色历史,感受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红色精神。

(四)红色之旅融入家校研学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调研鄂豫皖苏区革命博物馆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4]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如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展览馆等作为家校共育的重要阵地,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物质资源,将其作为家校共育的重要载体,实现家校共育的双向互动,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依托,也凸显了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物质资源,包括红色人物故居、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馆场所,都是不可多得的“活”教材。这些红色文化纪念场所所展示的革命文物、资料图片、革命史记是鲜活的德育资源。学校通过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红色之旅研学活动,在组织过程中与家长平等协商研学活动的目标、场所、活动流程、费用等,选派家长代表作为带队员或者讲解员,既能提升家长对家校合作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又能促进家校双方在培养青少年儿童道德品质上达成教育目的的一致性。通过组织师生和家长到红色研学基地,集中观看革命先驱的红色故事,交流学习感想,学唱红色歌曲,开展红色主题亲子户外拓展等活动,让红色文化知识“动”起来、“亮”起来、“活”起来,使红色精神走进学生和家长心间,融入学生脑海。通过实地考察、实物观察,使学生在行走中领悟革命先烈砥砺前行、矢志奋斗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使学生和家长在沉浸式学习中感受“活”起来的红色历史、“动”起来的红色文化,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精神洗礼和思想熏陶。

在红色基地开展亲子研学活动,能够活络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入学习革命先辈的优良品质,丰富家庭教育的内涵,打造家校共育的新底色,为家校合作注入新鲜的红色血液,从而推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

三、结语

红色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坚定信念、拼搏进取、乐观向上、爱国奉献、独立自主、不畏牺牲等精神价值内涵,具有“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德育功能。针对生活在复杂多元的信息社会无所适从、难以抉择的少年儿童,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作为独特的德育资源,以其多元的样态、多样的载体、鲜活生动的呈现方式,发挥着价值引领、品德培养、人格塑造的作用。推进红色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大众化传播,让红色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走进寻常百姓家庭,融入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实践活动中,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合力。通过将红色精神融入家长学校的课程培训内容、红色经典文学融入亲子共读活动、红色歌曲融入家校节庆活动、红色之旅融入家校研学活动,消解社会不良亚文化对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是发挥红色文化优势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可贵路径,也是团结奋斗、勠力同心,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康丽颖.家校共育:相同的责任与一致的行动[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45-49.

[2]柴斯羽,孟令一,吴尚卓,等.将“红色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1):79-83,88.

[3]覃洁莹,曾玲娟.家庭教育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247-257.

[4]人民日报.习近平: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N].人民日报,2019-09-19(1).

猜你喜欢
德育价值家校共育实践路径
大学生篮球选修课的德育价值研究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民俗的德育价值
学生游戏的德育价值及游戏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