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2023-05-14 01:11惠存清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34期
关键词:问题串运用策略初中数学

惠存清

【摘要】问题串是一种常见的课堂提问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灵活巧妙地设计问题串,不仅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概念与数学定理,了解数学知识本质特征,有效利用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训练学生创造创新思维与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思维深度.基于此,文章就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串运用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问题串;初中数学;运用策略

在新课改深入推进背景下,数学课程教学任务与要求发生改变,不仅需要教师利用理论讲解的形式,传授基础的数学技能与知识,而且需要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不断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强化学生学习力.问题串是围绕教学主题与教学目标等,有目的、有逻辑地设计相互关联的问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与探索的情境,提升学生思维深度与知识探究广度,逐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能力.因此,为保证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功能作用能够有效发挥,教师可以围绕数学知识整体教学任务,以及课堂教学重点,规划设计难度由浅入深的问题串,借助问题带领学生展开数学知识学习与探索活动,让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全面提升,助力数学教学改革.

一、巧设“情境性”问题串,激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内驱力与动力,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深度与广度的提升有着十分显著的引领作用.若是教师可以贴合教学任务与目标,设计出主题明确、内容清晰,并且与学生学习生活贴合的趣味情境问题串,不仅可以让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枯燥抽象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有效性.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规范合理与巧妙灵活设计对于学生有一定吸引力的问题串,引诱与支持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产生学习需求与认知需求,为后续有效建构知识体系与框架提供者助力.

二、巧设“阶梯式”问题串,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

初中学生一般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探索数学知识,循序渐进研究数学问题,若是问题难度较高,可能会影响和限制学生学习信心和欲望.阶梯式问题是一种具有系统性与结构性特征的问题,前后问题之间关系密切,可以让学生层次递进学习与提升,激活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直觉.因此,在数学问题串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潜力与个性化学习需求,设计“阶梯式”问题串,借助互相关联的问题,助力学生思维发展,并全面提升数学探索研究能力.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课时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复习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接着,为学生展示足球,并提出问题:“足球表面当中的正六边形或者五边形的内角和如何计算?分别是多少?”鼓励学生围绕三角形内角和概念知识,提出自己的猜想,如有学生提出:“三角形內角和已经学习过,是否可以借此推理延伸出多边形内角和?”最后,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阶梯式”数学问题串,问题1:“三角形内角和度数是多少?正方形与长方形内角和的度数是多少?”;问题2:“你可以计算得出任意四边形相关内角和度数吗?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得出的结论?”;问题3:“你知道哪些多边形分割方法与技巧,这些分别方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别是什么?”;问题4:“你是否可以结合已有的经验与认知,挑选一种自己比较喜爱并且高效的手段,针对多边形内角和进行探索研究?”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由常规到复杂深刻的问题串,可以引导与促进学生提出猜想并进行验证,逐步掌握更加优质高效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提升与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让学生知识建构质量逐步提升.

再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结合教学流程,设计“阶梯式”数学问题,首先,课程教学开始时,设计问题1:“上一节课学习中,我们认识了有理数概念与加减法,请问两个有理数相加一共有多少种情况?同号两数相加与异号两数相加分别有多少种运算?”借助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与巩固有理数加法知识,为后续新概念形成提供助力.接着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2:“根据有理数加法,思考与分析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情况,并举出相应的距离说明.”问题3:“观察与分析自己设计的算式,与有理数加法法则相比,你可以获得何种结论?请解答-5×0,得出结论并使用实例阐述.”通过问题2与问题3,可以让学生思维活力与内驱力逐步提升,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师课堂教学中,思考与分析如何解决问题,进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后,理论知识讲解结束之后设计问题4:“有一支登山队,准备攀登一座雪山,气温将会伴随着山峰高度发生改变,已知他们每攀爬1km,气温会下降-6℃,登到3km位置时,气温将会发生什么改变?若是山脚气温保持在5℃,那么攀登3km之后,气温是多少?”阶梯式问题串可以让学生自主感知与探究数学法则与规律,让知识技能在体验中获取,思维能力在问题解决中提升.

三、巧设“辨析式”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数学知识

初中学生与小学学生相比,思维水平与能力提升较为明显,对于数学学习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串,必须具备启发性与引导性功能作用,能够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相符合,启发学生深度、系统化思考.“辨析式”问题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让学生能够自主有效思考探究,而且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组织展开积极有效的数学交流和对话.因此,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需求,设计“辨析式”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数学知识思考与探究.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与知识经验,设计思辨性问题串,引导与带领学生展开知识探索学习.问题1:“日常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问题2:“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问题3:“如何验证与检测自己的猜想?”问题4:“如何使用数学符号语言针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描述?”借助“问题1”可以让学生思维逐步发散,使学生联想过往所学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等各种图形.借助问题2则可以培养学生推理思维,让学生能够围绕过往所学的平行四边形角、边、对角线等知识组织进行猜想研究与验证.借助问题3可以让学生展开辨析研究,在数学知识学习与探究基础上进行论证.借助问题4则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分辨的同时,针对平行四边形性质进行概括归纳和提炼.同时,为保证问题解答有效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相互分享经验与观点感受,并鼓励各个小组学生积极回答,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表达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考意识和习惯,保证学生能够在知识思考与探究过程中获取自信心和成功体验.

四、巧设“反思性”问题串,指导学生自我反思

“反思性”问题串是一种常见的问题设计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我反省和回顾,而且可以让学生围绕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从正面、反面等多个维度进行思考探究.因此,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学习表现与状态等,设计“反思性”问题串,引导学生从结构、内涵、关联以及功能等多个层面思考学习对象,感知学习对象的特征与本质,进而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认识,为后续数学知识灵活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实数”这一课时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针对面积为2平方米的正方形进行探索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数无法针对这一正方形的边长进行描述,围绕这一现象展开讨论,得出结果有理数之外的数确实存在.在这一基础上,笔者结合学生的探究与思考结果,设计反思性问题串,问题1:“回顾与思考数的发展转变过程,分析分数设计与引入的必要性,我们过往学习过哪些分数知识?数系有哪些扩充规律?”;问题2:“你对数的发展有什么猜想与认识?若是a2=2,那么a会是有理数吗?是整数、分数?”;问题3:“通过过往计算与探究,发现a并不是有理数,我们是否研究方向不对?a到底应该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考量学生的疑惑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反思与回顾,可以让学生学习与探索积极性更高.再例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设计问题串,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回顾,问题1:“若是只有一个参考依据,如一个角或者一条边,让你们画三角形,同学们画出的图形会不会完全相等?”;问题2:“若是给出两个不同的条件,让你们绘制与设计三角形,是否能够画出全等三角形?会出现哪些不同情况?”;问题3:“如果给出三个不同的条件,你们画出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在问题解答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操作与思考,根据已有的认知,意识到一个条件、两个条件并不能让三角形完全相同,只有三个条件才可以画出三个相等的条件.在这一基础上,鼓励学生思考分析需要哪三个条件,才可保证三角形全等,让学生利用绘图与测量的模式,验证与评价自己提出的猜想,进而建构完整的全等三角形定理知识体系.在反思性问题串解答与处理过程中,教师需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探究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猜想相关知识,积极验证与反思,让学生能够成为问题解决者、思考者,展开有序积极的推理思考,借此内化吸收所学的概念与理论知识.

五、巧设“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学习潜能

开放性问题具有培养学生未知知识探索兴趣与欲望的功能作用,可以让学生在问题研究探索过程中产生全新的灵感,提升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学习与内化吸收需求,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多维度展开知识探索研究,产生与获取更多结论、想法,最大程度激活学生知识探索学习潜能.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就可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以及表现等,围绕生活设计开放性的问题,问题1:“有一个棱形的边框,这个边框一个内角为60°,边长则为2,请问这个棱形面积大小是多少?”;问题2:“现在有一个面积为16 3,对角线为8的矩形,请问这个矩形较长一边长度是多少?”,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但是难以進一步培养学生思维与素养,学生完成之后仍旧有一定的探究学习欲望.对此,教师可以拓展延伸问题,问题3:“在问题1与问题2给出的条件不改变情况下,还能够得出哪些结果?请尝试自主设计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4:“若是将问题1与问题2给出的条件适当改变,条件的个数不改变,可以得出什么结果?自主设计问题并分析处理”;问题5:“思考分析上述一系列问题,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要想确定矩形或者棱形需要多少个独立量?”;问题6:“结合已有的知识,猜测一个确定正方形需要具备的量”;问题7:“自主设计数学题,自主解决,并与同伴分享”.上述问题与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契合,可以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数学深度探索研究活动中.其中问题3与问题3为学生提供知识提炼与归纳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整合汇总所学的知识.问题5、问题6与问题7则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应用课堂所学技巧、方法和知识,让学生从多个不同视角分析问题.问题之间关系密切、层层递进,可以开拓学生数学学习视野和思维潜能,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与深度探究的同时,发展思维.

结 语

综上所述,问题串的规划设计是助力课堂教学深度开展的关键举措,可以让学生整体性、系统性开展数学学习,让学习有效性可以逐步有效提升,教师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在数学课程教学或者学习活动开展中,规划设计与学生认知相符合的问题串,借助精准化、个性化的问题激活学生的经验,让学生高阶思维与学习能力可以最大程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倪晓燕.巧设“问题串”优化初中数学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23(14):7-9.

[2]孙俏.“问题串”在初中数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例[J].中学数学,2023(18):36-37.

[3]王晶晶.串问成“链”,绽放思维的光彩———例谈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上的践行[J].数学教学通讯,2022(29):78-79,88.

猜你喜欢
问题串运用策略初中数学
精心设计问题串 提高复习有效性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漫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的重要意义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以问题串为主线、以概念图为依托的课堂教学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