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从伟
【摘要】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为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文章在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价值基础上,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借助生活事件,创设思维培养情境、巧用数形结合,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设计合作实践,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组织讲题训练,强化学生逻辑思维、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整合思维等方式落实数学思维培养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增长环境,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经验,实现长足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从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向“学生本位”课程的真正跨越,是小学数学教育重点.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及时转换自身教育理念,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采取有效手段摒弃旧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特征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重新点燃数学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为后续参与初中阶段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价值
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教师重点关注数学思维的重要价值,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在数学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以及思考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自主分析、实践中,学生将逐渐摆脱对教师的盲目依赖,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提高核心素养.其次,在数学思维培养的课堂中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主动参与到分析与解决问题当中,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大家在实践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最后,教师在培养数学思维的过程中也将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在不断实践中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提供理论支撑,逐渐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最终成长为优秀的骨干教师.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要点
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切记要围绕以下要点展开,避免学生出现学习压力,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一,教师需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发展空间,鼓励大家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利用自主实践或合作学习等方式探究知识,帮助学生增强情感体验.第二,在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需要合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为大家设计更贴合学生身心发展区间的学习内容,保障学生能顺利通过解决问题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第三,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开展活动,避免枯燥乏味的思维训练影响学生学习情绪,阻碍其健康发展.通过以上内容可知,为保障学生数学思维能得到顺利发展,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营造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为主设计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借助生活事件,创设思维培养情境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是要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创设真实情境的手段,巧妙借助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质疑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大家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为数学思维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为例,在上一课学习中大家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本节课中教师需要带领大家进一步分析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大型超市内货品摆放架上不同商品的名称以及价格,唤醒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帮助大家回忆购物情境,顺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指导学生扮演售货员的角色,教师扮演买家角色,由教师指出自己需要购买的商品,学生结合情境线索找出商品的单价,通过计算给出答案.例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出自己想要购买一条13.43元的毛巾和一块价格为5.87元的香皂,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判断计算商品总价要将商品单价相加,得到13.43+5.87这一算式.在计算阶段,教師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加法,尝试分析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区别,帮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式深化对小数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最后,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设置认知冲突情境,邀请学生分析“在小数加法的过程中是否所有的0都可以直接省略?”由此指导学生进行验算,帮助大家巩固学科知识,通过自主实践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设计说明:情境创设只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导入环节,只有充分唤醒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才能更好地为后续数学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巧用数形结合,发展学生抽象思维
数形结合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以形助数”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在训练中实现抽象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数形结合思想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讲解数形结合的具体应用,帮助大家在练习中掌握运用图形、符号解决数字问题的方法.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需要认识并掌握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能在具体情境中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问题.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情境作为线索,邀请学生分析:在大扫除的时候,教室内扫地的共有4人,擦桌椅的有12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结合此问题,学生尝试运用计算方法解决,但部分学生容易被题目中谁是谁的几倍干扰,影响判断.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思考:已知本道题目中给出扫地4人、擦桌椅12人的线索,需要解决倍数问题.可以利用画圆圈图的方式,先画出扫地的人数,然后画出擦桌椅的人数,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判断(如图1).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人数的3倍,得到: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扫地的有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因此解答正确.随后,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还可以继续设计倍数问题,指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作出判断,给出正确答案.
设计说明: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问题的难度,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形表达数量关系,使其抽象思维得到有效发展,逐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三)设计合作实践,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为保障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合作实践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水平,帮助大家在集中讨论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探寻一题多解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发展创新思维,感受与他人建立合作的现实价值,强化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为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为大家分享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帮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图形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为帮助学生顺利内化所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设计合作小组,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述实践活动:
活动名称———测量校园内绿地面积
小组成员需要前往室外收集数据,了解校园内绿地的分布情况,然后制订测量和统计校园绿地的方案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各组成员需要群策群力,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发挥本组成员的创新精神,尝试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在成果分享的过程中,部分小组提出在测量校园绿地面积的时候可以将相同形状的绿地进行编号,在完成测量后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这样能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小组成员提出,在遇到无法顺利计算面积的图形时,可以将图形切割为所学习过的图形,然后计算其面积,最后得到结果.当各组成员完成成果分享后,教师可以鼓励大家交流最终结果,分析小组成员的计算方法是否准确,然后分析存在数据差异的现实原因,帮助大家在不断思考中发展深度思维,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说明:此类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激发学生实践潜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帮助大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感受合作的乐趣并形成要爱护校园一草一木的环保理念.
(四)组织讲题训练,强化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培养中的重点,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都存在逻辑混乱的现象,因而导致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无法顺利得到发展.根据这一情况,教师需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实践空间,采取组织讲题训练的方式,邀请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与解题步骤,使教师了解大家在解题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提高解题成功率.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提高运算能力,教师为大家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问题1.王老师打算为年级组选购一批新的篮球,已知一个篮球的单价为122元,如果想要购买18个这样的篮球需要多少钱?
问题2.小刚骑自行车前往学校,已知他每分钟行驶225米,求出十分钟后小刚行驶的路程.
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已有经验作出判断,参与问题解答,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解题办法.如:第一道问题,通过对题目信息的阅读可以发现题目中给出了两个已知数,即“篮球的单价122元”和“需要购买篮球的数量18个”,每件商品的价格称为单价,买了几个被称作数量,一共花费的金额标为总价.根据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下面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因此最后得到的答案为122×18=2196(元).学生在讲解第二个问题的时候,也是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线索进行分析,得到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联系,然后根据题干信息得出“225×10=2250(米)”这一正确答案.
设计说明:在学生讲题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比如部分学生习惯在看到问题后直接将题干中的数字相乘,忽视了数量关系,导致出现计算问题.因此,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大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不同颜色的笔对题干中重要线索进行标记,然后梳理线索,按照顺序解决问题,以此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五)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整合思维
在基础教学任务结束后,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无法顺利构建完善知识体系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为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图形工具,重新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理清各部分知识内容的重点,从而达到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学习收益的目的.
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册“圆”一课教学为例,在基础教学任务结束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评价,并指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分享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接下来,为帮助大家发展整合思维,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向学生分享思维导图的设计样板,如图2所示,指导学生按照模板发散思维,整理脑中的相关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结合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模板,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绘制思维导图从中心向外延伸,帮助学生在补充的过程中深化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设计说明: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参与学后反思,完善知识结构的方式,可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汇总的过程中锻炼数学思维,深刻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为后续参与初中阶段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结 语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将这项工作视为长期任务,利用有效的指导方法,为学生营造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发展自身数学思维.值得关注的是,在数学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教师需要始终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推动初中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孔宪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6):99-100.
[2]徐运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5):74-76.
[3]王红梅.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分析[J].小学生(中旬刊),2022(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