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楠
摘要:英语在小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的课程评价对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从英语课程评价的角度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程评价 评价主体
对策
前言:
课程评价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方向和效果。在课程评价中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教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流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本文从分析小学英语课程评价的若干问题入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便使教师更好地把握“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主线”。
一、小学英语课程评价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评价主体单一
实践观察表明,小学英语课程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更没有反映出评价的基本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评价内容单一
英语课程评价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发展。
(三)评价语言没有感情
评价语言应该是一种能使学生得到安慰的语言,特别是在小学生中。所以,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应该是真心实意的。然而,个别英语教学评价,教师仅仅是重复地使用相同的评价语言,对学生造成了一些影响。教师们认为,这是一种鼓励式的评价,但在学生看来,却没有太大的意义。[1]
二、针对小学英语课程评价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课程评价主体应该多样化
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今天,我们应该把评价的主体也交给学生,以实现其多样化。首先,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扮演评价的角色,学生也可以对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其次,英语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个性的培养;强调横向比较,重视学生的纵向发展;教师不但要关注最后的结果,而且要注意学习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激励和提高学生的自信。最后,在英语教学中要尽量使用多种评价语言,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并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实现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在英语课上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也要给予肯定,避免对他们的自信心造成伤害。在确保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的前提下,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将适当的肢体动作融入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那么教师的教学评价就会更加有效。
(二)评价要做到有的放矢
在小学英语课程中,当学生的反馈回来之后,首先,教师要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便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其次,教师应避免评价的泛泛而谈,确保评价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从而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所以,在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的缺点要用科学的方式加以指出,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从批评的角度来认识如何纠正。运用有目标的评价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清晰。这种方法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满足教师的需求,从而使学生走上更高的发展道路。[2]
(三)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在不伤害学生心理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评价。其次,要确保所做的评价要有启发意义,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另外,在进行评价时,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思想对话,使教学评价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激励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把提问和评价相结合,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思考中,从而达到全班分享的目的。由此,可以指导学生全面地分析和讨论英语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评价要凸显感情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从心底里对学生进行评价,首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其次,教学评价是师生间进行沟通和信息传递的媒介。因此,真心实意的评价能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身心愉悦,产生学习的欲望。最后,教师要以爱心和宽容的态度来评价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面对英语学习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热情的激励,使学生克服对学习的恐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当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地鼓励学生,并让学生通过不断寻找相关的材料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学会如何尊敬、欣赏他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素质。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不同主体、不同内容、不同语言的课程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正确的认识,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潘双云.小学英语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5):52.
[2]饶爽.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11):68-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