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辉 王健
摘 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是互联网思维在教育界中全方位展开的新探索,颠覆了传统线下课堂单调、守旧的教学模式,并创出了一条双线并进的教学新模式。当前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仍存在教学内容偏理论化、教学方法标准化和教学评价简单化的局限。以基本素材为基线、以线上线下为合力、以多元评价为手段,是助力体育教学双线融合发展及双线驱动体育教学优化转型的有效策略,能够实现双线教学的理想效果,并最终达成教学目的。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高校体育;双线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23)01-0078-06
引用格式:董英辉,王健.高校体育“双线”教学模式探索[J].商洛学院学报,2023,37(1):78-83.
Abstract: Online-offline mixed teaching method is a new exploration of Internet thinking in the education field, which subverts the traditional monotonous and old-fashioned teaching mode of offline class and creates a new teaching mode with double-line. At present, the mixed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still has limitations: too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standardized teaching methods and simplified teaching evaluation. Taking the basic materials as the baseline, online and offline as the joint force, and multiple evaluation as the means ar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with the double-line integration, and to optimize and transform physical education driven by double-line teaching, which can finally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Key words: online to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college sports; two-line teaching
基金项目:陕西省体育局2022年科研项目(2022131);陕西省教育学会2022年度一般课题(SJHYBKT2022138)
作者简介:董英辉,男,陕西洛南人,硕士,副教授
“双线教学”是指线上和线下双线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所谓“融合”旨在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教学格局,凸显双线教学的“共生性”[1]。建立高校体育“双线教学”模式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利于向教学对象提供更为简单、快捷和高效的教学资源,并构建突发情况下灵活、共享、优质的教学空间。与高校常规体育教学的“面授”或“网上课堂+线下课堂”的“加法思维”有所不同,在双线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线上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学方法与线下体育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能够提升体育教学的交互效能,并将传统教学资源与新型平台资源深度融合,促使“线上线下”与“校内校外”学习内容无缝衔接,最终达成“一核多筑,双维合一”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国教育学界在“混合式教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教育战略,提出了“双线融合”的教育模式,并在多学科教学中广泛推广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目前已有研究主要从体育教学“双线融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教学应用进行了探索。尹海[2]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相关理论,构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实操性学习、课后巩固拓展的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将此模式实施到健美操教學中。陈新华[3]把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教学分别划分为两个模式,理论知识教学为“线上为主,课堂为辅”的教学模式,运动技能教学为“课堂为主,线下为辅”的课堂模式。纵凤侠[4]在混合式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对乒乓球课重新进行了设计,通过教学实验的形式开展混合式教学研究,并进行了“双线融合式”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此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丰富了乒乓球课的教学内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双线融合”在体育教学领域的运用逐渐增加,“双线融合”教学使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体育“双线融合”教学模式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活动。但高校体育领域的教学科目繁多,已有研究缺乏具体的学段规划,具有宏观性的特点。本文从“双线教学”的生成逻辑、本质内涵、困境梗阻、实施路径等微观方面作针对性的研究,以期对“双线融合”的教学模式加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双线教学”的生成逻辑
(一)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趋势
国家教育部为适应“停课不停学”的教育教学需要,先后出台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意见和要求,明确了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支持学校延期开学期间线上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任务,包括改善网络支撑条件、提升平台服务能力、优化教育管理服务、强化网络安全保障等[5]。同时,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学校体育工作也提出了“优化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 “创新形式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教学”[6]等要求。各地高校不断创新和完善体育教学“双线模式”,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和政策方针。自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全国各级教育部门积极实行因地制宜、灵活应变的教育发展战略,充分运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教育,达成了“停课不停学”的教学效果。体育课作为高校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应积极顺应线上教学的发展趋势,主动加入线上课程的教学梯队,在线上教学中充分展现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内容。
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由传统线下教学模式转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高校体育课程带来了转型优化的机遇,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高校体育课程如何在避免“网上课堂+线下教学”的“加法思维”基础上,实现线上、线下的合理衔接,促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同向同行,成为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7-8]。
(二)“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发展与体育教学改革的优化创新
2012年,“互联网+”概念的正式提出促使“互联网+”技术在短时间内渗透至各行各业中。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通知,明确要求:“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9]面临“互联网+”教学和常态化防控的双重挑战,高校体育教学转变发展和改革创新迫在眉睫。一方面,按照教育信息化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体育课程,以革新优化体育教学方法,推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评价机制建立,这是高校体育“双线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和大学体育育人理念的日益突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就不能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创新,同时也要涵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协同创新。而高校体育“双线教学”体系,既是将体育线上与线下课程以整体通融的全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方式与评价标准的有机融合,同时也是弥补线下教学内容不足、线上课程的能力和整合力不足的重要渠道与有效方法。毋庸置疑,“互联网+”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将产生重要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必须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应改革与创新[10-11]。
(三)体育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双向优化
“互联网+”教育发展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双重挑战,造成了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困境,其问题主要聚焦在当前大学体育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之间的割裂与分离上。一方面,学校的传统体育教学着重于线下教学,并突出地表现在课程的“重实践轻理论”、心理与健康教学的极度淡化,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运动学科核心素质无法建立的问题上。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学校体育教学较多限于线上课程,而线上体育课程的“资源不足” “场所有限” “实效偏低” “缺乏互动”等问题也层出不穷。由此不难看出,高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根源在于线上线下教学双向关联的缺乏,体育“双线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开发与优化。
二、高校体育“双线教学”的本质内涵
(一)以体育教学为基线,探索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和“互联网+教育”的双重背景下,高校体育线上教学和线下课堂深度融合发展。“双线教学”绝非线上与线下课程的机械叠加或单纯混杂,而是破除线上与线下课程长期割裂分散的状态和瓦解原有对“加法思想”的误读,并由此打造新的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双线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混合式教学”,既明晰“双”又凸显“线”,即点明了混合对象、载体及本质,确定体育教学整体框架为线上与线下两条线,而非教育理念、手段或教学方法等单方面的开展。“双线教学”主张线上与线下共存共生,而不是线上线下的交替或并列,“双线教学”更加凸显了教育模式的融合性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以线上线下为合力,助力体育教学双线融合发展
从已有双线教学模式来看,构成“双线”融合教学内涵的要素包括:人、目标、内容、学习方式、互动、管理及信息技术。参照生物学领域的DNA双螺旋结构,可以了解认清双线融合教学的本质内涵[12]。“双线”融合教学是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引领下,全面考虑教学环境、学生状况及教学现场的动态,形成如同生物DNA双螺旋结构一样的双线融合结构,灵活巧妙地将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教学动态配对,包括学习经历、学习方式,通过开放式的教学互动,实施精准化的教学评价,开展协商式的监督管理,最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双线教学”的发展趋势为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创新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体育教学在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还可以对课程的内涵和实施途径加以优化,并以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为杠杆,从而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带来新动力。另外,依托“互联网+”技术创新打造的“双线融合”教学范式,还可以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立体化发展,促使体育教学方法智慧化、考核制度多样化,以及教学场地智能化。从而全方位多角度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水平,为高校体育教学打造现代化人才培养框架、描绘体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13]。
三、高校體育教学中“双线教学”的困境梗阻
(一)教学内容的偏理论化
体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体育课程的设置不仅是为了使大学生了解体育知识原理,也为了能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双线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学的合理实施可以将大学生从繁琐的体育理论课程中解放出来,引导大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体育训练,并在线上线下的双线模式中强化个人体育能力。
但从目前来看,受疫情影响,导致体育线上课程的“偏理论化”问题较为严重,造成大学生体育实践和理论脱节。同时,又因为对体育课程本身的知识原理相对较为陌生,导致大学生无法完全掌握教师在课前安排的预习内容。所以,复学后高校体育课程的片面性理论知识就成为限制学生体育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教学方式环境的标准化
大学生存在着文化学习和应考机制上的压力,大学体育课程的课时安排相对而言较为紧张。某些院校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体育课程建设,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而这导致了大学体育课程的知识讲授随意化,无法切实落实和贯彻大学体育课程的各项教学内容。同时高校体育课程在通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重点讲授体育项目的基础知识与技巧,学生再根据教师讲授及演示的内容进行体育技能训练。长此以往,教学方式的同质化易导致体育课程的教学流于表象,造成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的标准化现象。标准化的课程环境,使学生不但无法理解体育教学的内在价值,更不能准确掌握体育课程的学习方法,甚至可能对体育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样的体育教学效率较低,无法达成“双线教学”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新要求。
与此同时,也因为上述教学模式造成的学校体育课程的整体环境标准化,教师们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仅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同时,高校体育教学氛围的标准化也造成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体育需求,教师也无法及时捕捉到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各项反应,教学内容的强度无法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需要作出适当调整。传统体育课堂中固化的气氛与环境,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教学评价反馈的片面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双线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大学生的综合培训也具有较高价值。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是当代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师的核心工作内容。体育教师采用“双线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及其身体素质。
但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课程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冲击。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往往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此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会造成体育教学缺乏弹性,导致课堂结果评价的片面性。传统形式的体育授课,既不能反映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又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无法形成良性的知识交流与互动。一般情况下,高校体育的教学评价大多由教师结合学生的课上成绩、学生的实际体育水平及体育负荷的强度,来判断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个体的身体状况,此评价标准也无法适用于部分身体状况较差的学生,因此这样的反馈评价具有较强片面性。同时,传统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观察评价形式,没有与新形势相对应的线上线下评价标准,在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体育课程目标的高效实施[14-15]。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双线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打造“双线教学”素材,凸显教学内容均衡丰富
在高校体育课程双线教学的建设中,应保证每一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设置能够实现体育学习素材与场地的双向提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除了可以大量使用图文教育资源,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合理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将课件、教材资料等与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融合,实现教学素材的资源化产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满足学生精准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进行对应的体育教学资源检索。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只需花费较少的时间就能够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工作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双线教学”所带来的大量教育资源也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体育基础知识之后,引导其进行下一阶段的自主学习或者主题性体育内容的预习与查阅,从而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片面化问题,一方面,教师可在线上教学平台同步网络课程。确保在体育教材的每一章节中均设有二维码附图,为学生提供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浏览课程详尽视频的教学服务。这一方式可以给学生课前练习、课后复习等带来很大的方便,能够满足高校体育课程“双线教学”模式的创新需求。另外,教师还能够利用配套的运动科学仪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活动水平做出全面评价,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和体育运动方法。例如,通过给学生发放运动手环或指导学生在手机上设置相应的体育运动APP,协助学生在运动环境中进行信息的真实录入,并合理划分运动时间,建立学生的信息活动档案,给予学生人性化的体育教学服务。
此外,大学体育课程还应添加虚拟现实和体育仿真技术,依托新型科技以满足高校体育教学需求。如下雨天,学生无法在户外进行网球项目的训练。在此情形下,学生可以走进智能电教室,启动智能终端,利用装有传感芯片的智能网拍完成训练。又或者部分高端体育项目如高尔夫等,对场地的要求较为严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训练积极性。虚拟现实能够及时向学生展示装有传感设备的高尔夫球杆,通过VR实景引导学生置身于景色如画的草坪上,感受模拟式的高尔夫运动。这种将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实践活动一体化的“双线教学”体系,可以最大限度促进高校优质体育教学资源与配置的统筹平衡使用,进而有效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与革新。
(二)创设“双线教学”方法,确保线上线下相辅相成
由于体育课程的形式特殊,大部分情况下体育課程还是以实践为主。因此,即使实现了高校体育教学“双线教学”模式的全覆盖,高校体育教师仍需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应用,以解决体育教学“标准化”问题。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既可通过同步、异步、同步+异步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线上教学,也可使用线下场地实现集中教学。在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选择主导权,教师只充当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详尽地介绍体育基础知识和训练技巧、训练方式,而且要帮助学生分组研讨体育知识内容,并分组开展体育技巧训练,同时及时指导并纠正学生的技能训练出错之处。其中,同步、异步的教学方式分为线上或线下,由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收看课堂录像,并就学生的疑惑点进行答疑解惑,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开展实践练习。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和演示,以此达到课堂引领的目的。
第二,课后交流环节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环节中学会的知识点与技能。“温故而知新”,经过训后回顾、课后学习与反馈,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重难点和体育技术技巧的掌握,也便于教师对整体课堂教学过程加以整理和完善。课后环节可以在线上完成。教师可利用“微信视频号”“抖音” “今日头条”等平台规范化地导入课后练习内容,或是拍摄一个合理且有趣味性的“风格时尚”的课后问答视频推荐给学生。比如,教师在讲授了太极拳等体育项目的内容之后,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一系列“互动式” “愉悦性”的太极拳微视频,采用拍摄微视频的方法对太极拳的背景文化、赛事发展等进行“课后延伸”,以此调动学生参加网络教学活动的兴趣,进而把创新化的教学模式贯彻于课后内容中,使“双线教学”模式的实际能效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从而有效地为高校体育课程创造出富有特点、灵活多样的双线混合式教育条件与氛围。
(三)革新“双线教学”评价,多元评价模式协同运用
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多样性。高校不但应注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培养,还要注意到对学生自身运动意志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终身运动能力,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但由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反馈评价缺乏合理制定,导致无法有效完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优化评价理念,采取“双线”教学评价方法,助力大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
“双线”评价要构建学生的学习成果性评价与教师授课质量相结合的融合式评价结构,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单一考核方式。第一,要求学生全员参加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平时、期末、课程性和成果性的考核,以学生线上或线下的实际表现为考核标准,进而开展教师考核、学生自我评价的双线模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要求学生对教师的讲课效率和缺点适时做出反馈,应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评价的权利,由此达成全方位的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价。第三,不论是学生考核评价或是教师教学评价,必须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有效结合总结性评价,以便更为详尽地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同时还要详细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形成智能化电子档案,这对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能起到较为明显的支持作用。
此外,在评价系统中,教师还可利用现代化信息装置,如健身手环等设备结合大数据分析平台对学生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在真正的考核评价之前,教师可以在现场及时配备好相应设施,确保在缺乏教师监督的情形下,考场的秩序也能够稳定。同时,线上平台会及时地将学生的学习、运动情况上传给平台,系统根据学生不同体育项目的学习成果做出综合评价,再将其纳入学生体育课程的整体评价体系之中,从而能够实现全面的考核和评价。教师还可以直接利用线上平台,比较直观地掌握学生的课内学业情况及课外实践情况。这一考核处理方式更加迅速而精准,有助于教师更加准确有效地完成监督与评价工作。
五、结语
建立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双线教学”模式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双线教学”模式在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中的实际运用,体现了新时代智能教学和实践教学混融的体育教学新范式。高校体育教师要发挥“双线教学”模式的优势,以便有效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专注度,解决传统体育教学线上线下脱节的问题。同时,在大学体育教育“双线”培养的进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体育课程的教学特点,結合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征,依托高等院校体育学科的心理教育特点,扩充“双线教学”素材、创新“双线教学”方法、革新“双线教学”评价,切实提升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郭风兰,马祯.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中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的研究[J].田径,2022(2):47-49.
[2] 尹海,曹英.学校体育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6):61-64.
[3] 陈新华.构建学校体育线上教学平台的价值和意义[J].人民教育,2021(23):80.
[4] 纵凤侠.O2O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7):63-64.
[5] 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EB/OL].(2020-02-06)[2022-08-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002/t20200214_421005.html.
[6]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0-05-14)[2022-08-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2005/t20200520_456669.html.
[7] 王志勇.“线上线下”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2):139-142.
[8] 陈运超.论在线教学对学校教育的再造[J].重庆高教研究,2020,8(4):120-128.
[9] 中华人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2018-04-18)[2022-08-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10] 孙朝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3):6-7.
[11] 汝子报.基于“互联网+”的非遗双创式传承策略与实证分析——以五禽戏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4):92-98.
[12] 孙正莉.从微观到宏观,双螺旋不再玄乎!——“DNA分子的结构”教学案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4):208-209.
[13] 曹勇.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与反思[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2,37(3):85-90,96.
[14] 王欣,李超,高扩昌.疫情期间高校在线教学效果满意度综合评价[J].商洛学院学报,2020,34(4):74-77.
[15] 王波.依托大数据推进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改进策略[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31(3):76-79.
(责任编辑:彭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