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路径与发展对策

2023-04-29 14:58张兴
商洛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服务创新新工科高校图书馆

摘 要:高校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在新工科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服务职能。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更加突出融合化、精准化、学科化、协作化等服务特征,并从重构资源、再造空间、创设活动等多个角度深入探索高校图书馆助力新工科建设的服务路径和发展对策,对高校图书馆助力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8.6;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23)01-0084-005

引用格式:张兴.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路径与发展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2023,37(1):84-88.

Abstract: As a document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 center for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ervices, university libraries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emergen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university libraries should highlight the service feature, including integration, precision, discipline and collabo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ent engineering. Moreover, it probes into the service path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reconstruction, space rebuilding as well as activity creation, whic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university library to prompt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t engineering.

Key words: Emergent Engineering;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作者简介:张兴,男,陕西安康人,硕士,副研究馆员

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或Emergent Engineering)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快速变革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017年2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战略研讨会”上首次公开提出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新工科建设的实施规划。2018年3月,教育部又公布了国家首批新工科实践和研究项目。目前,国内各大工科院校都已将新工科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力争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突破,加快助推我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新工科具有创新性、跨界性、交融性等本质属性,跨界性的产业特征和交融性的学科特征促进新工科交叉、融合、渗透的发展属性[1]。新工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多元化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学生的迁移、适应能力等“类能力”培养[2]。新工科建设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创新,应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探索综合性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和问题导向课程[3]。新工科建设理念、内涵深化及实践发展等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新工科建设促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应聚焦其内涵式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模式。目前关于高校图书馆助力新工科建设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多数研究者以高校图书馆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具体服务深化或能力提升等方面展开论述。如张立忠[4]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提升的发展对策。朱佳林[5]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客体、教育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助力工科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服务路径。李颖[6]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写融合服务创新实践的做法。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用户需求倒逼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和内容的转变与深化,高校图书馆需要进一步拓展支持用户教学、学习、创新等服务空间形态,不断推进高校图书馆助力新工科建设的新征程。本文对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特征进行探讨,并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索高校图书馆助力新工科建设的服务路径和发展对策。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特征

(一)体现融合服务

新工科强调通过“工科+”等新变化形式、理念、技术和环境融合发展,专业与学科融合趋势逐步增强,高校图书馆应顺应这一趋势,加强自身发展,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基于知识融合的视角,需重视知识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的利用价值,以新技术为工具主动打破学科自身及各学科知识间的壁垒,将数字化、知识化作为服务改善的导向,拓宽服务领域,找寻服务的突破口。另一方面,要强化以嵌入环境为基础的融合服务功能,探索跨机构、跨专业和跨学科的服务形式,开展嵌入教学、科研研究与学习环境的支持服务,注重“一揽子” “一站式” “一馆式”的融合服务[7]。

(二)提供精准服务

新工科建设要求高校图书馆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和精准性,需要图书馆结合自身的服务环境、基础条件和职能定位等条件,提供个性化、特色鲜明的精准服务供给。新工科的发展特点要求高校图书馆对不同类型、结构和来源的多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进而向用户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举措,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如高校图书馆可通过信息聚合或挖掘技术,根据用户网站浏览记录、数据查询记录等“足迹”[8]对用户的专业、学科或者年龄等方面的特征数据、行为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挖掘,实现用户需求的精准识别,进而积极开发各类针对性强的个性化知识服务产品。

(三)加强学科服务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学科内部资源及其相关领域或研究方向等专业要素在新工科建设进程中的学科间、各研究项目中、各学者之间充分流动,强化了学科化服务供给和模式升级。这就要求要把用户需求、信息传递、学科设置、资源配置、平台服务等功能整合在一起,通过优化配置学科资源、完善组织流程、畅通信息渠道等方式,快速关注和感知新兴技术及相关政策、环境因素,深入思考并识别出潜在的服务需求,建立一套以学科单元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凸显专业化、知识化、智慧化的服务特征,强调深度的知识单元加工、资源挖掘和科研咨询等学科化的服务模式。

(四)注重协作服务

协作是指两个及以上部门或个人的协调、配合和合作,协作化服务表现在图书馆资源、技术、用户间及其相互間协同运作等多个方面。新工科注重技术应用与理论知识的结合,而校企合作、“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等发展机遇就会促使图书馆注重协作的力量发挥,通过与企业合作、技术或资源交换,开展培训等方式与地方企业增强交流协作,建立有效协作服务机制,形成双方或多方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图书馆要将服务对象由传统的教师、学生扩展到企业、社会层面,同时要与区域有关部门、企业和人力资源等部门达成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协作化服务,这也是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体现。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路径

(一)重构图书馆资源

新工科建设离不开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优化配置,优质的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助力新工科建设的根本。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社会环境和新工科建设教育范式的转变,以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为服务对象的消费方式和利用手段随之变化,进而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的形态、载体和呈现方式。一般而言,图书馆资源分为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在对用户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前提下,需要协调与平衡实体、虚拟资源建设的价值,也就是说重构图书馆资源是在用户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满足资源建设的价值,继而兼顾馆藏实体、虚拟资源比重等问题的协调与平衡。

具体而言,一方面,实体资源建设应注重精准化,要充分进行调研论证和评价,梳理挖掘现有馆藏资源,并根据不同学科需求科学编制预算,制定采访计划、策略和长远规划。如与同类型的工科院校的馆藏或采访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同类学科馆藏数量、结构和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为学科专业馆藏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另一方面,虚拟资源建设需处理好数字资源的融合管理、聚类和重组的问题。图书馆可通过对馆藏数字资源价值的二次挖掘、标准化处理和数据融合等组织加工,挖掘资源间的隐性关系脉络,洞察数字资源间的语义关系,搭建图书馆特色学术知识库,进而提升数字资源的价值总量和使用实效性,促进学科知识单元的充分流动。

(二)再造图书馆空间

近年来,图书馆作为场所空间的作用备受关注,相关实践如雨后春笋般显现。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提出的IC2,部分高校图书馆设立娱乐、休闲、交流的第三空间,打造不同场景或主题的体验式空间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再造图书馆空间的目的是支持新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用户教育,再造的目标则是能够提供读者思考、创新与交流的知识空间,并通过再造空间功能实现用户间、用户与信息、信息与知识间的“链接”。故此,新工科背景下要求图书馆重新设计和规划空间,空间布局既要体现用户需求和资源配置的协调性和契合性,还要彰显物理场所精神意义的价值性和人文性[9]。

用户、空间和资源方面,体现在图书馆“藏”“用”空间功能的博弈。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打造了“物理空间+机构+平台”的空间形态,然而仍存在物理空间难以满足读者动态的多元需求的矛盾,进而倒逼图书馆建设“资源+服务+教育”的特色空间,用以解决用户主题资源获取和利用或数字素养养成等需求供给问题。如能够固定开展信息素养课程、讲座、实践、模拟等活动,并提供相关支持设施设备,为多维度的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提供导学、助学、促学的教育及实践支持。作为物理场所与精神意义场所,高校图书馆既要丰富空间形式、扩展空间承载的内容,还要兼顾图书馆空间的开放性和发展性,合理激活用户、空间、活动的要素价值,实现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资源、用户与空间的多向互动,进而激发图书馆的场所潜能,延续图书馆空间的归属感和人文价值。

(三)创设图书馆服务活动

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责就是提供服务,按需服务并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也是图书馆的使命担当。“活动”一词的基本释义是实现预定目标的行为。图书馆服务活动则是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而履行的一种行动或行为。广义而言,图书馆的所有服务均可视为服务活动,不过有常规和变例之分。目前图书馆活动化趋势渐热,高校图书馆服务活动也异彩纷呈。图书馆服务活动需重点关注图书馆服务活动中的形式、手段和目的,也就是说如何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已有活动条件的选用来达到让读者满意的活动目的。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设计能够起到聚集人气、活跃气氛、提升图书馆影响力、促进馆读情感等积极作用。

创设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要对读者群体的服务需求进行调研,要主动倾听读者心声,积极搭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对服务活动策划与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创设深受读者欢迎的服务活动,积极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或主题,创新服务方式,推出特色服务活动项目。如利用5G、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方式提供数字阅读体验服务,打造情景沉浸式服务空间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此外,还需科学总结分析创设服务活动的效果,重视服务活动效果的准确测评,并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参与者的意见,形成实事求是的分析报告,及时总结经验,进行宣传推广。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高校图书馆助力新工科建设的新思维

新工科建设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有了更多元、更宽广的要求,工科范围内乃至整个科学体系内的学科交叉、融通是既定事实,用户知识背景及需求就不局限于单一学科,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要突破对传统学科的思维定式,主动适应转型发展需要,调整服务重心,着力在资源建设、用户服务和业务管理等方面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新方法。

资源建设方面,需要树立“大资源”观[10],以特色资源为核心,逐步完善符合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目标的文献资源供给侧改革。用户服务方面,需在满足现有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发掘潜在用户,对用户(群体)构成及其需求与偏好进行有效辨识,以数字人文理念对图书馆资源进行多维度组织,进行深度挖掘、统计、量化分析和智能化处理,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深层次的针对性服务。业务管理方面,树立“图书馆+”的思维,进而不断创新助力新工科建设的各类服务方式和内容。

(二)优化高校图书馆的学科资源建设

学科资源建设是支撑新工科建设的基础保障,资源建设注重实时性和前沿性。高校图书馆在保证原有资源配置基础上,应更加注重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新建学科的资源建设[11],以专业群建设为导向打造配置合理的資源结构,有效调整专业间的馆藏资源及文献类型的配置比例,注重资源的规模和质量。面向用户展开开放数据、虚拟实验、产业动态、国家战略等新形态的学习资源建设和优化配置,构建多元化的、反映市场状况的动态资源体系,不断推进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的学科资源建设。

从学科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图书馆用户需求更加趋于深层次、跨学科、集成化、个性化,这就倒逼学科专业资源配给和建设必须在优化上下功夫,在跨学科整合及学科分支深化方面做足文章,要做好特色资源的深度揭示、利用指南和统计分析等,充分利用Summon、Find+、超星发现等知识发现系统,对特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处理和整合,提高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可用性。

(三)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胜任力素质

哈佛大学戴维·麦克利兰[12]提出了胜任力理论,该理论可概括为高效履行岗位职责或完成岗位任务的个人综合素质。新工科背景下,新的教育模式及研究范式对现有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服务能力及服务内容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科馆员应以新工科建设需要为导向,以综合素养提升为目标形成新一代学科馆员[13]。学科馆员既要具有某门专业的学科知识背景,又要精通图书馆理论知识,既要主动参与到工科的实践、科研、实训、实习的教学过程当中去,也要熟悉图书馆运行的规律和工作方法,故此亟需强化学科馆员业务和学科化方面的技能培训,进而融入学科服务的业务流程中,提高学科服务工作效能。

另外,高校图书馆亟待组建新工科学科服务团队,“组团”走进课堂、嵌入实验室、深入科研团队,开展融入教学一线、服务到身边、融入实际教学过程的个性化服务。新工科学科服务团队的形成也有利于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能够统一思路、协调行动、开拓进取,实现馆员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成长目标。

(四)强化高校图书馆综合素养教育服务

综合素养教育服务既包含图书馆导览,文献管理、阅读或分析工具的培训及各类文献检索与数据库使用培训等服务,还包括数字素养培养及组织各类专题服务活动。在新工科背景下,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检索、参考咨询等浅层次的服务有待深化,数据分析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评估等智力服务有待开展和深化。可及时密切追踪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实现教学案例与生产技术现状的有机结合,主动开展基于实践案例的研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如澳门大学图书馆根据教师要求,为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了符合专业需求的定制化图书馆利用与文献检索指导课程[14]。

依托新工科建设的发展契机,高校图书馆可开展数据素质培养相关讲座或课程,以满足新工科学生对数据的发现、组织分析和可视化增值利用等方面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高校图书馆还需要探究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革新,以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新工科知识与检索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将产业行业的现实需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做到知识融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的信息素质水平。

(五)探索高校图书馆支持新工科的场景化服务

场景化概念源于商业领域,是指在感知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构建适宜的营销模式,以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场景化服务是通过深度感知特定群体的需求或行为的基础上的场景和情境分析,从而为某群体提供精准契合需求的一种服务手段或方式。随着图书馆的发展和其服务功能的延伸扩展,场景化的营销和服务逐渐显现于图书馆领域,并在读者服务中广泛应用。王福等[15]以学位论文指导为例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方案进行了设计,并基于场景化情境适配理论,设计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路径。岳修志[16]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图书馆数字资源阅读推广场景构建包含数字资源的场景化、阅读空间的场景化、用户与阅读推广的角色化等内容。李慧等[17]立足于一流学科人才需求,搭建了人才服务的场景,并明确了学科人才场景服务内容、方式和优化策略。也就是说,新工科背景下不同用户群体的多元需求驱使多种场景不断涌现,而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多种可能的、类型多样化的教学科研支持的场景化服务模式就会随着多样场景的产生而不断变化。

故此可探索基于工科用户的知识背景、专业与信息行为、阶段性需求等综合因素,准确发现用户需求,划分用户群组,生成“用户画像”,构建专指度高和精准性强的场景化服务模式。如通过渗透式、拓展式、启发式的仿真实验设计,不断丰富仿真场景,融合多仿真技术和平台,将使系统仿真基础的实验教学更具吸引力,更加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或者积极寻求高校图书馆的角色转变,围绕教学、课堂和教学资源的再组织与再建设,融入课程体系的多学科交叉更新与设计,探索开展课程服务[18]。

(六)开展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

新工科建设注重社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个性化专业素质等应用型能力素养的转型发展,加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的发展趋势,势必会引起图书馆与社会的广泛互动交流。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也应由原来的师生为主转变为以满足学术科研与区域经济双重需求为主的社会服务新格局。高校图书馆需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开展面向企业等社会机构的服务,有效协调与布局时空资源,构筑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景。

高校图书馆可根据企业、市场和产业升级等社会需要,准确了解社会服务需求,参与应用技术转型、智力辅助、行业决策等方面需求的服务支持,建立支撑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区域发展的知识服务网络。除了传统的文献借阅、数据库资源利用等基本服务外,可将实践教学产生的有价值的音视频等资料整合成系统的教学资源,搭建企业所需的信息资源库。同时,可面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打造行业、企业专业培训中心,或提供更为深入、适用和实用的服务内容。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在新工科建设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应该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资源、空间和服务等优势,主动深入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中,致力于共同实现新工科建设目标。然而高校图书馆面向新工科建设服务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和发展的过程,高校图书馆既需要在理念上进行不断地突破变革,还需要在服务上持续优化创新,方可更好地支持新工科建设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  徐曉飞,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6):6-10.

[3]  孙峻.“新工科”土木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2):5-9.

[4]  张立忠.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14):77-85.

[5]  朱佳林.“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基于5W理论的分析[J].图书情报导刊,2020,5(5):43-48.

[6]  李颖.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写融合服务创新实践与探索——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1(3):58-61.

[7]  许鹤平,孟良荣,储开稳.高校通识教育图书馆参与模式研究——基于苏州大学图书馆“一站式”通识教育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0,40(6):49-52.

[8]  曾群,杨柳青.5G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0(22):2-6.

[9]  姚雪梅.“5G+AI”技术驱动下的图书馆智能空间再造与服务研究[J].图书馆,2021(6):105-110.

[10] 王虹.“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调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24):43-50.

[11] 郭莉,张艺婕.泛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9,33(4):92-96.

[12] 戴维·麦克利兰.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J].美国心理学家,1973(1):1-14.

[13] 赵晏强,周伯柱.学科馆员3.0及其服务体系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21(14):79-86.

[14] 马波.澳门高校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1(6):57-64.

[15] 王福,刘俊华,刘宇霞,等.疫情影响下的高校图书馆场景化学科服务机理及其实现路径——以学位论文指导为例[J].现代情报,2021,41(9):94-104.

[16] 岳修志.图书馆数字资源阅读推广的场景构建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1,41(3):78-83.

[17] 李慧,魏萍.高校图书馆一流学科人才服务场景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9,37(7):79-83,138.

[18] 徐倩,王欣.课程服务中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与延伸[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1(11):67-71,66.

(责任编辑:彭治民)

猜你喜欢
服务创新新工科高校图书馆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汽车维修服务中心发展连锁经营模式的相关建议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油田矿区物业服务管理理念的研究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