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角下“城镇化”的教学设计

2023-04-29 13:02林鑫黄佛君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高中地理城镇化

林鑫 黄佛君

【摘 要】部分教师教学高中地理“城镇化”这一节内容时,往往采用案例分析法,这使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逻辑认知。以大单元教学为手段,整合高中地理选修与必修教材城镇化的相关内容,引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来进行教学,在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总结的完整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形成有逻辑、系统性的认知,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 “城镇化” 高中地理 田园城市理论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1-56-04

一、高中地理“城镇化”教学现状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同时选修6《城乡规划》也有所涉及。必修2将该章节分为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四个部分。本文将整合教材中与城镇化有关的所有知识体系,再结合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点,为学生提供解决城镇化问题的思路。

部分教师教学“城镇化”这节内容时,侧重于讲解城镇化的含义、动力、进程,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设计。但城镇化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把知识点单一地割裂开来进行讲解,学生不能系统地掌握这一系列的变化,從而忽视了对城镇化知识的系统掌握。例如张丽“通过视频播放,图表分析法、归纳法、猜测验证等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动力及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并结合常州市高新区前后20年的对比来开展教学,最后进行拓展,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内涝问题。史圆圆、王玲、杨勇强在《“城市化”教学设计(人教版)》中结合锡林浩特市1978年和2017年的城市遥感影像图来分析该市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重点讲解城市化的进程,最后讨论城市化的影响。宇阳明、桂智凡、尹发能、曹慧允以“深圳市‘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变化”[2]为主线,通过情景教学探究城市化不同时期的特点以及发展进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赵生龙、罗倩、马春荣将“‘城镇化进行系统性的知识整合”[3],通过单元教学的方法,以兰州市的发展变化来讲解城镇化的进程和差异。上述教学设计都是以某个城市为载体,通过城市的时空变化来讲解城镇化的知识,主要集中在城镇化的进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化产生的问题等方面,缺乏一个完整的城镇化教学逻辑,没有从城镇的“起源—发展—未来”这样的思维来整合知识,从而使得教学碎片化,学生掌握的知识也不系统。同时,高中生的思维具有动荡性与不平衡性,一方面他们的生理快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落后,另一方面他们虽然思维敏捷,但思维可能具有片面性。因此,结合高中人教版地理教材的内容,对城镇化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开展大单元教学,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则显得尤为必要。

二、高中地理“城镇化”的认知框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和选修6中,对城镇的兴起、城镇的发展、城镇的布局、城镇的规划等内容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讲述,本文将教材中的知识整合得出知识框架(见图1)。

理解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厘清城镇化的发展过程、认识城镇化对各方面的动态影响,以及清楚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态势是正确学习“城镇化”这一章节的思路与要点,也是学生形成系统认知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举例说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结合实例,解释城镇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的意义;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系统地认知城镇化的发展体系与关系,才能更好地将相关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分析具体案例。

本文的教学设计重点从城镇的起源—发展—未来三个板块进行单元教学。首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剩余粮食和剩余农业劳动力,为城镇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其次经济的发展促进城镇化不断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导致城镇出现不同的功能分区和内部空间结构,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城镇化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包括环境、人口、工业、农业、城镇景观等。最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不断推进和优化,再结合各种地理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布局城镇,最终达到人地关系协调的和谐局面,这与我国近几年倡导的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基于这一思维逻辑,有助于厘清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将城镇化的相关知识整合成大单元,并与田园城市理论相结合,再通过课前、课堂、课后完整的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并对城镇化形成系统的认知,更好地分析实例,具体的教学安排如表1所示。

三、“城镇化”大单元教学认知的系统分析

(一)基于不同水平学科核心素养的城镇化知识体系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是衡量学业质量标准的主要维度,根据不同水平成就应达到的高度,学业质量标准分为4个不同水平,并对不同水平的学习结果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将城镇化的相关知识按不同水平的要求,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对城镇化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水平作出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同时也能使教学更有深度和广度。水平1至水平4是不断递进的关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课程标准》,设置不同水平学科核心素养的城镇化知识体系目标,如表2所示。

(二)基于大单元的城镇化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按照大单元划分的“起源—发展—未来”三大板块分别给学生布置课前需要准备的工作,将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上网收集城镇起源的相关学说并寻找有关的案例,第二组调查城镇发展的相关内容,诸如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家乡城镇的功能分区以及城镇化带来的影响,第三组收集目前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化管理中的应用。还要让学生拍摄城市景观、乡村景观的照片,以及反映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照片,并举办“我是摄影师”活动。通过这样的课前准备,学生对本单元教学有一定的了解,为课堂教学做好充足准备,同时也能锻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使学生学会从身边寻找地理现象,探索其中的原因和本质。而活动部分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智育和美育的有机结合。基于大单元的“城镇化”教学课前准备的详细安排如表3所示。

2.课堂学习

(1)追溯城镇的起源。根据学生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归纳城镇的起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学说:防御说、社会分工说、集市说、地利说。再结合相关案例,分析这几种学说在现实中的应用,如在讲解防御说时,可列举剑门关的例子,它是进入蜀地的必经之路,扼重要关隘,具有非常重要的防御地位,于是历朝历代都会派兵把守,从而形成城镇。通过案例分析,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共同归纳影响早期城镇选址的因素,形成城镇区位因素的思维导图(见图2),认知达到水平1。

(2)见证城镇的发展。通过了解城镇起源及其早期布局的知识,学生对城镇有了一定认知,接下来便进入第二板块的学习。城镇发展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从城镇化、城镇空间结构、城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并通过符合学生认知逻辑规律的方式推进教学。

一方面,基于城镇发展动力机制的学习,了解城镇发展的前提、动力、决定性力量,以及人口政策对城市发展进程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的时空尺度来看,由于起步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区域城镇化呈现不同的阶段和特点(见表4)。从城市内部空间范围的时空尺度来看,由于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的便捷程度不同所导致的地租的差异,使得城市内部出现功能分区,由城市中心往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在此基础上叠加地形、社会和行政因素的影响,便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另一方面,城镇在发展进程中由于人地关系的变化,会产生诸多影响,涉及城镇化与自然环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等。城镇化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其发展和演变会引起一系列变化,如果人地协调发展则处于正向的发展态势,反之则会导致诸多问题,甚至延缓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发展这一板块的知识体系比较繁多,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案例,并在學生课前获得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最后使学生形成认知思维导图(见图3),达到认知水平2和水平3。

(3)探索城镇的未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城镇在发展进程中越来越注重科技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城镇管理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借助GIS对各类空间信息加以储存、分析和处理,再结合GPS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这与国家倡导建设智慧城市的导向不谋而合。此外,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影响着居民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教师可结合所在城镇现有的规划以及出现的问题,在和谐的人地关系前提下,提出构建田园城市的想法,并结合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从田园城市到社会城市,从单一城市到城市群,引导学生畅想一种既兼顾城市和乡村优点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城市发展新形态,给学生提供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达到认知水平4。

3.课后总结

通过城镇“起源—发展—未来”三个板块的单元教学,在符合学生认知逻辑的前提下,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城镇化相关知识,同时也对城镇化知识体系进行了不同层次水平的划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通过开展“我是小小规划师”的课后活动,让学生在结合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以及课后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规划设计心目中理想的田园城市和未来的社会城市,并且在教师和家长的协助下绘制一份城市规划图,从而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价值观。教师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建构“城镇化”大单元的知识框架和思维导图,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认知城镇化的相关内容以及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启发与思考

把城镇化的有关内容整合为一个大单元,以城镇的起源为出发点,通过动态的过程推进城镇化内容的教学,更加符合城镇化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思维,同时通过大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更加系统,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也会进一步拓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让学生通过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总结等教学环节,系统地学习城镇化知识,形成系统的、逻辑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突破传统的碎片化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高中地理的其他知识点也可以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丽.“城市化”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8(18):26.

[2]宁阳明,桂智凡,尹发能,等.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城市化”教学设计[J].教育观察,2020,9(48):87.

[3]赵生龙,罗倩,马春荣.单元教学设计视角下“城镇化”的探索与思考[J].地理教学,2021(7):23.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高中地理城镇化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研究性学习大单元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