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为何与何为

2023-04-29 00:44孟范勇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流失乡村教师乡土文化

孟范勇

【摘 要】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师,新生代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主力军。但新生代乡村教师流失现象依然存在,威胁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缺失乡土情怀、缺乏使命感、缺少本土化培训和缺乏物质保障是新生代乡村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减少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流失应该从培育乡土情怀、提高使命感、加强本土化培养和加强物质保障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新生代 乡村教师 流失 乡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1-15-03

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新生代乡村教师正在取代老一代乡村教师,成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新生代乡村教师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曾就读于高等院校或师范院校,通过教师招考进入乡村学校的青年教师”[1]。新生代乡村教师是振兴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但新生代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也依旧存在。据统计,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的乡村教师总量在下降,在流失的乡村教师中,尤其以受过良好教育的新生代教师为主。新生代乡村教师流失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影响乡村教育的振兴。

一、为何:新生代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一)缺失乡土情怀,加剧离农倾向

在我国传统社会,乡村教师的来源大多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知识分子。在长期的乡村生活中,他们接受乡村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有着强烈的乡土情怀。新生代乡村教师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使他们与老一代乡村教师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很多新生代乡村教师都在城市接受过高等教育,受到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熏染。相较于老一代乡村教师,他们中的一些人缺乏一定的乡土情怀,向往的是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物质条件。接受带有离农倾向的教育,乡土情怀缺失,无疑会加剧离农倾向。新生代乡村教师也分为以下类型:一种是生长于本土的乡村教师,一种是外乡来的乡村教师,还有一种则是生长于城市、因工作而到乡村来的教师。

本土乡村教师虽然从小生长于本土,但是一些长辈灌输的观念是好好学习,以后到城市生活。因此一部分生长于本土的乡村教师在成为乡村教师之前,毕业自主择业时,第一选择是在城市就业。但是由于竞争加剧、压力增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乡村教师工作。

外乡来的乡村教师与本土乡村教师有着相似之处。但在乡土情怀上,可能更不如本土乡村教师。由于将自己定位为“外乡人”,他们归属感较差,难以对工作所在的乡村产生深厚情感。他们缺少对当地的了解,难以融入乡村。

生长于城市、因工作而到鄉村来的教师从小的生活便远离乡村,接触的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的生活方式,缺少对乡村的了解。地域有差异感,文化风俗不通,情感难以产生共鸣,乡村生活显然对他们缺乏吸引力。

(二)缺乏使命感,难以融入乡村

“使命感就是指个体对其所担任的社会角色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系统,突出表现为对其角色身份的认同和热爱,并在利他倾向的驱动下愿意为之付出,以实现自身价值,从而获得价值意义感的积极主观体验,是推动与维持个体行为的动力之一。”[2]乡村教师肩负着乡村教育振兴乃至乡村振兴的重担,作为新乡贤乡村教师要发挥引领带头作用,积极推动乡村建设。有学者指出,“乡村教师之于乡村的意义,不止于乡村教育,而是关乎乡村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进步”[3],乡村教师之于乡村振兴,具有“强人力”“联乡土”“凝精神”“促生产”[4]的多重职能。但事实上,一些新生代乡村教师在地域与情感上均疏远乡村,较少参与乡村治理,与乡民联系少,无意成为新乡贤。他们只是把学校当作工作的场所,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只把教学当作任务和工作,脱离乡村社会,除工作时间几乎与乡村无交集,缺少乡村教师应有的使命感。早上上班在学校,下午下班之后回到城镇的家,已经成为一些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生活常态。

(三)缺少本土化培训,疏离乡村教学

新生代乡村教师缺少本土化培训,体现在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两阶段。在职前教育阶段,学生在城市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去乡土化的过程。一些高等学校对学生缺少系统的本土化培养,缺少相应的课程和培养方案,没有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使学生对乡村知之甚少。出身乡村的学生,面对发达的、有生命力的城市文化,缺少对乡村文化自信,经过城市生活学习,很少或难以自觉接受乡土知识,而且逐渐遗忘原有的乡村知识。这使得一些新生代教师既缺乏乡土知识储备,又缺乏了解乡土知识的兴趣。在职后培训阶段,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职后培训难以有效针对乡村教育实际情形对教师进行本土化培训。同时乡村课程体系中缺少乡土特色,实际教学与乡村关联不大,这些因素加剧动摇了一些新生代乡村教师心中的乡土情怀。乡村教师职后培训也缺失制度保障,使一部分想了解乡土文化、想融入乡村的新生代乡村教师处处受限。他们难以行使教学自主权,将乡土知识与课程相结合,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最终使新生代乡村教师在原本就离农的思想下更加疏离于乡村教学。

(四)缺乏物质保障,加重生活负担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背景下,乡村社会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均落后于城市。虽然国家对乡村教师队伍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不断加强保障,但是现实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工资收入作为乡村教师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用于各项开支时容易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这对面临着买房、结婚、孩子教育等压力的新生代乡村教师是巨大考验。大部分没有自建房或者购房能力的新生代乡村教师只能选择租房或者住在学校提供的教师公寓里,但是一些教师的住宿条件仍然不佳。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生活质量低下的因素使拥有购房能力的新生代乡村教师基本选择在城镇上居住。上班距离较远,通勤时间较长,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缺少基础的物质保障,在面临住房、生育、孩子教育、交通工具和通勤时间上的问题时,新生代乡村教师缺少继续留在乡村教学的动力。

二、何为:新生代乡村教师流失的解决策略

(一)增强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培育乡土情怀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5],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乡土文化自信则是乡村社会主体“对所属群体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肯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6]。新生代乡村教师是改造乡村社会的中流砥柱,理应拥有强烈的乡土文化自信。不管是生长于本土的新生代乡村教师还是外乡来的乡村教师,抑或生长在城市里的乡村教师,都应接受乡土文化的滋养,增强乡土文化自信,培育乡土情怀。

首先,心理上认同乡土文化。新生代乡村教师要摒弃心中对乡土文化的偏见,正确认识乡土文化。不应把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放到对立面,在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正确结合的基础上,加深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乡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新生代乡村教师要学会接受优秀的乡土文化,能够正确分辨优劣。在此基础上,逐渐拉近与乡土文化的心灵距离。

其次,行动上走近乡土文化。新生代乡村教师了解乡土文化更应落实到行动上,从与乡民的交谈中、书籍记载中、乡村生活体验中,加深对乡土文化的认识。新生代乡村教师要走出封闭的环境,走向乡村,感受乡土文化的气息和魅力。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提供完善的政策制度,帮助新生代乡村教师主动去学习,例如建立乡土文化的书籍库、定期开展乡土文化交流会等,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增进新生代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二)加强新生代乡村教师与乡村的联系,提高使命感

乡村教师并不只是学校的教书匠,承担的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使命。振兴乡村,新生代乡村教师义不容辞。新生代乡村教师需要真正融入乡村社会,增强自身使命感。

首先,新生代乡村教师承载的是乡村教育使命。作为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新生代乡村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新生代乡村教师要担当文化使者,推进乡风建设,引领新时代乡村社会的文化发展。新生代乡村教师不应该以金钱、享乐为价值取向,要为新时代乡村社会作出道德表率,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让乡村成为文化荒漠。

其次,新生代乡村教师承担的是社会责任。新生代乡村教师要积极走出学校,明确自己是乡村社会的一分子。要激发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和乡村建设。有关部门要给予新生代乡村教师充足的时间,在保障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其与乡村社会的联系,合理安排适当的乡村工作任务。例如利用乡村教师的文化威望,让他们宣扬新时代主流思想、开展文化活动等,从实践路径上创造新生代乡村教师参与乡村建设的机会。還可以利用新生代乡村教师年轻有文化,善于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的优势,帮助乡民提高劳动素质,应用新技术,促进种植业、畜牧业生产,推动乡村经济建设。

(三)强化新生代乡村教师本土知识学习,加强本土化培养

了解本土知识,既有利于促进新生代乡村教师融入乡村社会,也有利于新生代乡村教师适应本土化教学需要。新生代乡村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乡土知识方面的不足,主动去学习本土知识。“乡村教师应主动收集、整理乡土素材,形成把具有文化属性的乡村资源整合成利于传播、形成价值知识的能动倾向。”[7]新生代乡村教师应在了解乡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合理的教学关切,了解学生及家长的教学需求。同时,新生代乡村教师应当加强与老教师的联系,向老教师请教本土知识和教学经验,学习如何将本土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发挥自身主动性,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创造适合乡村发展的本土化教育经验。

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应当激发新生代乡村教师学习本土知识的内在动力,适当在课后和非工作时间开展培训。建立本土知识的数据库或者交流平台,为新生代乡村教师了解本土文化提供便利。乡村学校要开发适合本土发展的校本课程,将本土知识与教学合理结合,增强师生互动。同时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激励新生代乡村教师内化本土知识,结合实际需要进行课堂教学,为特色课程体系提供保障,更好地在教学中推广乡土文化,让教师专业发展更适合本土发展。

(四)加强新生代乡村教师物质保障,解决生活难题

城市与乡村的现实差距和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是留不住乡村教师的重要因素。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住房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相较于城市处于劣势。新生代乡村教师正处于面临这些人生难题的阶段,尤其是在体验过城市生活方式后,面对乡村生活环境与城市差距的现实,他们当中的部分人很难继续留在乡村工作。要想留住新生代乡村教师,就需要在物质上加强保障,着力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教师的财政投入,大力提高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可以参考同地区城镇教师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要完善物质保障体系。提高乡村教师的居住品质,改善教师公寓条件,基本保证良好的教师的住宿环境。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帮助教师解决买房问题。改善乡村居住环境,让更多的乡村教师定居乡村,真正融入乡村。正视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实际生活难题,减少因外部环境因素而导致的新生代乡村教师流失。

【参考文献】

[1]王中华,贾颖.论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知识的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20(6):86.

[2]植凤英,王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使命感的内涵结构、价值及培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3):46.

[3]唐松林,姚尧.乡村振兴战略中教师的使命、挑战与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4):80.

[4]同[3].

[5]吴国荣,曲敏,李泳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提升方法研究[J].乡村科技,2018(30):32.

[6]同[5].

[7]付光槐,严鹏.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的价值、优势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1):45.

猜你喜欢
流失乡村教师乡土文化
在华日企现地管理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
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工作生活管理的革命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