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数据视角 融入多模态路径构建素养型课堂

2023-04-22 07:18马骏张泽庆
数学之友 2023年19期
关键词:可能性多模态大数据

马骏 张泽庆

摘 要:“可能性”既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结构体系的关键内容,也是提升学生数据意识、推理意识的重要载体.本文围绕“可能性”教学,首先应基于国内外课程改革动向的分析,提出所应秉持的课程观与设计理念;其次,回归当下教学的实然不足,针对性地提出应然理路与教学框架;最后,落实教学实践,通过说明教学具体环节与意图解读,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可能性;大数据;多模态;数据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根本立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以及未来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1].而随着大数据技术在生活中的不断渗透运用,以及大数据技术自身加速发展迭代的现实背景,不仅强化了“统计与概率”知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观照和作用,而且预示了“统计与概率”背后所蕴含的推理意识、数据意识等核心素养,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可能性”作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领域中,发展学生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随机观念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引导学生探索不确定现象,学会从海量信息中捕捉、对比、分析得出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素养发展的内容载体[2].因此,笔者分别从宏观时代背景与发展趋势,提出优化和完善策略;围绕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改良原有教学模式,尝试引入学科阅读等多模态路径.最后,聚焦微观课堂教学实践,来说明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施步骤.

1 国内外课程改革动向给予的启示

在综合对比分析各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可能性”的课程内容及目标设定呈现出三大主要趋势:一是將统计和可能性这两部分内容充分地融入结合,以期实现统计的知识与可能性两者之间在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上的互相提升,进而形成重证据、讲道理的科学态度;二是引入相关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实验,经历“再发现”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可能性的概念,使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三是引导学生学会识别和捕捉信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意识,能够在多种媒体的信息中,有效筛选并判断其中的价值与意义[3][4].

基于上述分析,综合考量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因素,笔者认为想要准确定位“可能性”教学的切入口,应以学生亲历统计过程为驱动,让学生亲近数据、感悟数据,亲临随机现场,来充分辨别和理解数据的偶然性,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大数定律,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和思考,发掘并感知不确定现象中蕴含的必然规律[5].而“可能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必然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学生收集、整理得来的数据快速、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为了丰富和具象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原本高度抽象内容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多模态路径,以视频、数学符号、图片、文字、动作肢体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为学生思考提供素材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梳理认知.

2 当前教学的实然不足与应然理路

2.1 当下教学的实然不足

目前,围绕“可能性”内容的教学存在三个突出的矛盾,一是有关“统计与概率”旧教材与新课标之间脱节,一线教师难以凭借现成的教材达成素养提升的目标;二是大数据现实世界与课堂教学设计之间脱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将大数据思维引入课堂教学成为难点;三是传统教学重方法与练习、轻本质与内涵的弊端,从而造成对概念实质深度理解的缺失.

2.2 素养本位的应然理路

对此,回归素养本位的“可能性”教学设计,笔者从结构化的内容特征出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 复习确定现象、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对事件进行定性描述,初步体会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能列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2)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交流等活动感受数据的随机性,发展数据意识,提升学生的推理意识.(3)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数学思考,锻炼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逻辑和思路的设计上,吸收借鉴传统摸球游戏的方式,同时注重内容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矛盾冲突的产生中,引导学生经历数据从少到多的过程,在分析中体会数据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入多模态的教学模式,通过阅读材料、微课视频、课件图片,以及学生动手参与、言语互动等途径,多感官协同参与,在动静结合切换之余,提供给学生内容获取、加工、编码、输出的平台,降低认知负荷,以达到促进深度学习,激发思维参与的作用[6].从而基于上述理路,实现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3 教学过程的开展实施与意图解析

3.1 观察对比辨析,复习回顾引入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个特别的活动——幸运大抽奖,摸到红球的同学能得到礼物.一共有五种方案(图1),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案?为什么?

生:从左往右,最喜欢第一种方案,都是红球,那一定能中奖.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方案,既有红球又有黄球,可能摸到红球,可能会中奖.第五种方案,摸不到红球,只能摸到黄球,就不可能中奖.

师:像第一种和第五种方案,结果是必然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确定现象,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而其他三种方案,结果不止一种,就称为不确定现象,用可能……还可能来描述.无论是确定现象,还是不确定现象都属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可能性的知识.

意图解析:开课环节五种抽奖方案的设计,不仅囊括了对确定现象、不确定现象的区分辨别,而且也为本节课学习认识等可能事件,以及可能性大小不等情况预设了铺垫.同时,借助学生的表达,自然而然地引出并使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规范性的表达来描述上述现象.

3.2 应用“大数据”思维,充分感知等可能性

3.2.1 提出疑问,操作探究

师:老师在上面五种方案中,选择了其中一种,到底是哪一种呢?请同学上台来抽奖试一试.(学生的摸球结果,既有摸出红球的、又有摸出黄球的.)同学们,你们现在觉得老师选的是哪一种方案?

生:有可能是二、三、四方案中的一种.

师:摸了这么几次,大家的意见不统一,不能确定怎么办?

生:可以再多摸几次,再来判断.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摸一摸,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袋子,操作之前要看清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① 四人一组小组合作,组长负责组织摸球,记录员在记录单上记录摸球结果,其他同学轮流参与摸球;② 摸球前先把袋子摇一摇,摸球后要把球放回袋子,一共摸10次;③ 完成后,根据摸球结果对袋子里面的情况作出分析和判断.)

生1:我们摸出红球7次,黄球3次,袋子里应该有3个红球,1个黄球.

生2:我们摸出红球4次,黄球6次,袋子里应该有1个红球,3个黄球.

生3:我们摸出红球和黄球都是5次,袋子里红球和黄球的数量应该一样多.

师:同样的袋子,同样的圆球,三种不同意见.大家觉得该怎么办?

生:一个小组的数据可能不准,把大家的数据做一个汇总,再来判断.

意图解析:上述教学内容,教师旨在通过问题的创设,以及矛盾冲突的营造,启发学生学会利用数据统计来指导判断.当观点和意见出现分歧之时,学生本能地使用了大数定律的思想,推理得出利用反复多次重复,借助频率来得到概率的数据意识.同时,这也是本节课所蕴含的核心逻辑.

3.2.2 观察数据,分析判断

师:老师输入全班其他小组的结果,请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究竟有几个红球、几个黄球?(图2)

生:我发现有的组是摸出红球多,有的组是摸出黄球多,有的组一样多,加在一起,是红球多一些.

师:老师这里还有咱们年级其他班级的统计结果,大家再观察一下呢?

生:有的班级是摸出红球多,有的班级是摸出黄球多,应该把整个年级的加在一起看看.

师:就按大家的意见,我把两个年级的加在一起,请同学们再观察.(图3)

生1:我们发现两个年级一共摸到红球1168次,摸到黄球1172次,非常接近,所以袋子里红球和黄球的个数应该一样多,都是2个.

小结:从总计中观察到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近乎相等,推导出摸到红球和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应该是一样的,进而得出红球和黄球的个数都是2个.

师:大家的判断对不对呢?让我们眼见为实.(发现袋中有2个红球和2个黄球.)问题来了?既然红球和黄球的个数相同,摸出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也相同,为什么这么多班级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不相等呢?

生:可能性相同,但每一次摸的结果都是不确定的,有可能摸到红球或者黄球.虽然单看一个组或者一个班红球和黄球的不一样多,但是汇总整个数据来看,其实摸到红球和摸到黄球的次数应该是一样的.

师:回顾一下,我们刚才研究的研究过程是怎样的?你觉得哪些步骤非常关键?

生:从一个人摸球,到一个组摸球,再到一个班级、一个年级摸球结果的相加.数据越多,我们的判断会越来越准确.

师:这就是大数据的价值!

意图解析:随着统计样本量的不断扩大,学生亲历了对不确定现象偶然性、随机性,再到规律必然性认识的跃迁过程,感悟到不确定现象中存在确定规律的逻辑辩证关系.在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自发地建立了朴素的大数定律的思想,初步切身体会到大数据的魅力和价值,提升了推理意识和数据意识.

3.2.3 学科阅读助力,构建大数据观

师:利用大数据,我们准确地判断了袋子中各种颜色球的数量,其实大数据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不确定现象,还可以帮助我们破解一些游戏的奥秘,孩子们,玩过这个游戏吗(石头剪刀布)?

师:考考大家,在这个游戏中,出现石头、剪刀、布三种手势属于哪一种现象?三种情况的可能性是怎样的?

生:属于不确定现象,出现石头、剪刀、布的可能性应该是三分之一.

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玩一玩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请看活动要求:先由同桌两人一组,进行10次石头剪刀布游戏,记录石头、剪刀、布出现的次数.

生:我们觉得同摸球一样,石头剪刀布也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发现规律.

师:孩子们说得很有道理.已经有专业的团队展开了研究,请孩子们拿出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然后再分享心得.

生1:通过阅读,我明白了石头剪刀布其实是包含了逻辑学、数学、心理学的游戏,游戏结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随机现象.经过大数据统计,在玩“石头剪刀布”时,赢家倾向于下一轮出同样的拳、输家倾向于改变,或者说“赢留输变”.

生2:通过我国研究团队大数据的统计,发现出现石头、剪刀、布的次数分别约占总数的36%、32%、33%,外国科学家们对160万玩家的1000万个选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为:出石头占到总数的36%,出剪刀占到总数的30%,出布的占到总数的34%.

生3:所以这个游戏中,利用“赢留输变”以及石头出现多的规律,我们开局先出布,而且无论输赢都应该在下一轮改变要出的手勢.

小结:孩子们,小小的一个剪刀石头布游戏,实际上却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现象,借助大数据,我们就可以破解其中的奥妙,掌握游戏的规律.

意图解析:在教学中引入学科阅读,是在学生对大数据有了一定的体会的基础上,借助“剪刀石头布”阅读素材进一步加深其认识.通过阅读的方式,学生经历了对文字信息的获取、加工、编码以及有效输出和应用,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3.2.4 回归数学生活化主旨,习题设计串联知识体系

1. 视频学习大数据生活应用

师:其实孩子们,大数据在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应用中,都有十分广泛且重要的应用,我们一起通过微课来学习.

(微课内容:在数学领域,蒲丰投针实验是数学研究史上首次运用大数据的思路,通过不确定实验来解决确定性数学问题.同时,大数据在商务领域、医学领域、交通领域都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我国数据资源极大丰富,总量位居全球前列,5G技术先进.)

2. 借助练习环节回溯知识体系

(1) 连线题.

(2) 设计题.

2. 盲盒我设计(自己画圆球,并在圆球中写上具体的颜色.)

师:最后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课后思考,如果老师

改变摸球规则,对于袋子中的小球(1个红球、1个黄球、1个绿色)任意摸出一个小球后不再放回,像这样摸3次,请问有几种可能性并写出每一种结果?

意图解析:微课视频的使用,意在拓展学生视野,回归数学生活化主旨的同时,也与文字、数学符号等一同构建了多模态形式的数学课堂,在实现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的同时,提供了思维参与和素养提升的多元平台.而习题的安排,不仅以较为开放的形式落实了本节课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也从古典概率模型的放回问题延伸到不放回问题,拓展了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4 总结

新时代指向素养本位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教学设计的立意高度,对内容体系的结构认识,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应用都提出了具体要求.针对“可能性”一課的教学,笔者从课程发展的角度出发,贴合时代背景,在分析当前教学弊端和厘清教学思路的基础上,以学生亲历数据统计的方式,重演了“可能性”认知发展过程;融入多模态路径,开发多种媒介和素材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方式;在教学中聚焦学生数据意识、推理意识、应用意识的培养,保证了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孔凡哲,史宁中.中国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概念界定及养成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7(6):511.

[3] 孙朔,孔企平.小学数学“统计与可能性”课程国际改革动向分析[J].小学数学教师,2018(2):7577.

[4] 刘曌,杨光伟,唐恒钧.中日两国小学数学课程统计与概率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3):6366.

[5] 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2):7479.

[6] 张舍茹,闫朝.多模态教学与学习内化律相关性实证研究[J].中国外语,2014,11(2):7479.

猜你喜欢
可能性多模态大数据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