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深度学习”策略研究

2023-04-19 21:36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双新课程标准习作

艾 辉

(永吉县教师进修学校,吉林 吉林 132100)

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对语文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促进“双新”理念的有效落地,要求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深度解析教材内容,构建崭新的习作教学体系与策略,引发学生对习作内容的深度思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和系统性优化。

一、“双新”背景下的小学习作教学“深度学习”实践的意义

(一) “双新”背景下的小学习作教学新理念

“双新”指教育改革中的两个新变化,即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双新”改革要求更加注重习作内容结构的优化和学生习作素养的培养,以实现课程育人与核心素养提升双线并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应始终遵循核心素养的指导理念,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习作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强化,力争促进习作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学习方式的多元,构建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习作教学体系,探究实践策略,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增强习作的兴趣与信心,使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提高习作教学质量。

(二) “深度学习”的内涵及实践意义

“深度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在国外研究中,“深度学习”的核心是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模型,通过不断优化网络参数实现对数据的特征提取和分类,以形成学习新知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我国研究中,从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探索了深度学习思想的应用,并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指导对教育领域深度学习的变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而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则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文习作领域的系统探究和多元实践,力求通过多层次的写作方法、多样化的写作素材,以及对反馈与调整能力、批判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写作能力,培养创造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比重的加大,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便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纵观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许多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与动力,畏惧写作,没有表达愿望,不愿意动笔去写;部分学生没有习作素材或习作素材比较单一,对课内与课外内容的结合与应用比较少,更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没什么可写;部分学生缺乏理解力与想象力,对习作题目与习作内容的理解浅层化,更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习作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真实性与情感性不足;还有部分学生缺乏习作学习反思,对自身习作能力认识不到位,习作完成后不会评价与修改,这些都会影响习作的质量。

(二) 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影响习作质量的原因主要为: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没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深度学习氛围,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比较少,学生难以沉浸式地参与到习作学习中,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探究兴趣;部分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仅局限在课内素材的挖掘,对课外素材探索比较少,并且对教学素材缺少深度解读,无法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资源支持;部分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缺乏任务意识,没有设计具体的、逐层递进的习作任务驱动学习和思考,导致学生无法深层次理解习作内容,学生习作思维深度不足,导致学生在习作中忽视内容,情感表达不到位,无法提高习作的整体质量;部分教师开展的教学评价比较片面、单一化,难以引发学生对习作学习的反思,导致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利于学生的深度思考与实践,降低了习作教学指导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习作教学效果。

三、“双新”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深度学习”实践策略

(一) 创设习作教学情境,营造深度学习氛围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因此,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写前的活动体验,多为学生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真实需求和应用场景。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话题、故事或多开展活动,建立习作学习、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或者组织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合作探究,让他们在小组中充分研讨与交流,激发学生的深度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热情,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深度学习氛围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活万花筒》习作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动的、生活化的习作情境,播放一段描绘小学生日常生活的短片,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观看短片后感受到的生活的多彩与丰富,将学生引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从而自觉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探索。同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展示自己的真实故事,尝试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创作中。

(二) 开展习作学习活动,引发深度学习行为

新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开展习作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深度学习行为的关键,合理设计习作学习活动,能助力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参与到习作的深度探究实践中。基于此,教师要根据习作教学的需求,开展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习作作品,让学生进行观摩与感悟,从中学习到可借鉴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习作讨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习作经验和心得体会;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习作实践竞赛,如习作演讲、习作展览等,实现以赛促思、以赛促学。通过习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习作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写作中,使学生的习作学习活动走向深度化。

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我有一个想法》习作指导中,为了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行为,教师可以将学生创意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方向,引导学生开展一次创意表达竞赛,并将创意想法转变为创客实践,形成创客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通过想象小故事“我有一个想法”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故事接龙,相互启发、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由教师发布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引发学生逐层深入思考与交流,使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更加清晰准确地描述出来。

(三) 分解习作任务难点,提升深度学习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因此,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感受能力,并通过分解习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独特表达,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习作内容的多元化探索,提升学生深度思维。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习作要求、题目类型、习作目标和难点、习作内容、习作情感等方面分解任务与难点,通过提供习作的创意题目、提纲框架、主体内容的思维导图,阅读积累等途径,指导学生将习作任务分解成多个具体的方法与步骤,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习作任务的结构和要求,更生动、更具体地组织和开展写作,提升习作创作的深度。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奇思妙想》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对本单元的习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习作指导的难点,即“展开奇思妙想,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具体可分为以下步骤:一是创意激发、巧立题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产生一些独特和新颖的想法;二是设计活动、启发思路,安排一些启发性的活动,如头脑风暴、自由讨论等,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三是思维导图、描述内容,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描述自己的奇思妙想,包括发明物体的样子、功能等,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描述和畅意表达;四是优化课内外阅读积累、提升习作技能,针对习作中的标点符号、修辞方法、字词段篇等进行指导和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五是抓住细节描写、表达真情实感,通过习作例文或慢镜头的想象与观察等方式指导细节描写,用细节描写展现真情实感。

(四) 捕捉习作课内外素材,开发深度学习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应“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应拓宽习作教学空间,构建课内外习作素材兼容的教学体系,以促进深度学习资源的开发,为深度学习的实践应用奠定基础。因此,在习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内和课外阅读,并从课内外阅读中整合相应的素材,也可以设计课内外融合的写作训练,如课内设计小练笔、课堂随笔、续编课文等;课外设计生活日记、读书心得、好书推荐等微习作训练,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阅读材料和习作范例,逐步拓宽学生的素材资源库,提高学生习作素材的多样性和质量[1]。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变形记》习作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整合课内外深度学习资源。在课内阅读中,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本单元所有文章,分析文章中的想象思维应用情况,积累习作素材与经验;在课外阅读中,根据习作教学要求,将古今中外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涉及人物变形后生活的故事、视频等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如何发挥想象记录自己变形后的故事,如何在想象作文的创作中突出思想情感的表达,并形成文学创作特色和个人的想象风格,从而在深度学习资源的支撑下引导学生参与到想象学习中,提高习作教学指导的深度。

(五) 构建多维多元习作评价,拓展深度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构建多维多元习作评价能对学生深度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正向的作用,使学生通过习作评价获得学习的意义感和成就感,且深度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拓展与培养。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文字运用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多维评价,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2]。同时,教师还要强调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批判性思考,学习如何借鉴他人的观点和方法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反思和自我改进能力,进一步促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等深度学习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让真情自然流露》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解读,然后确定评价的要点。在多维评价中,评价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情况,看是否能熟练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段落过渡等,使文章更加自然、流畅;评价学生习作层次结构情况,看文章是否条理清晰,是否有明确的中心句和段落;评价学生是否能生动具体地描写细节,是否通过具体的场景和人物描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评价学生是否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意,是否在文章中展示出独特的个性和风格[3]。在多元评价中,教师应着重在习作“故事情节变化”和“真情实感”两方面设定评价指标,促进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有效落实。在习作教学中进行多维多元的评价指导,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和自主习作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双新课程标准习作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双新”视阈下福州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实施情况及思考
“双新”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新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双新”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
习作展示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