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探索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话语优化策略

2023-04-19 21:36钱雨恬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话语模态语文课堂

钱雨恬 刘 丹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自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西方语言学界就开始关注教师教学中的课堂话语。目前的教师话语分析多是以文本为基础的单模态分析取向,而现实课堂存在各种模态资源,课堂上的教师话语也具有多模态性。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使得传统的分析方法和教师话语的本质出现了矛盾,因此,需要用新的研究范式突破当前局限。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能整合语言及其他非语言符号资源,全方位地呈现各类符号系统在交际活动中的作用,既能更深刻地揭示教师课堂话语的本质,又能展现教师综合使用模态资源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1]。教育信息化时代的课堂教学往往会以更多元的方式呈现,其师生互动也更多维,多模态视角可以为课堂话语的优化提供更具实践性的路径。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理论阐释

(一)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内涵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概念界定要从厘清何为模态开始,“模态”一词常见于物理工程学界。工程师对某一结构输入不同外力,从而得到其在相应条件下的固有频率及变形模态,并根据展现的不同性质与特征进行设计优化[2]。同理,在以交际为目的的人类社会活动中,人们出于完成沟通、加深理解的交际意图,会根据所处环境使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进行社会交际活动。因此,人类交际活动中不同的交流模态可以理解为不同的交流或互动的方式方法。顾曰国教授将模态解释为:“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3]

基于模态在交际活动中的概念,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内涵也逐渐清晰。张德禄教授将多模态话语的内涵界定为:“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4]因此,可以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解为从多个方面解读文字、图片、视频的表征意义及潜在意义,探寻表达意义时各种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与交互作用的新型话语分析范式。

(二)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优势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伴随信息化兴起的有关话语研究的理论框架,它跳出了话语分析只关注语言本身的局限,做出了结合其他资源如图像、符号、手势、动作、音乐等并加以扩展创新。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它是包括文本在内的多种符号资源的综合性研究;第二,它是对各种模态在交际中进行相互作用的机制的研究;第三,它是协调多种资源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的全局性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立足整个交际环境,关注其组成部分间的联系,并试图优化其联系以达到交际意图。

各种媒介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社会语言环境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语文教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同样看到了社会语言环境的改变,因此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生实际的语文生活,提出要充分发展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新系统、新媒介、新手段。新课标再次强调语文课程实施要遵循实操性和情境性原则,使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课程性质优势更为凸显[5]。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能帮助教育者挖掘图像、视频、实物模型等多模态符号资源的效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课堂语境中的功能与优势,在创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话语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设计和优化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课堂话语提供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为如何基于多模态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教学品质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小学语文课堂的多模态系统

(一) 小学语文课堂的多模态特征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解读,语文课堂中的文本蕴含的多模态特征也会影响教师课堂话语的呈现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文本进行阅读,其中学生的文本阅读应是整个语文课堂的重中之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应率先进行与文本的对话,挖掘其中的多模态特征,生成精准、适宜的教学话语。教师、学生、文本这三者间的对话包括两种多模态语篇模式:一种是教材文本,另一种是教师的课堂话语。

教材文本并非只是由文字符号组成的单一模态资源,它有大量的多模态内容,以古诗词文本为例,第一,古诗词讲究平仄押韵,吟诵古诗词有利于挖掘其中的情感立意。因此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听觉音韵美。第二,古诗词着重于意象的选择,这些意象能营造美的氛围,促使读者想象画面,体悟文本内容及内在情感。因此古诗词文本也具有视觉画面感。第三,语文教材中包含众多配合课本内容的插图,教师能借助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尝试展开想象,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注入便捷性与趣味性,所以,古诗词文本的图像语篇性也不可忽略。教材文本的多模态特征使得教师除了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传达教学内容外,还要运用肢体动作、图像、音乐、视频等符号传达话语意义。多模态课堂包含了语言、视觉、听觉、身体等各种模态系统,这些多模态协同起来,完成课堂教学的运转。

(二)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模态分类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会无意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官感觉进行教学内容的感悟,但这类“无意识”应被转化为“有意识”,这就需要教师有着清晰的观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什么样的模态资源?各个模态资源的特征及功能又是什么?新伦敦小组将模态资源分为语言、视觉、听觉、身体姿势和空间模态[6],据此,教师要对小学语文课堂中涉及的模态资源及其供用特征进行分类呈现,这里的“供用特征”指的是相对稳定的潜在特征,既包括符号学中的能指,也包括其所指。

1.语言模态

语言模态主要包括口语及副语言,副语言指的是口音、语气、音色、音质、语速、停顿等能传达相关信息的个体语言特质[7]。口语具有即时性和万能性,人们可以迅速传达信息并得到回应,口语可以用来描述所有的意义,并且能以简单通俗的形式解释抽象概念。副语言则具有强调性和情绪性,声音的轻重起伏、声调变化等能引起学生对某一内容的重视。教师使用与语文文本相符的说话语气能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帮助活跃课堂氛围。

2.视觉模态

视觉模态主要包括文字、图像、色彩、符号、视频,此外教师着装也属于语文课堂的视觉模态资源。文字不同于口语,能长久保留,更适宜对理论观点进行归纳,对规则进行概括和解说。图像、视频能为单一文字模态的课堂增添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两者都具有实景性,再现性强,真实可感,能辅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色彩、符号具有凸显、强调的作用,如课堂教学中,不同的颜色可以用来传达不同的信息,冷调的颜色表示伤感,暖调的颜色与积极的情感相联系,教师可以借助色彩来凸显文本的感情基调。教师的不同着装会给学生不同的课堂体验,不恰当的穿着可能会弱化教学实施效果。

3.听觉模态

听觉模态主要包括音乐、节奏、韵律,能创设情境,辅助学生沉浸于文本内容中,使学生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得到美的享受。播放音乐可以辅助学生展开文本内容的想象,如进行童话教学时,播放轻快的音乐,指导学生想象主人公的对话、动作、神态等。节奏和韵律则是朗读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特别是古诗词的课堂教学。

4.身体模态

身体模态主要包括教师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位置移动。教师的面部表情能反映出内在情绪,与语文文本相符的表情能帮助学生代入情境。课堂中教师随着教学环节做出的肢体动作能吸引学生视线,增强课堂互动性。教师的位置移动能起到控场作用,课堂中由于教师站位的限制,对后排学生的把控有所缺乏,身体的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控场力。身体模态往往能与其他模态资源搭配组合,以达到传达信息与意义的目的。

5.空间模态

空间模态主要指教室布局,它是师生互动关系的体现,比如,传统的教室布局——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就体现了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师生互动关系,也是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体现。传统的教室布局体现出的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唯书”“唯师”的教学理念。开放包容的教室布局能减轻学生听课的拘束感,拉近师生关系。

6.触觉模态

触觉模态包括实物、模型及计算机模拟,实物、模型都是具体可感的,触摸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具象化,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计算机模拟则是更新兴的教学手段,学生触摸教学一体机屏幕或平板电脑等设备输入想要传达的信息以展示学习成果,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话语的多模态优化策略

(一) 依据选择原则和教学内容,组织模态符号

教师在设计、选择、使用模态时应遵循辅助性、补充性、工具性三原则。辅助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完成教学工作。模态资源因其多样的构成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辅助教师实现仅凭语言媒介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多模态资源应起到提升课堂品质的作用,但课堂重点应放在学生经验的获得而不是模态展示上。补充性原则指的是教师要考虑各个模态系统的最优协同组合。教师须对各个模态系统及其特征功能有一定了解,协调各模态以实现更优质的教学效果。工具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应在确保教学方向不偏离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模态资源作为教学工具帮助实现教学目标。利用多模态特有的多感官性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加强文本学习的沉浸感。教师要根据学段、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模态。对低年段学生,教师应多使用直观的教学方式,通过形象的视觉模态及丰富的身体模态帮助学生识记生字、理解课文,借助图片来回忆内容;对高年段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减少直观模态资源的运用,协调各个模态系统创设真实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二) 协调模态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语言交流现代化

多模态资源的介入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途径获取信息,也强化了学生对文化多元视点的认知。语文课堂上口语、教材、PPT、板书、图像、视频、肢体语言等多种模态资源的协同配合,使得多维度信息的传递得以实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分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角色扮演、交流探讨等活动,体验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模态下信息的传达。一个多模态融合的语文课堂不仅要关注教师话语的优化,更要关注学生接收和处理多模态话语信息能力的提升。各种模态的协同和互补作用能最大限度实现课堂情境的真实化、生活化,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在体验交流中获得满足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成为交际的场所,而多模态资源的协同可以使互动更具可操作性,从而创造更为贴近学生的课堂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其信息素养。

(三) 控制教师课堂话语数量,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课堂上教师话语的优化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因力图展示教师话语中的多模态性而牺牲本该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教师要精简课堂话语,摒弃多余的、不必要的部分,通过多模态资源的运用实现话语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教师要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使其有充分的互动交流、思考成长的机会。当然,教师话语并非越少越好,教师的话语太少,学生可能无法把握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教师应确保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话语的功能,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8]。要有效把控课堂话语的数量,教师必须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选择模态系统。教学实施过程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生成性,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控场能力和课堂话语素养,及时根据现有的多模态系统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即使课堂上出现不确定的情况,也能做到有效控制话语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话语模态语文课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