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3-04-18 12:35罗月英张百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4期
关键词:北流北流市铜鼓

罗月英,张百顺

(1.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2.贺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贺州 542899)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1]。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精、气、神,以及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乡村发展的文化底色, 是振兴乡村文化和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内生力量。“铜鼓文化的复兴不仅促进了乡村的发展,还使得乡村文化得到保留,有力地推动了乡村都市化”[2]。 因此,做好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基因,讲好地方特色文化故事,构建和谐稳定、安定有序的乡村社会,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1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基本概况

铜鼓文化是华夏民族灿烂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麻江型、遵义型8种型制”[3]。其中,北流型铜鼓是粤式铜鼓流派的典型代表,它“以广西北流县(今为北流市)水涌庵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而命名”[4], 主要分布在桂东南和粤西南地区,分布中心在北流市及其周边的几个县(云开山脉两侧),以体形硕大厚重而著称,鼓面宽大,纹饰大多以云雷纹的样式呈现, 最具代表性的是出土于广西北流市六靖镇水涌(冲)庵的云雷纹大铜鼓,它的鼓面直径长达165cm,有世界“铜鼓之王”的美誉。除了云雷纹大铜鼓之外,“东汉兽饰乙雷纹铜鼓、东汉云雷纹铜鼓、东汉云纹铜鼓、西汉云纹铜鼓等都是广西北流型铜鼓的典型代表”[5]。据不完全统计,北流市境内的六靖镇、白马镇、大伦镇、隆盛镇等乡镇均有北流型铜鼓出土,数量达50 多面,现在北流市博物馆和广西民族博物馆均有馆藏。

2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重要价值

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文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扮演的是“根”和“魂”的角色,必须加以重视。广西北流型铜鼓是铜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 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承载着当地人民群众的道德信念、精神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确认识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多重价值,发挥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作用, 有助于筑牢地方特色文化根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内驱力。

2.1 为学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支持

铜鼓作为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民族文化的产物,距今已有2 700 多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例如,广西北流型铜鼓曾为学界探寻铜鼓铸造遗址提供了重大突破口。 20 世纪80 年代,以姚舜安、王辅彬和蒋廷瑜为代表的“铜鼓矿料来源与铸造地点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曾4 次前往广西北流、容县、桂平等地,开展田野调查和考古调查,以北流型铜鼓作为关键切入点, 从北流型铜鼓中提取检验的样品,从不同学科角度,利用不同研究方法对北流型铜鼓的矿料来源进行综合性和反复性的测验、研究、分析。 经过多次实践检验和考证发现,“北流型铜鼓铸造遗址是铸造铜鼓遗址的首次发现, 填补了铜鼓研究的空白”[6]“广西北流铜石岭遗址不仅是汉代冶铜遗址,而且是铸造北流型铜鼓的遗址”[7]。铸造铜鼓遗址的发现对学界进一步深入开展铜鼓研究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也验证了广西北流型铜鼓所具有的历史研究价值。

2.2 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是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道德信念、乡土情怀的深刻反映,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乡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广西北流型铜鼓通常用于祭祀、娱乐、节庆等活动场合,在一年一度的春节、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传统节日,北流的许多乡镇仍保留有舞狮、舞龙、花灯大游行、祭祀敬祖神等民俗活动,在开展这些地方特色民俗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伴随敲打铜鼓的风俗习惯,以祈祷四季平安、福泰安康、吉祥如意、五谷丰登。传承和发扬好这些能够反映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传统民俗活动, 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不仅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还能促进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植根”有机同构,从而释放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劲生命力。

2.3 为推动乡村文旅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蕴含雕塑艺术、绘画艺术、敲击技艺、歌舞技艺、风俗习惯等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开发应用价值, 能够为推动乡村文旅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基本动能。在当地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 各乡镇因地制宜地将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与乡村文旅发展具体规划相结合,推动乡村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如北流市民安镇以其辖区范围内经考证确定为铸造北流型铜鼓遗址的铜石岭为依托, 在实践中打造出了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铜石岭文化休闲旅游景区——铜石岭风景区,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到来,铜石岭脚下的丰村也因此实现了蜕变。丰村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在政府、村委、铜石岭旅游发展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兴修了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人工湖泊、观光步道等系列休闲娱乐设施。 同时,丰村还将村谣村歌、村规民约、风俗文化等内容展示在文化长廊上,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观赏,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当地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 使丰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蜕变成了生活富足、 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模范村。

2.4 为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牢固的文化根基

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安定的乡村秩序、营造稳定的乡村环境均离不开文化的滋养。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折射出来的行为习惯、道德规范、价值追求等,能够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当地村民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信仰,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北流市境内的六靖镇作为“世界铜鼓之王”云雷纹大铜鼓的发现地。 在六靖镇镇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 民间自发成立了沙地坡铜鼓特色文化公园筹委会,该镇籍的乡村贤达人士、外出经商和务工人士、本地村民自发筹集资金,其他地区人士也纷纷前来捐助善款, 共同为沙地坡铜鼓特色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保证了公园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 六靖镇沙地坡铜鼓特色文化公园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 以及涵养精神文化素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良好空间。这不仅弘扬了具有铜鼓文化特色和乡土人情的地域文化, 还有助于增强乡愁记忆、集体印记、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 为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牢固的文化根基, 从而将乡村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安定有序、更加和谐美丽。

3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作为北流市的历史文化标记,不仅是当地人民群众的集体印记,也是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 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深刻反映, 极大地增强了当地人民群众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人民群众的踊跃参与下,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

3.1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资源挖掘与系统整理深度不够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是分布较为分散。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首先,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 这直接导致了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在资源挖掘与整理工作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其次,由于大部分铜鼓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工作基本上由当地博物馆人员承担, 少有专门研究铜鼓文化的专家力量直接介入, 这就导致了对北流型铜鼓文化资源挖掘与系统整理深度不够的情况。此外,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资源较为丰富,而前人留下的专门记载和介绍北流型铜鼓的历史文献不够充足,不系统,也不完整,导致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于部分北流型铜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无法进行准确辨识, 也难以确定哪些资源适合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系统分类和整理、哪些资源应该进行保护性开发, 更难以对其文化所蕴含的能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和发展的独特价值、潜在功能做出准确的定位。

3.2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程度不高

《左传》有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就意味着, 器物的损毁从本质上来讲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损毁。面对北流型铜鼓文化遭受破坏,甚至面临逐渐失传的现实状况, 这就不得不提高对北流型铜鼓文化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重视程度。 就铜鼓文化的保护方式而言,其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博物馆式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生态保护区保护等”[8]。从目前的情况看,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主要采取的是博物馆式的保护, 在活化利用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铜鼓出土地所在村落的生态保护也明显不足。 六靖水冲庵作为曾经置放“铜鼓王”的地点,“铜鼓王” 在20 世纪50 年代被移走之后就很少有人再到这里来了,仅入口处立有一块写着 “世界铜鼓王之乡”的牌子,现场已杂草丛生、破败不堪了。这说明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对于铜鼓出土地的保护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也没有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铜鼓出土地进行系统保护。因此,从根本上来说难以激活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助推文化振兴的实用性、关键性作用,也不利于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3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品牌效应与核心竞争力不强

广西北流有“世界铜鼓王之乡”的美称,但这个名片仅在地级市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缺乏文化品牌效应的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 不仅没有在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 也难以掀起人们热爱铜鼓文化的浪潮。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市对北流型铜鼓文化进行开发利用的主题单一、设计单调,各乡镇在实践中应用北流型铜鼓文化的主要形式基本上是以 “世界铜鼓王”作为宣传品牌,模拟铸造世界铜鼓王放置在显眼的位置,供当地人和外来游客参观、拍照,宣传方式仍比较传统,缺少创意,致使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资源未能优质且有效地转化为现代文化生产力, 而且也容易导致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只知道“世界铜鼓王”这个称号,对享有“世界铜鼓王”称号的铜鼓——云雷纹大铜鼓却知之甚少, 而对东汉兽饰乙雷纹铜鼓、东汉云雷纹铜鼓、东汉云纹铜鼓等其他北流型铜鼓更是少有人知晓, 难以吸引更多的人群对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此外,文创产品的开发性和创造性不也够强劲, 没有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难以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效应以增强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3.4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传承性不足

随着时代的变迁, 广西北流型铜鼓的社会文化功能在逐渐衰退,它不再像古代那样用作集众、盟会和战阵的工具,只是偶尔用于庆典、祭祀、丧葬等场合。 同时,广西北流型铜鼓所显现出来的社会文化功能及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也不可与以往同日而语。 在我国历史上,铜鼓的铸造工艺和技术属于独门秘诀,一般情况下是不轻易外传于他人的。 而且,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形式各样的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种现代文化元素也逐渐渗透到乡镇、乡村里,大部分年轻人对这些古老的铜鼓文化基本提不起兴趣。 由于人们对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所蕴含的社会功能与重要价值认识不够全面和充分, 加上受生活所困,为了赚钱谋生以缓解巨大的经济生活压力,大多数青壮年选择背井离乡从事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工作或者选择经商,需要常年在外以谋生的工作。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少有机会接触铜鼓, 进而导致熟悉铜鼓技艺的老年人难以找到合适的传承人, 北流型铜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系列工作面临极大挑战。

4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探索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结晶, 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力量。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多重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传承和发展工作。

4.1 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铜鼓文化资源

传承和发展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制定保护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科学规划, 并落到实处。首先,需要北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相关资料的搜集、挖掘、整理等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在系统普查、登记、编纂的基础上由地方财政拨款支持,建立全面反映铜鼓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和工作网站。其次,发挥北流市博物馆的作用。 北流型铜鼓作为北流市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和重要藏品,为该馆在“5·18 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举办宣传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因此,该馆也应当肩负起对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资源全面盘查、科学梳理、合理归类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最后,北流市各级政府可以与市博物馆进行有效联合, 吸引铜鼓文化专家来做好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深度挖掘、系统整理等工作,对其多重价值和潜在经济效能进行系统分析、 全面评估, 推动铜鼓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工作有序进行,以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铜鼓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助推乡村文化复兴。

4.2 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资源

对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实施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是释放乡村文化活力, 实现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以鼓声、舞蹈、技艺为外在表现形式,以口头讲授、亲身传授为主要传承方式, 对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具有非常强的依托关系, 而这种社会活动正是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得以延续的根基所在。因此,系统保护好广西北流型铜鼓出土所在地的生态环境, 正确处理好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活化好、利用好与之相关的文化资源,是提升广西北流型铜鼓应用效能、助推文化振兴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北流市以北流型铜鼓文化为依托打造“铜鼓之乡”,并将其作为北流市的代名词。当地各级政府也应从整体上出发,制定长期有效的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机制。

另一方面,发挥群众的参与作用。激发广大群众自觉投身于北流型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中来,发挥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广大群众开展丰富多样的铜鼓文化自救活动,如重建铜鼓文化公园、在丧葬仪式中敲击铜鼓等[9],真正实现对北流型铜鼓文化的系统保护与活化传承。

4.3 增强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品牌效应与核心竞争力

新时代文旅发展新趋势明显,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备将其打造成为北流文化旅游品牌的可行性。 充分挖掘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文化内涵, 并将其进行品牌定位, 有助于形成以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品牌带动和引领乡村发展的独特优势, 让文化转化为农民的“聚宝盆”和“招财树”。因此,必须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进一步打造北流型铜鼓文化品牌,增强其品牌效应、提高核心竞争力等。

当地政府可以立足各乡镇村庄的实际情况,财政部门支持开展宣传的相关工作,重点打造“世界铜鼓王”文化品牌,合理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和文创产品,并进行不断创新,提升北流型铜鼓文化的品牌效应,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展示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此外,还可以根据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的地域特性举办形式各样的节庆活动、学术会议,如举行一年一度的北流型铜鼓展,再利用现代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媒体对其进行现场直播,以提升北流型铜鼓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让北流型铜鼓文化成为引领文化振兴乡村新高地。

4.4 设立专项资金以培养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传承人

广西北流型铜鼓外形独特、 纹饰精美、 气息神秘,由它所呈现出来的铜鼓文化艺术更是引人入胜,令人赞叹不已。 令人痛心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铜鼓铸造技艺面临失传窘境, 这意味着如果不对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加以重视,铜鼓文化的传承可能会危在旦夕。因此,必须将铜鼓文化下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工作提上日程,确保后继有人。

一方面, 当地政府可以结合本市的财政收支情况,设置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实际用于培养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传承人的具体项目中;对民间积极探索铸造铜鼓技艺、 致力于铜鼓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工匠给予适当补贴或出台其他积极扶持优惠政策等,“扩大传承人的规模, 为传承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10];对潜心问道、技艺精湛的工匠授予“铜鼓艺术家”或“铜鼓文化传承人”等荣誉称号,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鼓励、支持他们做好传、帮、带工作。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培养北流型铜鼓文化传承人的教育力度, 尤其要重视对青少年群体的培养,通过开展“北流型铜鼓文化进校园”活动,如举办手抄报比赛,舞蹈表演、知识竞赛等活动,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北流型铜鼓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导青少年群体充分认识北流型铜鼓文化的独特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使北流型铜鼓文化后继有人,世代延续。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根植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不仅是当地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精神,能够有效维护当地的文化特性,增强当地的历史文化意蕴。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必须坚定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自信,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部署, 引导青年一代自觉地投入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具体实践中, 让广西北流型铜鼓文化扎根于乡土,服务于人民,以更好地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

猜你喜欢
北流北流市铜鼓
林白的北流书写及其价值
基于GIS的广西北流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赵佗与北流“铜山”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北流河故事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快乐的小铜鼓
北流市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管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
谈谈北流市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