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的价值与实践路径探究

2023-04-15 07:07时心
文教资料 2023年23期
关键词:课程价值实践路径

时心

摘 要:教育的基础是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聚焦立德树人目标,挖掘课程内在文化价值,通过设计合适的课程建设思路、创新课堂教学手法与实施多元评价方式、实践多元化课程、打造浸润式美育环境及培养专业化师资等路径实现对学生涵养博雅气质的价值引领,进而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 书法课堂 课程价值 实践路径

学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形式,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2011年,教育部在颁布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 2021年,教育部进一步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此基础上,立足本土资源与特色,建设区域内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本土落地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也是厚植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及丰盈其精神世界的有力抓手与有效路径。

一、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的核心概念

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主要是对教材的本土实施和课程的创意实践,在帮助学生掌握书法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着力提升其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让书法美育在中小学校园里落地生根,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书法生活美学特色课程体系。

以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开展的“HUI江南”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为例,该课程围绕“惠”“慧”“汇”三个方面,即“以惠山为底色”“以智慧显特色”“融汇增亮色”,采取浸润式教学方式,将江南美学元素融入书法课堂之中,既实现了书法教育课程在全区域的普及,又实现了体系化培养具有书法核心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并通过跨学科的拓展课程找到“五育融合”的综合育人范式。

二、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的价值

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作為新时代美育课程,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传承也有创新,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是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时代呼唤,是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也是涵养气质、追求诗性人生的本质追求。

(一)基础教育的应然追求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因此,美育对建设强国、复兴民族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作为新时代美育课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桥梁,连接着历史与现在、物质与精神、文化与教育、体验与创造,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力量源泉。在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传承的同时,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也紧密联系时代要求开展创新,以书法课程推动新时代青少年厚植文化根基,培养文化自信,心怀家国天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社会发展的本然要求

美育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中小学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外,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也不可或缺。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除了传授书法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发扬书法美学,提高学生书法核心素养,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审美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使青少年真正成长为社会发展的支柱力量,以人才、理念、精神及文化助力经济社会稳步前行。

(三)学生成长的自然需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的追求。如今,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审美体验的追求成为提升人们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美育无疑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而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意识传播和价值引领是教育的本质。仍以“HUI江南”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为例,该课程旨在通过书法将江南诗性美学、书法美学传递给师生,涵养师生儒雅含蓄的文化气质,追求豁达的人生态度、诗意的人生目标、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的实践路径

基于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的价值与推进宽度,中小学应通过挖掘课程特色与设计适合的课程建设思路、创新课堂教学手法与实施多元评价方式、实践多元化课程、培养师资与打造浸润式美育环境等探索路径来实践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

(一) 挖掘书法课程内在美学价值

书法艺术在历史中几经变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具有丰厚的美学意义。书法中的帖学、文人山水画、私家园林、戏曲、丝绸等是其物化成果,其中蕴含的开放包容、崇文重教、智慧灵活、尚德重义和高雅审美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显化和延展。探寻将中小学书法教育融入“大美学”范畴的路径,挖掘与应用书法美学的资源与价值,把握书法课程美育元素的内生性与融通性,不仅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能起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效果,最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学习者的自然行为准则。

比如,书法线条的速度节奏就是生命律动的具体表现,是阴阳深浅、快慢、高低、喜怒的载体。学生通过眼睛观察、探索并体验的过程,既是对审美的感悟,又是对生命的解读,以美学的“通感”去体悟书法的禅机。[1]换言之,拥有良好文化底蕴和美学品质的学生,未来在各行各业都能更好地发挥其艺术素养,使主体自我和客体世界脉脉含情、相辅相成,拓展生命的广度,引领文化风尚。

(二)构建融通融合的书法课程体系

基于书法美学的价值与特色性,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建设应当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为追求。根据教育类型、教学内容、价值理念等发展特色与需求,中小学应充分挖掘、凝练与发挥特色课程中蕴含的书法美学的育人精髓,设计出涵盖中小学各年段不同层次且“线上—线下”[2]“校内—校外”相融合的课程,并将其转化为有利于中小学各年段学生学习、成长与发展的教学载体。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特别指出:“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在纵向上,由于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不同,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特点划分层次、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各学段课程内容,使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内容有机衔接、逐步推进;在横向上,基于各地区域文化,各学校可以充分结合课程总目标、学校历史传承、学校办学特色、各学段学生发展需求的价值意识等元素,进行特色化区域设计,力求在“融合”上下功夫。其中,后者不仅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还增强了课程的地方适应性,实现了课程结构的完整,丰富了课程特色内容,最终通过资源整合,从一元走向多元,建立“书法特色校联盟”[3]。

此外,书法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在艺术性之外还兼具工具性,蕴蓄其中的形式、文本、人品、素养等元素可以与很多学科如语文、美术、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等相融合。结合学校情况、学生情况等特点,学科融合的主题可以围绕教学主题、生活主题和活动主题展开,如通过聚焦书法领域举行跨学科艺术实践活动等,依托“五育融合”的综合育人范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书法课程综合育人。例如,重庆高新区兰花小学汪继平老师在书法课堂中通过三字经中的“言行雅”导入,成功在孩子心中树立了雅言雅行的标准,接着通过对“言、行、雅”三个字的结体、壁画特征等详细分析,在教师的引导、示范后学生进行临写、创作,轻松突破书写“言、行、雅”的技法难点。在此课中,学生不仅学了技法,还受到德育的熏陶,实现了书法与道德法制学科的融合。[4]

(三)打造情感共鸣的浸润式书法课堂

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如何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构建高品质课堂,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教师在书法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尤其要注重课堂的情感共鸣与自然性,设计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化学习和任务单驱动的教学设计,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与课程资源,在主题式、情境化、综合性的书法艺术实践中,润物无声地激发学生兴趣,自觉认知,自发提升,以创新项目化浸润式课堂教学手法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提升综合修养。

如无锡市天一第二小学的季玲老师在其书法课“友谊的纽带”中设置了三个任务卡:第一,“我来做介绍”——正值端午时节,学校来外国小朋友交流,学生用英文方块字给外国小朋友做自我介绍;第二,“文字传友谊”——学生用英文方块字写端午节祝福语;第三,“纽带变礼物”——用英文方块字写的端午节祝福语制作的文创礼品作为伴手礼送给对方。整堂课,教师用三个任务卡驱动的教学设计,完成了学生从感知到表现到实践到理解的素养的形成。

作为课堂的外延,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可以积极创建浸润式书法美育环境,如设置书法专用教室、作品展览厅(角)、书法文化走廊、书法艺术橱窗、书法实践墙、书法科技走廊等点线面的氛围载体等,同时可利用“互联网+”的书法新样态给传统书法加一双“互联网”的翅膀,让校园书法育人环境做到三维全覆盖,让学生全方位浸润在书法美育的海洋中,最终做到“润物细无声”。

课程实践除了充分抓牢课堂教学主阵地之外,还要加强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走出书本回归真实生活,用“接地气”的方式实现“知行合一”的最终目标。中小学应当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举办书画展、走进博物院、参观美术馆、开设书法社团、开展书法研学、参加志愿服务等活动发挥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书法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解决书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认识真实世界,感受书法审美价值,从而进一步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建立多元的书法课堂评价机制

一般而言,艺术评鉴很难被标准化,而需要建立更完备且符合当下话语体系的评价体系,让评价更具综合性和科学性。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专业性很强,但又有很大开放性,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可以多元化,为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评价机制上,学校对于教师的“教”应采用多主体多元评价,即“资源评价+教学观察+学生评价”模式,对教学设计、微课、案例、视频等在线资源由课程建设专项推进小组根据网络精品课程构建要求进行评价,教学课堂由教研员及骨干教师按照“有效课堂”标准进行听课评价,期末则由学生依据课程体验感和获得感角度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学”,评价方式也必须多元化,即“实时评价+阶段性评价+综合评价+证明性评价”的评价方法,包括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即时评价及学生参加书法实践项目、综合素质认定、竞赛等项目的表现评价。

学校和教师之外,家长和社会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微信、QQ、抖音等新媒体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化使用媒介,用这些新媒体推送书法作品,以丰富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源源源不断冲击视野,还可以得到他人的点赞、点评和转发。当传统艺术和现代媒体融合在一起,当新媒体与书法展示融合,家校携手,就会让孩子们在更多展示机会中激发兴趣,相互促进,激励持久,从而提升学生书写自信心,激发学生书法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当前基于书法教学的多媒体软件技术也日趋发达,这些软件本身包含丰富的师生、生生等评价模块,也可以成为书法特色课堂评价的有效补充。

(五)建设高质量书法骨干教师队伍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都尚未配备专业书法教师,书法课基本是由语文或美术老师教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的开发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即打造一支书法骨干教师队伍。从学校层面来看,可以成立由校领导、教学部门、德育部门及相关骨干教师组成的书法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让校园书法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将校内书法课教师、校外书法班教师、网络平台书法教师等力量紧密结合起来,组建成一支多元化的教学团队,进一步提升教学力量、教学能力与教学效率。

著名教授陈振濂先生说过:“我们希望通过有趣的课程设计慢慢让书法教育从写字思维转变为真正的书法思维。最好的书法老师不是自己写得好,而是会鉴赏、能审美,通过教育让孩子爱上书法。”他所推行的“蒲公英计划”主要通过公益培训让基层书法教师在授课中同时提升自己的书法艺术和教育能力。同理,在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培训两者应并重。教学实践应强调授课者的“教师视角”而非“艺术家视角”,依托书法专业骨干教师和外界书法家这些“蒲公英”,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举办书法教学示范课、导师制书法社、资源库建设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书法思维与实践能力,打磨出一支具有书法美学思维的高质量教师团队。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让我们在世界文化的碰撞激荡中屹立不倒。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用艺术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推进中小学书法特色课程建设,以笔墨为媒介,以提升书写技能为基础;以优化学生整体素养为突破,让书法美育在中小学校园里落地生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书法生活美学特色课程体系,努力实现书法育人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孟昌明.“哲理、诗情、技术”——中国绘画艺术的诗化气质和技术手段[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7-60.

[2] 辛跃武.“慧创”理念下的书法课程实践探究[J].江苏教育,2020(93):69-71.

[3] 黃建新.指向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书法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视界,2016(4):58-61.

[4] 吴启菊.书法课堂——中小学书法教学的新尝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152-158.

猜你喜欢
课程价值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论传统思政理论课程价值的“遮蔽”与网络课程价值的“彰显”
提高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能力研究
基于高中教学谈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
英语教师对学科德育价值认识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