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林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英语教学日益重视挖掘与发挥英语课程的德育价值。本文以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为例,对该校高中一线英语教师进行教学访谈,分析了高中英语教师对学科德育价值认识的现状。
【关键词】高中英语 学科德育 课程价值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体现了“寓德于教”的教育精神,倡导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的英语教学观;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既包括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也包括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过程、方法以及态度、价值观
一、访谈的缘起与目的
为摸清一线高中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认识现状,了解学科德育存在问题,笔者对泗阳县众兴中学32名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了有关英语德育渗透专题的访谈。2015年4月笔者逐一听取了这些教师对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看法以及建议,对学科德育实施存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访谈目的主要在于了解高中英语教师认识英语学科德育价值的现状,为进一步分析如何有效开展英语学科德育提供一些研究资料。
二、访谈的主要问题
在众兴中学进行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访谈,访问对象为该校高中英语任课教师,也包括担任班主任或学校行政职务的英语教师。以下摘取访谈的主要内容。
1.咱们学校有专门的德育制度吗? 所有教师都说明学校已经制定了具体的德育制度。师德制度,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
2.咱们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有哪些? 学生管理,老师管理,包括校园管理,这些都是德育的内容。德育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晨会、升旗仪式、班会、家长会、教代会、党员的“三会一课”制度,各种德育实施的途径都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德育途径是很丰富的,从校内的升降国旗仪式、黑板报、纪律、卫生的检查等。
3.您了解英语学科德育吗?一半教师都能理解学科德育或德育渗透的内涵,但普遍认为学科德育的难度在于考试评价体系,中学教育升学为主。德育渗透理念很好,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较低,也容易划入形式主义。
4.您会在课堂上主动增加与教学相关的德育内容吗?多数教师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天职,但课时量太多,教学压力太大,用于德育工作的时间相对较少。
5.在我们学校校本课程培训时,有培训德育教育的知识吗?只有法律,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内容,德育这一块没有专门涉及。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在南京参加校长培训的,他认为也没有专门的德育知识培训,只是有个“三生教育”、安全教育和科研教育。
6.今后你对于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有什么建议? 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要求学校对学生尽量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少一些批评性的东西。上级的各种检查需要考虑高中学校的特殊性,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多为教师发展提供指导。
三、访谈的结果分析
在访谈中,笔者欣喜的看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泗阳县众兴中学的英语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新课程观。教师普遍赞同课程有显性和隐性课程之分,教学活动也并非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材中德育素材的挖掘和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等方面具有很多亮点。
对32名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所有教师都认为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94%的教师赞同在英语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与正确态度,超过74%的教师认为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具有一致性,英语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师负有实施德育渗透的责任。部分教师举办英语演讲比赛,学生看英语电影,举行英语舞台剧表演等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隐性课程和显性教育相融合。
四、访谈的发现与结论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模糊。只有不到一半的教师认为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是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说明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这方面的内容不是教学目标设定的重点。对英语课程的目标仅仅理解为对教材文字内容的理解,割裂了知识中的事实与文化的联系。只有9.3%的教师了解学科德育的作用与方法,约有70%的教师对此方面了解很少,缺乏德育意识。
2.教师德育渗透能力薄弱。调查显示,在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挖掘德育内容不够,更没有形成主动开发德育资源的意识;大部分教师课堂还是以传授知识,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为主,以听、写、背这些机械教学方法为主,德育方法不当。多数教师对学校或教师主导的德育活动效果评价过高,一些教师甚至相信“反复的说教”能转变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师对学生“主体性”还缺乏充分的认识与尊重,忽视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他们自身的感受。
3.德育渗透的社会支持不够。从访谈的结果来看,多数教师认为主要是思想政治课、班会课作用最大。中学德育处于单打的局面,缺乏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没有形成德育合力。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也迫使英语教师不得不花大量时间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英语学科德育的开展十分薄弱。
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多元的、复杂的,教师对于英语学科德育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加深的。英语学科德育的发展依赖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教学策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