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而音乐是提高生活品质的主要手段,它能够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使生活充满乐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是目前音乐教学的重点内容。文章通过分析小学音乐情感体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學音乐;情感体验;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王昱臻(1979—),女,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陶吴中心小学。
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体验,还要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情感和内涵,并表达自己的情感。所谓音乐情感体验,就是利用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均产生真实的音乐感受,并在这种感受的刺激下体验音乐情感,获得拨人心弦的学习体验。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
小学生和成年人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其认知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但是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部分教师通常会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他们过于重视教学进度,缺乏实质性的教学引导,而经常以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问,比如:“这首歌曲旋律明快、情感饱满,你们是否能体会到?”几乎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听到类似的提问内容,这样的提问预设了问题的答案,无法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也就无法产生课堂互动,久而久之,音乐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课堂教学缺乏想象空间
从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情况来看,不少教师采用律动教学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部分学生在听到情绪波动较大的音乐时,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身体动作,有的教师会认为这样不利于管理课堂秩序,从而限制学生的动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也限制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想象。
(三)音乐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过于注重音乐知识理论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部分教师没有立足于情感角度引导学生,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解音乐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也就无法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和教学初衷相违背。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现情感体验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音乐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人们可以通过音乐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精心编制所得,他们利用跌宕起伏的旋律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增强音乐艺术情感的独特性。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将大脑产生的情感融入音乐欣赏中,以此来感受作曲者所表达的情感和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的《丰收之歌》为例,这首歌曲是丹麦民歌,节奏明快,具有活泼跳跃的民间舞蹈特点。为了让学生体验歌曲中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丰收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带着劳动的热情和丰收的喜悦欣赏歌曲。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还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做出快乐的表情和动作,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声情并茂地演唱《丰收之歌》。
(二)用范唱感染学生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从中寻找内容丰富和形象鲜明的歌曲,并结合丰富的表情、动作为学生示范演唱,从而感染学生的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范唱教学一般安排在课堂导入环节,其目的是利用歌声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并营造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新歌产生探究欲望,对歌曲的风格和情感形成初步的认知,从而掀起学生内心的涟漪,甚至能够敞开心灵的大门,尽情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情绪会更加饱满,有助于取得事半功倍的歌唱效果[1]。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的《五月的夜晚 我们的田野》为例,这首歌曲表达了匈牙利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联想自己所在城市或者家乡的春天景色,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接着,教师再用优美动听的歌声范唱,让学生结合描述的内容想象歌曲中春天的夜晚景色,身临其境地体会歌曲中春风拂面的感受。在范唱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加入手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歌曲旋律的特点,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三)用表情训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表情训练是音乐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反复练习歌唱姿势、呼吸、发声和音准,教师还需要利用表情训练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中的情感。
首先,教师对歌曲旋律进行深入剖析。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都不同,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2]。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为例,此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体会“妈妈”在旧社会遭到的不公平待遇,让学生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绪,并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教师提问:“歌曲前两句情感有何不同?第一句体现了什么情感?第二句表达了什么心情?”通过思考、分析,学生总结出歌曲所表达情感的不同之处,同时也能增强对歌曲的理解,深刻了解过去生活的艰辛,为后续的演唱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在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后,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细化情感,并做出相应的表情。一般在掌握歌曲旋律和歌词后,学生对歌曲只能形成初步的情感认知,体验感受也只停留在歌曲形象层面上,因此,教师需要创设与歌曲相关的情境,利用动之以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揣摩其中的复杂情感。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的《快乐的嚓嚓嚓》为例,这首歌的情绪比较欢快,教师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思考“快乐的嚓嚓嚓 我们跟着跳”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一边做出兴奋、快乐的表情,一边体会热爱生活、团结友好的美好情感。
(四)用審美活动调动课堂互动性
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开展音乐教学,很难取得高效的教学效率,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加入音乐审美活动。音乐审美活动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订完善的审美教学策略[3]。如师生共同欣赏歌曲、歌剧的精彩片段或是影视作品的优秀背景音乐等。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协调学生的视听感觉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性。为了确保音乐审美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联合其他班级的教师一起设计活动内容,细化各项活动细节。策划活动的教师可以作为活动评委,适当引入教材中的歌曲。
比如,教师可在活动中让学生欣赏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的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要求学生认真聆听歌曲,还可以让学生配合手势比画音调的转承启合。在欣赏完毕后,教师可提问:“这首歌曲是什么类型的?你能从中听出什么情感?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演唱风格是慷慨激昂还是婉转动听的?”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要点评讲解,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和鼓励。在活动中,教师还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欣赏完歌曲后,教师可以播放其他同类型的歌曲,让学生赏析,了解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让学生学会审美、乐于审美,为日后的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用表演活动创设想象空间
开展音乐表演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不仅能锻炼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使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设计音乐表演活动时,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内容,认真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表演呈现歌词内容。
为了呈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先示范,然后让学生依据示范动作完善自己的表演,并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的《娃哈哈》为例,这是一首新疆民歌,从儿童的视角,运用富有新疆民族特色的节奏描绘了新疆人民幸福安逸的生活,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为了让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歌词内容编排舞蹈动作。当歌词显示“我们的生活多愉快”时,有的学生不知如何用动作表达情感。此时教师需要及时引导:“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愉快呢?因为我们有富饶的土地、各种各样的水果,还有温暖的阳光照耀在我们身上。”学生思考片刻后,发自内心地做出表示开心的动作。虽然学生的表演形式比较稚嫩,但是能充分体现他们所体验到的音乐情感,用最简洁的动作表达情感,反而能更好地凸显出歌曲所传达的幸福感。
(六)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获得情感体验
小学音乐鉴赏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分为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知。教师可按照上述心理变化过程,让学生由聆听音乐到分析音乐再到用心理解、评价音乐,使欣赏层次逐步深入。
为了呈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选择经典名曲展开教学,如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北风吹》时,课前,教师先让学生搜集有关“白毛女”的故事资料,大致了解“扎红头绳”的故事情节,并以此情节为线索介绍歌曲。
在欣赏完一遍歌曲后,教师再对学生讲述故事中的其他情节,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更多的故事场景和画面。在欣赏完第二遍歌曲后,教师需要再次强调歌曲主题,讲述喜儿在家盼父亲快回家的场景及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让学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接着,再次欣赏歌曲,此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想表达出来,以此深入理解作品情感。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节奏教学引发学生的情感波动,让学生感知歌曲的情感和风格。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的《花儿朵朵》为例,教师要让学生准确掌握节奏,了解彝族特色,形成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歌词标注为红色部分和蓝色部分,让学生利用接龙模式按照节奏读歌词。教师打响板,学生念红色歌词,当念到蓝色部分时,学生需按照响板节奏以接龙的方式读出。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无论教师使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情感体验。
(七)用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游戏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开展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融入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使学生获得游戏情感体验。为了确保游戏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师不能直接利用游戏进行教学,而需要利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进入游戏情境中[4]。
比如,教师可先讲解基础的乐理知识,使学生产生知识探究欲望,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游戏规则和游戏活动。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游戏体验环节,使学生对游戏内容产生期待感。接着,鼓励学生参与到体验游戏中,通过游戏提高他们对歌曲的感知能力。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的《爱的喜悦》为例,教师可先介绍作曲者的创作背景,再让学生欣赏歌曲,接着准备25个相同的水杯,水杯中放置不同容量的水,每个学生手拿一根筷子,根据歌曲旋律敲击玻璃杯。通过这一游戏活动,学生了解到水量相似的水杯敲出的音调也是相似的,而水量差异较大的水杯发出的音调存在差异性。由于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敲出的音调和旋律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敲出奇怪的声音,引得其他学生大笑,课堂气氛极为融洽,学生的乐感也得到培养,能够了解到不同音调的差别。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随着音乐课程的不断优化改革,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应优化音乐教学模式,对教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花梅.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范唱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6(18):218.
[2]杨启雯.渗透情感教育,让音乐课堂更精彩[J].小学时代,2019(13):68-69.
[3]钱荣荣.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活动[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07):77.
[4]许小龙.巧用音乐游戏,助力小学音乐教学[J].启迪与智慧(上),2022(0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