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
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前,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历史教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对史实的机械复述,复制出大量的资料和试题。如今,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持续发展的空间,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很难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要点,这就需要教师引经据典、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去理解历史概念。由于历史课时少,课堂容量大,教师必须抓住教學机会,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唯物史观成为学生的思维主线。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唯物史观,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历史,全面、准确、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笔者在讲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时,就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始社会时期的石器工具、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现代的拖拉机和收割机等,让学生明白,是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劳动效率,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进步。
二、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笔者利用大事年表,帮助学生按时间顺序梳理本册书的主要知识点;还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时空”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笔者还经常利用历史地图册,通过解读地图册中的示意图,来帮助学生对比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事件,拓展学生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教学有关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容时,笔者用多媒体动态显示“五胡内迁路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路线图”,并出示唐朝中后期至南宋时期人口增长示意图等,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状况,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点。另外,笔者还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历史古迹,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体悟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真实的历史。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先引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补充一些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对史料信息进行有效提取与准确判断,明白“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同时提醒学生,在引用史料论证观点时,论点要明确,表述要力求简洁,更要真实可信。此外,史料阅读能力是“史料实证”的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阅读史料书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在课堂上,笔者经常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推进阅读,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加深他们对重要历史问题的理解与记忆。只有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找出历史事件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四、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对各种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素养时,笔者通过创设情境,搭建理性认识历史的桥梁,在选择历史教学内容时要迎合学生的兴趣,不能选择太复杂的内容,还要结合历史学科教学目标,达到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目的。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收集清朝末年我国百姓日常生活的资料,复习我国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状况、政治制度等内容,并展示同时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再联系清朝闭关锁国政策,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当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较好地落实了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五、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是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家国情怀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现代家国情怀,是指培养学生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教学相关历史知识时,笔者会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历史问题?该如何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得出的结论是:做事不能偏激,我们既不能崇洋媚外,又不能盲目排外,相互学习、友好交往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中华民族复兴的成败。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加爱国情感。
在家国情怀的培养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开阔历史分析的视野,全面分析问题,解释历史现象,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例如,在教学火药的发明时,笔者总是引导学生思考: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却会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安全问题等,对于这样的传统习俗,我们应该传承还是摒弃?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基本都能得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不仅涉及家国情怀的培养,也涉及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意识到,家国情怀的含义也是多维的、发展的,其培育途径和策略也应是多元的、灵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将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和课本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关心人类命运,培养其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家国情怀的培养。
总之,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相互联系的,唯物史观是学习历史的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理解历史的基础,史料实证是载体和方法,历史解释是关键能力,家国情怀是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不能割裂地培养其中某一个素养。例如,我们运用历史地图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而对历史地图的解读实际上是对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历史解释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合理、深刻的历史解释往往又体现了积极的家国情怀。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使其“知之深,爱之切”。教师应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不断探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郑江河.用历史细节浸润“家国情怀”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7):58-63.
[2]张汉林,李嘉雯.论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史料阅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5):52-58.
[3]韦念富.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21(18):48-49.
(作者单位:安徽省和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