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双减”政策下初中英语听说隐性分层教学实践反思

2023-03-23 13:36闫红芳
英语教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减分层教师

闫红芳

一、问题的提出

(一)时代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抱有合理期待,让他们获得积极学习体验,感受到学习乐趣和教师的信任,健康、自信、阳光地成长。”(教育部 2022)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全体学生发展需求,使整体教学效益最大化,这也是目前国家“双减”政策下倡导的教学观,而要做到这一点,实施隐性分层教学极为必要。

(二)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这一教育理念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主张教师知人善教。20世纪3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出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教学活动,能够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布鲁纳(Bruner)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有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是由于没有得到适当的教导和帮助(张艳雯 2017)。后来,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罗森塞恩、迈斯特(Rosenshine、Meister 1992)等认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为帮助学生解决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即帮助其跨越当前水平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而提供帮助、支持的过程”(转引自张玉瑜,2012)。20世纪下半叶,教育家巴班斯基(Babansky)提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在世界各地影响广泛,其实质是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最优的教学方案,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要做到最优化,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魏烨 2019)。可见,分层教学的本质是“因材施教”,即基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其达到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更新“最近发展区”,实现个体的进步与发展。

(三)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分层教学方面有过一些尝试,如采取分层分班制、分层走班制、班内分层制,设置选修课,提供个性化辅导等,在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给学生贴标签、实施难度大、覆盖面积小等。下面,以一堂听说研究课为例,探索如何有效运用隐性分层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二、教学准备

(一)文本分析

本堂课是一堂听说研究课,教学内容选自外研版《剑桥新思维英语(青少版)》(English in Mind,Second Edition,Student’s Book 3)(Puchta,Stranks&Carter etal.2014)。听力文本为一段以Fame为主题的访谈材料,围绕该主题,主持人及希瑟(Heather)、克莉丝(Chris)、杰克(Jack)三位青少年嘉宾讨论了“Dotheywanttobefamous?Whydo/don’t theywant to be famous?Does fame bring problems?”三大问题,其中,希瑟想成为一名著名歌星,致力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但她觉得成名会给自己带来一些问题,如一直获得他人的关注;克莉丝想成为一名成功企业家,造福她的家乡,她对成名是否会带来问题持否定态度,相反她觉得成名有利于自身企业的发展;杰克不想成名,他觉得太多人成名名不副实,即使名副其实,成名也会让人失去私生活。

教师在文本及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归属在“人与自我”主题范畴下的“做人与做事”主题群,子主题为“优秀品行,正确的人生态度,公民义务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从而能够辩证地看待fame并理解其内涵,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使其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而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文本篇幅较长,存在一些生词,难度偏大,给学生带来不小的挑战。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所在学校九年级学生。学生分层情况比较严重,1/4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学习基础,能够挑战高难度的学习任务;1/2的学生英语水平中等,课堂参与度高;1/4的学生英语水平较弱,尚处在基础知识学习层面。为确定本课的主题意义,在文本分析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前调研。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想成名,原因在于成名后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没有隐私空间、遭人诽谤诋毁、压力大导致自杀等。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在提到成名时,首先想到的是娱乐明星,想到的成名方式比较单一,思维定式;其次,学生过多地关注成名后不好的一面,弱化了成名可以给自己、他人、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实施

教师共进行了两次授课,第一次试教和第二次改进,在此基础上探究隐性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及策略。具体教学过程见教学流程图(见下图)。

教学流程图

(一)第一次试教(见表1)

表1

表 2:信息表 A(Information Table A)

表 3:信息表 B(Information Table B)

【教学效果】

本堂课,教师在深入研读、分析语篇的基础上基于主题意义探究设计学习活动,有基于学情进行分层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课后,在与学生及教研组教师进行访谈交流时,大家肯定了这堂课的亮点,也提出了一些问题。

1.学生层面

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提供不同难度的任务,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完成任务,表达观点,课堂参与度更高,气氛更好;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认为,看到自己的Worksheet与其他同学的不一样,自尊心有些受伤。

2.教研组层面

整堂课教学环节连贯,主题明确,分层教学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情关注仍然不够,复述环节虽然关注了基础薄弱的学生,但是对于水平高的学生来说,任务设计偏简单,不构成挑战;输出环节的小组合作,教师意在引导学生深化主题意义理解,产生共鸣,但角色设定不够清晰,引导方向不够明确,影响其对主题意义探究的深度;建议设计分层作业,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薄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拔尖生思维的拓展提升。

(二)第二次改进

教师基于学生反馈及教研组的问题诊断,对相应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改进。

1.Activity 5精听

学生再听访谈,自选完成信息表A或B,汇报信息。

2.Activity 6复述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复述,学生A复述希瑟的部分,学生B复述克莉丝和teenager的部分,学生C复述杰克的部分,学生D以主持人的身份复述整段访谈内容。教师启发学生,与他们一起总结复述的评价标准,从 Content、Logic、Expression 及Language四个维度制订评价量表。学生小组基于评价量表进行准备并展示。

3.Activity 8输出

学生小组合作创编访谈:十年后,希瑟和克莉丝如愿以偿,分别成了著名的歌星和成功的企业家,杰克也如愿做了一个普通人。现在他们再次接受了The Talk Spot节目的采访。小组四人合作,分别扮演主持人、希瑟、克莉丝及杰克的角色,基于以下问题但不限于以下问题,创编访谈。

Questions for Heather&Chris:

Q1:How did you become famous?

Q2:What is good and bad to become famous?

Questions for Jake:

Q1:How do you understand fame now?

Q2:If you had a chance,would you choose to become famous?If yes,how would you use your fame?

教师提供访谈开头供学生参考:

Welcome to The Talk Spot.Today we have Heather,Chris and Jake with us.Hi,I’m very glad to see you again.Ten years ago,we...

4.Activity 9作业

学生从以下三项作业中选择一项完成。

Option A:Retell the interview we listened in class using the retelling methods we summarized.

Option B:Write a short passage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Q1:How can a person become famous?List some ways.

Q2:What is good and bad to become famous?

Q3:If you had a chance,would you choose to become famous?If yes,how would you use your fame?

Option C:Write a passage about your understanding of fame.You are expected to:

(1)Share your previous understanding of fame;

(2)Answer the above three questions.

【改进说明】

教师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作了以上改进,旨在:尽可能使分层痕迹最小化,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关注每一个学生,既补弱又提优,同时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教育部 2020);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其借助不同的人物身份丰富主题意义探究的角度,实现与文本主题及自我的深度互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检测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效果】

在第二次教学后,教师同样对学生及教研组教师进行了访谈。这次学生反响一片大好,认为设置选做任务尊重了他们的自主性,让他们有满满的收获感,学习自信心也有所提升。教研组教师认为分层任务的设计比较巧妙,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参与活动,学有所得,发挥了研究课的意义。

四、实践反思

(一)关注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缓解个体差异与集体教学矛盾的一种重要途径(吴佳莉 2016)。因为学生在性格、阅历、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其“最近发展区”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差异,采用同质分组的方法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设计相应难度的学习任务,以异质小组合作、提供学习“支架”、个性化辅导等方式助力其完成学习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相应的进步和发展。

(二)兼顾全体学生,补弱培优齐抓

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过于关注基础薄弱学生,忽视了尖子生的学习需求。成就动机理论表明,当任务成功的概率适中时,完成效果最好,成功的概率过高或过低时,效果就会下降(刘儒德 2013)。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避免任务过难或过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任务,真正做到教育公平。

(三)开展隐性分层,保护学生自尊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其自尊心极为敏感,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尽可能隐去分层的痕迹,以免伤害学生自尊,导致其产生自卑感或自我否定的心理,弄巧成拙。那么,如何做到“隐”到好处,不留痕迹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供学生自主选择,开展异质小组合作互助,设计由易到难的问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基础好的学生先回答作示范或启发思维等,激励其主动参与,提升其获得感;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选做作业,组织“结对子”活动等,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合作互助,共同成长。

(四)建立电子档案,科学分层评价

除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上的分层外,教学评价分层也很有必要。教师可以暗自将学生分为C、B、A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对应的评价等级分别为1—5分、4—8分、7—10分。对于C层次学生来说,1—2分为不合格,4分及4分以上为优秀;对于B层次学生来说,4分及4分以下为不合格,7分及7分以上为优秀;对于A层次学生来说,7分及7分以下为不合格,9—10分为优秀。教师根据评价等级为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进行实时追踪记录,并将其作为层次划分或调整的依据。教师在给予学生评价反馈时应多进行正向、激励性的评价,强化其学习的内部动机,提升其英语学习自信心。

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实施隐性分层教学,有利于降低教与学的难度,实现课堂提质增效,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的要求。另外,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注意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使每一个思维的花朵都能健康绽放。

猜你喜欢
双减分层教师
最美教师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教师如何说课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