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冰 王 静
作业,《辞海》解释为“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作业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顾明远(1990)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将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家庭作业)两种类型。课堂作业(in-class work)指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操练的各种类型的练习。课外作业(extra-curricular work)曾被称为“家庭作业”,指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本研究的作业指课外作业。作业的布置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完成作业是学生对已学知识和已掌握能力的再次巩固和复习过程,也是其对知识进行内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作业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对已有中小学作业研究进行梳理,了解其研究的主要问题领域,阐释以往研究的不足,进而发现该研究领域需要拓展的新生长点。
应用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通过细致分析我国中小学英语作业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内容,展示中小学英语作业研究的脉络。以1978年和2020年为检索的起止时间,在高级检索中第一次进行篇名“英语并含作业”的精确检索,共检索到66篇文献,剔除文献中含有高等教育、其他学科等非相关的文献后,保留59篇文献为研究材料;第二次进行“主题=英语并含作业”的高级检索,共检索到150篇文献,剔除无关文献和与第一次检索重复的文献后,保留1篇文献;第三次进行“关键词=英语并含作业”的高级检索,未检索到文献;第四次进行“关键词=英语作业”的高级检索,共检索到24篇文献,剔除无关文献和与前三次检索重复的文献后,保留0篇文献。搜索方式从主题、内容和关键词三方面入手,能够保证数据的精确程度和涵盖的广泛性,最终保留6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
由于在四次检索中,均未出现1994年以前的文献。研究者在系统中以不加任何限制的方式进行检索,仅得到1991—1993年的3篇非核心期刊文献,由此可以得出从改革开放至1994年间,研究者对中小学英语作业这一研究领域未进行过深入探索,因此本主题的实际研究起点是1994年。
由下页图可知,1978年至1993年间并无相关主题文献;1994年至2008年,我国对中小学英语作业的研究数量虽然不多,但由线性分析可知,整体来看处于上升态势,这也符合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从1999年到2008年不断深入和提升的总体趋势。《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教基〔2000〕1号)规定:“要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小学生的家庭作业。”(教育部 2000)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要在近期重点对辖区内大中城市中小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家庭作业过多、休息时间不足、书包越背越重等情况进行重点检查(教育部 2004)。2008年,国家教育部发布《小学管理规程》,再次强调课后作业内容要精选,难易要适度,数量要适当,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保证学生学业负担适量。这促使一线教师不断思考如何提升作业质量,并在一段时间内产生较多的相关研究。从文章的发表数量来看,2000年以前的研究数量很少,进入2000年后,特别是2003年之后,研究数量呈现大幅度上升,研究的极值出现在2008年。回看我国的教育发展史,2008年是教育改革30周年,代表着中国教育事业的重大转折,教育相关研究在该阶段呈现激增态势,关于该主题的研究也不例外。基于以上政策的要求,学者在2008年前后对英语作业的探索不断加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作业研究文献折线图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研究者对英语家庭作业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作业的设计、作业的批改、作业的评价和作业的效果等四个方面。
王三立(1996),沈梅丽、邹艳(2002),周汪丽(2004),张青(2004),朱敏燕(2005),王海峰(2005),李学书(2009),张海燕(2013),杨莉(2014),姚美华(2016),靳帆、蔡宁(2018)等将目光集中在作业的设计方面。具体如下所示:
第一,多媒体与作业设计。温晋方(1998)在文章中涉及集作业布置、批改于一身的线上管理系统,但并未提及如何监控学生的线上行为。沈梅丽、邹艳(2002),周春英(2004),战晓丽(2005),王海英(2005)提出的有声(录音)小学英语作业模式让学生将录音设备与作业有效结合,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有很好的效果,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提升颇有裨益。同时,录音作业不仅可以永久储存,还能解决部分学生家长因为听不懂英语而无法辅导孩子的尴尬局面。
第二,布置作业的形式与作业设计。周春英(2004)首先将各种丰富的小学英语课外作业形式逐一列出,打破了传统的抄、写、背英语作业模式,提出的作业布置形式有摘抄生活化词语、录音、画报、标签、“英语角”、课本剧、歌曲、少儿节目、游戏等九种。刘才红(2004)提出说、画、唱、动、算、问等六种主要的小学英语作业形式。张青(2004)从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杨国庆(2007)提出英语作业应具有动口性(包括互动交流和采访等)、动手性(包括制作卡片和积累生活元素等)和动脑性(包括新编故事和改写歌词等)。但是,以上文章只是将多样的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作为一种设想提出,并没有给出应用实例。周汪丽(2004)提出四种类型的小学英语作业布置方式;王海峰(2005)针对学科特点,提出了铺垫、抄写、口语、生活、合作、趣味、层次、自主和拓展型等九种作业形式。贺灿(2006)提出了做手工、综合调查、绘画、积累日常资料等多种完成小学英语作业的类型。丁颖(2007)提出初中英语作业改革的新模式,包括听说作业、自选作业、课题类作业和自编作业,在执教的九年级中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廖荣莲(2007)提出童趣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包括调查、操作和课题研究)、层次性作业三种主要形式。以上学者提出多种作业布置形式,并给出了实际教学情况,成效良好。
第三,完成作业的方式与作业设计。陈让常(2004)打破传统的学生独自完成作业模式,提出学生与对话者小组合作,甚至与师长合作等多种小学英语作业完成方式。蔡雪飞(2005)对英语口头作业在江苏省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学实际中运用,提出了择优播放、互相欣赏的学习和评价方式,让学生更有信心和胆量开口说英语。
第四,学生个体差异与作业设计。陈让常(2004)提出要将小学英语作业与学生的个性相联系。在作业形式的变化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张青(2004)进一步强调学生个性和兴趣的重要性,提倡在生活中给其创造更多机会,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层次地让其完成不同种类的英语作业。蔡雪飞(2005)提出将学生的小学英语作业类型分成A、B、C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全体学生、暂时困难学生和有余力学生。李湖江(2006)提出写作业的三个层次:写出简单单词、写出基本要点和写出全部要点。廖荣莲(2007)在提出的三种主要小学英语作业类型中指出,层次性英语作业包括套餐型(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和发展练习)作业和多味型(答案多样、信息广泛)作业,从多个角度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徐秋菊(1994)、缪伟(1998)、杨行胜(2008)、陈美红(2008)、骆征(2009)、王菲(2012)、戴天扬(2018)等着眼初中英语家庭作业的批改方面。包括将学生的错误部分标上适当符号的办法,要求其有所根据地进行修改;将“粗改”与“精批”相结合,“自改”与“互改”相结合;通过作业评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等。
有的研究者关注家庭作业的评价方面,陈让常(2004)提出了家校合作,从学生、家长、教师的三重角度和态度、过程、结果的三个方面共同进行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评价。王海英(2005)首次用整个篇幅进行英语作业评价的研究,从情感沟通、心心交流和人文关怀三个层面给出了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方面的建议,其中着重强调了评语的差异性和事件情境,让教师的评语充满活力。杨行胜(2008)指出了初中英语作业评语的主要类型,即单词型、短语型、句式型、格言型和文摘型;指出了有效的英语作业评语的作用,即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动机、加强自我评价和改善师生关系等。
有的研究者认为一味地采用“题海战术”只会徒增学生的压力,而不能产生实际效果,但是完全背离“题海”又会让其迷失考试方向。在这样两难的情况下,李湖江(2006)提出学生不进行“题海战术”,而教师进行“题海战术”的理念。教师应在万千题目中抓住精髓,择优布置。这样既可以让教师把握题目的主要走向,又能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层面的内容。
前人研究已经为后续的中小学英语作业探索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让后人有章可循。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在一些具体的研究细节方面仍然存在改进之处,如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关注、学生家长知识水平的变化、学生互评互改时的心理因素、丰富作业类型的实际应用、评价尺度等。
在2000年之前的中小学英语作业研究文献中,知识本位的思想占据主要地位,更多的英语作业设计追求时效性,但过度追求时效会导致缺乏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关注。研究者提倡采取录音的形式布置口头作业,并指出单纯录音的形式会让学生产生迷惑感。未来的多媒体类英语家庭作业应对应设置同步的文本辅助。在2000年之后的中小学英语作业研究文献中,如蔡雪飞(2005)、战晓丽(2005)提到了一种广为接受的作业类型——教家长学英语。这种作业方式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当今社会家长的知识水平不同,这种作业的设计方式会让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达不到教师的预期。
在作业形式设计方面,研究者给出了多种多样的作业完成方式,如周春英(2004)提出摘抄生活化词语、录音、画报、标签、“英语角”、课本剧、歌曲、少儿节目、游戏等丰富的类型,真正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却很少,因此缺少可靠的验证方式。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另外,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鲜有学者针对所设计的作业类型提出相应的评价方式。对学校教育特别是心智发育还不是很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及时的作业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在这一方面还有待改进。
在学生互评互改作业的方式方面,鲜有学者提及如何在作业内容公开的情况下考虑他们的心理状况,且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将自己实际完成的作业展示给同学。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的研究者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如下研究:
首先,已有研究聚焦在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方面,忽视了初、高中阶段学生英语作业的需求,未来可以从初、高中等更高年级着手,设计更加高效的英语课外作业。
其次,对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方面,很多学者提出了三段分层法。这种方法确实比一成不变的传统作业更加灵活、有效,但会无形中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分层不仅应对学生分层,还应对作业的形式、完成期限和作业内容分层。创新更人性化和丰富的作业分层方式值得未来研究者思考。
总体来说,研究者对中小学英语作业的研究逐渐从知识本位转向“以人为本”,逐渐从以量取胜到质与量并重,逐渐从整齐划一转向关注差异。但是,研究者对差异化的英语作业仍停留在认识阶段,缺少实际操作的相关研究。另外,家庭作业研究侧重提高教学质量或学习成绩,很少考虑家庭作业的主要承担者——学生的态度和想法。事实上,学生的感受是教师应首先考虑的问题,这也是差异化的本质思想之一。相信未来的研究者会在新政策的指引下不断推进差异化英语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