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莉萍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师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关注也不断提升.小学是初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初级阶段.基于此,文章从创设趣味情境、创新教学方式、融入生活实践、加强实践操作四方面,并结合具体例子对“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探索路径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教学方法
“双减”政策于2021年出台,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随着教学的深入发展,以及教育界的不断研究与对教学问题的反思,我国对于高质量的教学愈发关注.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学工作者应不断提升教学理念,从教学本身入手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提升.数学学科存在较强的逻辑性,这也使得其在小学学科体系中显得与众不同.许多小学生对逻辑性强的学科存在一定的畏惧,认为自己很难做好,在心理上给了自己无形的压力.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心理压力,从而对学生进行疏导与引导,减轻学生压力.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增加有趣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乐中学”.相对轻松、快乐的环境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会习惯性做课堂的主导者,习惯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把握课堂节奏等,在临近考试期间尤为明显.这些教师往往会在考试近期设置大量的练习课,开展题海战术,以期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学生在这段时间往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在课后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较为死板的“教师教、学生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选择被动地听讲,而非主动吸收.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惯性思维,遇到问题不先思考如何去解决,而是等教师讲解解题方法.因此,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对其思维的发展不利.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天马行空的阶段,思绪也是非常跳脱的,而这与数学某些层面是相契合的.数学需要发散思维,需要从不同方向及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获得不同的解法,因此,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底层逻辑出发对数学进行学习.
(二)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每名学生都是独特的,其对于数学的敏感度以及兴趣都是存在差异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从自己感兴趣及擅長的方式入手.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如设置不同程度或不同方式的课后作业等对作业进行丰富,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感受力,并在其中设置阶段性成长点,让学生能够有相应的获得感,从而不断提升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增加相应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尝试与探索.学生也可以向同学学习,取他人之长,并将其内化为适合自身发展的形式.
(三)课堂趣味性较低
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0》显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视概念忽视实际应用、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等.课堂趣味性较低是大多数数学课堂存在的状况.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将重心放在知识的讲授上,对趣味性教学有所忽略.小学生是充满“童心”与“玩心”的,其身边的一草一木或一只小虫子都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兴趣点开展趣味课堂,契合学生发展特点,从而有效降低学生不良情绪.有调查表明,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多元化,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也需要增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观察学生的课堂知识吸收情况或疑问点,并对学生进行相应引导式教学.
二、“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探索路径
(一)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小学生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其身心仍在成长,存在爱玩的天性,往往很难保持对学习的长时间兴趣,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分钟热度”.当学生在自己感知范围内发现更有趣的事物时就会转移注意力,而游戏相对于学习对学生更具吸引力,故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对知识进行吸收,从而减轻课余学习压力.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并将知识融入其中.本节为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刚刚度过学前阶段,其许多学习习惯仍然是学前阶段的游戏式学习法,通过玩游戏对世界进行学习与了解.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类似的故事情境,如:原始森林中有位森林之王,他已经年迈,希望在小动物中选择出一位拥有聪明才智的继承人来成为新的森林之王,其中计算能力就是非常重要的考核题目,动物们需要通过森林之王设置的计算题目考核才能通过关卡见到森林之王,从而进行森林之王的争夺战.这对小学生而言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这样的闯关模式也是如今较流行的游戏模式.学生计算正确的题目会获得相应积分,最后按照积分多少决出胜负.教师在进行题目设置时可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这样能够提升不同水平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获得感.在设置题目时,教师也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融入,包括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等不同的计算题目.具体题目可以为:(1)9+9=( );(2)9+8=( );(3)9+( )=15;(4)( )+9=17;(5)8+5=( );(6)7+4=( );(7)6+4=( );(8)7+6=( );(9)6+( )=11;(10)5+7=( );(11)4+8=( );(12)3+9=( );(13)5+9=( );(14)4+( )=13;(15)2+( )=11.每题积一分,如果设置了不同难度关卡,则可以进行不同权重的赋分,如最后一关可设置数独题目,完成题目可一次性积10分.
(二)创新教学方式
新时代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契合教育发展政策与时代环境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在这个万众创新的时代,教师也需要进行创新.教师需要基于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学本身出发进行创新,落实“以生为本”.新时代科技发展十分迅速,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新时代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及网络环境也是较熟悉的,也有学生会自己学习信息技术.由此,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三)”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形的变换.图形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几何学的重要内容,生活中也会经常见到许多图形以及图形的变换.图形的旋转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经常犯错误的地方,许多学生在进行图形旋转时找不到旋转的点与方向.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引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由不同图形组成的复杂图形,以及其经过变换后的图形.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窗花,窗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其图案有些可以看作轴对称图形,有些可以看作中心对称图形,有些可以看作旋转图形,内容非常丰富.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示经过计算机处理的图形变换,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动画,这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有趣的.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如何在计算机上完成图形变换的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后自行进行学习与探索,这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一张图片进行切分,然后对不同的部分标号后进行不同的图形变换操作,最后拼出新的图形.学生在完成之后可以在小组间进行作品交换,并推测自己所拿到的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这样的反向思考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图形变换,更能让学生做到“按图索骥”,使其能力更上一层楼.
(三)融入生活实践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其发展也是为了解决人类发展中的问题而发展.学生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数学可以解决的,有些是其他学科可以解决的.当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其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得到家长及教师的认可,对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或场景,让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教学.统计图是数学中统计学的内容,这也是我们生活及学习中常会用到的方法,许多调查要用到统计学的方法,如人口普查.在实际生活中,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都是非常常用的统计方法,可以反映调查数据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生活场景,如每名學生家中每月都需要用电,小明妈妈每月会交一次电费,在6月,小明妈妈发现本月交一次电费之后却停电了,因此她又交了一次电费.现在小明妈妈想知道近半年(1~6月)家中每月的用电情况,你能帮她统计一下吗?教师可以给出小明家近半年的月用电量,让学生进行统计,学生在完成统计后需要对其进行分析.有学生在分析后会发现,小明家近半年的用电量从4月开始逐渐上升.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为什么近几月用电量上升呢?注意近期的月份.”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会想到:“从4月开始,气温逐渐上升,家用电器使用率会逐渐增加,每个月的用电量也就会上升,因此,小明妈妈按照以往的经验交电费会出现不够用的情况.”对学生的思考,教师应予以鼓励:“没错,非常好.这也是生活类的问题中需要特别考虑的,今后大家在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时也需要注意多方面思考.”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对本班学生的爱好进行统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统计的流程与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小组合作中,学生能与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学习其他人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这也是锻炼学生与人沟通能力的有效方式.
(四)加强实践操作
对学生而言,实践操作相对于理论学习是更具有吸引力的,其对学生而言更加直观,是能够直接感知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在数学中也是同样适用的.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检测与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其中感受到知识的应用性,从而不断激发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在生活中,许多学生都有量身高的经历,有些学生每年都会量,并在家中的墙上进行记录.那么量身高这个操作一直以来都是家长操作的,学生自己应该如何测量?为什么家长有时候说“不到1.3米”,有时候说“130厘米”?本节课中学生就可以对这些测量标准进行学习.常用的测量单位由小到大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不同的长度测量通常选择不同的计量单位.如操场一周长度是400米,五圈为5×400=2000(米)=2(千米),而毫米、厘米等常用在较短的长度测量中,如一本书的厚度约是1厘米,学生交通卡的厚度可能是1毫米.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各种物品长度的测量.很多学生对1千米可能没有实际的概念,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感受,学生可以通过计时或其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对1千米进行感知,也可以根据水平距离往返进行测量.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教室的长度进行测量,包括从前到后及从左到右.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有趣的.小学生仍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这样的实践活动会让其认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充满趣味,而不是死板地学习知识,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落实“双减”政策,为学生数学学习减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转变教学理念与方式,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乐中学”,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思维,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观察学生的实际成长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整,不断提升课堂趣味性,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溶.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探索[J].数学之友,2023,37(3):21-23.
[2]周锡华.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7(7):15-17.
[3]赵永福.“双减”背景下数学课堂运用趣味教学法探究[J].成才之路,2023(1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