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学红(甘肃省临夏市逸夫第一小学/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立德树人”作为提升新时代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新时代校园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基本遵循,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创新的主旋律。而目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如何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也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一系列要求接踵而至,引导学校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的德育局面,全面“减负提质”。在“减负提质”的号召下,要通过有效的德育工作,提高育人效果,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论在何时都应把“传道”放在首要位置,但是,如今许多教师和家长关注的则是“受业”(讲授知识)和“解惑”(解答疑问),这就导致现阶段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在“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国家始终将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人们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关注度逐渐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校教学的基础上,课外辅导机构盛行,不少家长都在孩子的课余时间为孩子安排了相应的课外辅导课程,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基于当前教育发展现状,在推行和实施过程中能够确保教育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的统一,为学生提供统一、公平的教育服务,使学生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兼顾学生德育、美育的协同发展,适当减轻学生的作业任务和课外补习任务,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锻炼和娱乐,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立德树人”被大力提倡的背景下,学校加强德育工作,不仅是顺势而为之举,更能够有助于在孩子启蒙阶段做好对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而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一定要求。
一是要能够通过德育,让学生有效建立起对是非的认知,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二是要通过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并结合适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内心建立起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有助于其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发展。三是要通过德育工作,促进道德品质的提升,让其成为学生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因子,给学生带来较为长远的、积极的影响。
但是“双减”政策使得学生在校时间和在校外培训的时间大大缩减,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意识到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积极建立起家校合作的常态化机制。与此同时,目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如何以“德育生活化”为目标,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也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对学生做好德育生活化,不仅有助于促进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得到建立,也能够提升学校的综合育人效果。
综合这两方面,笔者认为,在促进学生德育过程中,要抓住家校共育这一重要环节,并积极依托家校共育开展“德育生活化”,对其内容和过程不断创新,来使“德育生活化”真正能够在学生德育过程中发挥价值,体现作用。
通过对小学德育教学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家庭德育力度不足、教师德育教学水平低、教学观念滞后等问题较为突出,还需要教师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以便探索出适应“双减”背景及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家庭是学生教育的第一场所,在学生的发育、成长、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也应是德育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为了给予学生更加富足的生活条件,不少家长忙于生计,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加之教师缺乏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和互动,未能构建有效的“家校共育”教育体制,导致家庭德育的力度不足,阻碍了学生德育与智育的协同发展。
学校是德育实施的主要场所,教师作为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教学水平关系到德育开展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学生德育的效果。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未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没有将德育与知识的传授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无法在学习中获得一定的启示,导致小学德育效果得不到保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息息相关。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意识到这一问题,从问题的根本原因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传统教育理念在我国根深蒂固,在对学生的教学中,“题海战术”成为教师选择的主要方法,借助习题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此来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固化,不利于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出现在其他基础学科的教学中,还延续到了德育中,虽然无法在德育中实施“题海战术”,但是教师还是会将德育观点单方面“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失去了德育的实际意义和教育价值。
早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就提出了教育要打破“二元论”,不能将教育作为单一主体、单一内容的活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同样提倡借助其他情境来促进德育水平的提升,比如学校情境、生活情境等,而德育生活化的引入和融合,使得德育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学校为主体的状态,而成为一种相互合作、互为补充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多向度融合状态的形成,同时也能够给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
对于学校的孩子来说,虽然其在自我意识、自理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学生平时还是会表现出一些不足。比如,在家里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因为表现不出色而被家长说了,内心则会表现出沮丧和消极。再如,在群体融合方面,喜欢加入群体,但是群体性活动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冲突,等等。其实这些小细节,往往反映了孩子在思想品德、心理初步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而家长在生活中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在生活中察觉到这些小细节,将更加清楚地知道孩子的薄弱点,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
在学校教育中,学校通常更加侧重于关注学生的认知情况,但是学生在性格发展、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则往往是家长了解得更多一些,并且对于孩子的思想、心理、情感教育相较于教师而言更加具有优势。因此,通过“德育生活化”,将德育的场景延伸到生活中,能够将家长对孩子心理、性格较为了解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孩子的德育目标,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过去,很多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基本都比较零散、临时,延续性得不到保障,不仅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同时也会出现一系列流于形式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围绕“德育生活化”开展德育的过程中,学校应当建立家校共育常态化机制。一是要围绕促进学生“真、善、美”全面发展的目标,明确家校共育的学期方案或者计划,并细化职责分工,做实家校合作,循序渐进,确保家校共育的深度、广度,同时还要从学校领导层面明确领导责任、督导机制、优化方案等。二是要发挥组织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协调各方面资源,汇聚各方力量,不断提升家校共育的软硬件条件,比如时间资源、活动空间资源、效果评估机制等。
作为教师,应当引导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比如家长可以借助当前疫情的形势,总结提炼出疫情防控时期“责任感”的体现,比如在“生死较量”时期,有很多人用他们的无惧无畏践行自己的使命,承载着我们新的希望。比如被称为最美逆行者的“白衣天使”,被称为“最帅天团”的火神山医院建设者,被称为“抗疫堡垒”的人民子弟兵,他们众志成城,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做着激烈的较量。再如疫情期间,学生每天线上学习时面对的教师,一直在坚守岗位,根据上级文件的指示和安排,按照科学严谨的原则,有序做好各项防疫抗疫工作,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利用假期在家备课、学习、充电,提升技能,做到放假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履行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
此外,还要就一些反面典型进行总结,比如疫情期间回国女不戴口罩、明知道自己发热还隐瞒不报,等等,正面反面都要进行提炼总结。在提炼出来以后,经常性地组织相关教研会、交流会,切实开展相关研究实践活动,促进疫情过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活动从目标、体系、规划等方面都能够持续朝着最优方向发展。
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感恩教育、挫折教育、自律教育、家国教育、亲情教育等来实现。
比如在感恩教育方面,通过观看李兰娟院士的“抗疫”纪录片,观看钟南山院士的一线视频,以及“吹哨人”李文亮医生、武昌医院刘智明院长等的事迹宣传视频,让学生知道何为责任感。在挫折教育方面,要以增强孩子适应能力和坚强意志为指导,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创设或利用日常生活情境,通过自然方法妨碍或干扰孩子某些目标的实现,从而对他们进行经受挫折、摆脱依赖、增强对困难承受力的教育,教孩子懂得什么是责任,怎样担当。在亲情教育方面,通过设计一些亲子活动,如共同担当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帮助家长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孩子的发展情况,更加了解和关心孩子。
在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抓住利用生活中很多的小细节,能为我们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提供良好的窗口。
比如在写字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挺起腰板,胸口与课桌保持一拳的距离,这个时候就可以顺势而下,教育学生“我们做人,也要挺直腰板,这样才像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国家历经磨难,但是正因为有太多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仁人志士,我们国家才能一步步战胜困难,走到今天。”再如,在学生写字练习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始终保持一个意识,就是汉字书写一笔一画都要认真对待,横平竖直,同时也要借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即“我们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也要像写字一样,横平竖直,认真对待,这样我们才能够承担起国家交给我们的重任”。久而久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便能够在其中得到体现。
德育质量关系学生的发展,要抓住小学阶段的关键时期,做好德育,给予学生正确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直观的形象思维,往往会从事物的表面了解事物的特征,单纯的口头讲述无法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因此要注重组织德育实践活动。
“双减”政策落地后,各小学均增设了课后延时服务,教师可以以课后延时服务为契机,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同时,组织德育实践活动。与学生一同投身到社会服务中,如帮助环卫工人清理街道垃圾、协助疏导交通、慰问养老院老人,等等,在具体的公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高,能够直接对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产生积极影响。而且类似的实践活动生活化元素丰富,符合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特征。
总之,在“立德树人”被广泛提倡的新时代,我们也应当从实际出发,将“德育”和“生活”有机融合,“学校”和“家庭”双向互动,打造学生德育的新局面,不断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水平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