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典(福建漳州市云霄第一中学分校/福建省漳州市)
名著阅读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自课程改革以来,阅读就是语文学科重点强调的内容。法国笛卡尔曾说过:“阅读优秀的书籍,就是和过去时代中最杰出的人们——书籍的作者——进行交谈,也就是和他们传播的优秀思想进行交流。”这点明了名著阅读的意义。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思维和价值观念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亟待合理的引导和积极的塑造,所以注重名著阅读,创新教学方法就成为初中教师必不可少的任务。
名著是古今中外智者思想的结晶,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的集锦,是最能体现人类思想和情感、认知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名著通常篇幅较长,内容多,极其考验学生的恒心和毅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着高阶知识的考验,所以更加需要有持久的耐心与平和的心态,才能够有效面对各种挑战。而依托名著阅读,学生能够获得应有的能力。所以,初中阶段开展名著阅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名著阅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有效的名著阅读往往是成体系的,在阅读时间与阅读内容都有效扩展的前提下,学生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习得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其次,名著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名著中有精粹的语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名著进行有效分析和品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一定的阅读思维,更好地理解名著中的语言,增进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从而更好地吸收名著的精髓。
最后,名著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能力。名著是蕴含深刻思想的文化载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还渗透着正确的价值观念,由此,在长期阅读下,学生就能够受到熏陶,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价值观,理解其中的情感。
2021年,教育教学改革迎来了新的挑战。“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得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过程。“双减”政策是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与培训负担为核心内容,究其根本,是以课堂的高效性与课后的综合性为目标。也就是说,“双减”政策下,课堂教学应当更加高效高质,而课外更要注重对学生时间的合理安排,以课外综合性的培养推动课堂高质量的教学。
由此可见,在“双减”政策下,初中名著阅读教学应当从课内、课外两个维度着手,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性培养,避免传统的任务式阅读,而应当采取授人以渔的方式,将名著阅读的教学转变为阅读技能和方法的培养,这才是具有成长性的目标。在注重课堂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前提下,教师还应当注重阅读的实践性,利用实践夯实名著阅读的成果,促进思想的深化,由此真正实现名著阅读的教学价值。
名著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的基本组成部分,意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而就语文课堂而言,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无法有效地渗透内容丰富、篇幅较长的名著。而基于“双减”政策对课堂高质量的要求,教师需要从多维度拓展名著阅读教学,可以将课内拓展与课外延伸有机结合,在课内帮助学生夯实阅读基础,在课外有效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由此就能够实现课内外协同作用,继而实现更加高效的名著阅读教学,同时充实学生的阅读内容,让他们以更广阔的视野面对多样的阅读内容。
1.课内拓展,夯实基础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场所,所以,课堂是名著阅读教学的空间。夯实基础才有可能实现更多样的发展。由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样的方式来充实课堂,借助情境、合作探究等方式,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让他们在课堂上学足学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用,为学生的名著阅读夯实基础。
以《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教学为例,《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结合时代和事件,在采访与实地考察中所叙述的所见所闻。它描述了一个外国记者视角下的中国,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刚强不屈,描述了红军的绝处逢生与信仰。这样的纪实作品,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事件,结合情境,进行生动的课堂体验。比如有的学生在初步阅读后,选取感兴趣的“长征”章节,对其间的爬雪山、过草地的经过进行了细致化的探索,而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情境的创作和设计。他们在演绎情境下将红军的艰难表现得十分生动,在演示情境下,他们更加投入地去观看多媒体营造出的真实场景,获得了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故事情境下,他们将自己对于长征途中人物行为的理解融入其中,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不同的感人故事。在多样教学方式下,学生的阅读就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而是建立更加立体的空间之中,通过视、听、演,全身心地投入并体会,这就使得名著中的文字跃然纸上,变得灵动,学生也更能够清晰地理解名著中的语言,由此为更有效的阅读夯实了基础。
2.课外延伸,开阔视野
课外是课堂的有效延伸,而名著有较长的篇幅、较深的思想,由此,必然不能只依赖课堂,而是需要将其延伸至课外。在“双减”目标下,学生的课外自主时间更充裕,教师可以合理进行课外名著阅读的延伸,为学生提供合理的阅读建议,有序帮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拓展文化视野,塑造良好的思想观念,实现人格的培养。
以《昆虫记》名著阅读教学为例,《昆虫记》是一部科普读物,以昆虫为对象,揭示了昆虫世界一个个新奇有趣的奥秘。昆虫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生物,由于它们个头渺小,在生活中并不易被关注,而阅读该部作品,学生就能够对昆虫世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更细致、更清晰地了解不同昆虫的习性、生存技巧以及巢穴结构,等等,这是极具趣味性的内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由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适当的阅读延伸,比如阅读更多的科普读物,如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去了解人的由来、人类世界的发展以及趣味的科学故事。或者是阅读爱德华·欧·威尔逊的《生命的多样性》,从自然优胜劣汰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了解人类与自然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念。而在课外阅读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具体的内容进行细读,这样的方式不仅结合课内知识,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人与自然领域,同时也让他们领略到更多的知识,由此达到了课外延伸的目标。
名著阅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同时名著内容较为深奥,蕴含的思想情感更为深刻,所以,名著阅读教学不单单是要学生愿意去读,也不仅仅是通过扩充篇幅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与挖掘。所以,阅读的方法和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要更加自主化,所以名著阅读的过程也应当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教师应当“授人以渔”,通过教授有效的方法和习惯,如摘抄积累、圈点批注等,帮助学生夯实阅读技能,使得他们能够灵活地选择和应用阅读方法,实现真正的自主阅读。
1.摘抄积累,促进理解
摘抄是名著阅读时的基本方法,它注重优美词句的捕捉,是帮助学生积累优秀语言的关键。学生在阅读时,可以随时进行摘抄,同时,还可以依据词句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思考与品味,由此,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名著的内涵,更好地把握阅读的内容。
以《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教学为例,这个“家书”并非简单的一封信或者一封家书,而是凝聚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与谆谆教导的读物。傅雷在信中教导傅聪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如何成为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在家书中深深透露了傅雷高尚的思想和情感。其间有很多发人深省的语句,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准备摘抄本,随时摘抄优美或者引人思考的语句。比如“梁上君子”“醍醐灌顶”,又如“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等,学生摘抄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解和感悟这些词句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化内涵就会更为深厚,思想观念也会变得更加通明透彻。优秀词句的摘抄,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基础,同时也渗透了优秀的思想,帮助他们去正确认识生活,理解事物。有了良好的字词句的积累,学生对于这本“家书”的认识就能够更为深刻,由此,就可以很好地去理解书中的内容,吸收书中的情感,这就使得学生更愿意去阅读,从而提升自主性与主动性。
2.圈点批注,提升思维
圈点批注是将思考融入阅读过程的有效方式,它将思维结合笔尖,能够直观且深入地剖析名著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由此逐渐塑造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所以,利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学生就能够更深入地思考,感受名著的内涵,还能够在批注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阅读思维。
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教学为例,这部著作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写的长篇小说,书中的保尔·柯察金童年时饱受折磨与侮辱,生活的困难没有打倒他,而是让他更加勇敢坚毅,而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一名无产阶级英雄人物。这是一部融合崇高思想的作品,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摘抄,同时还可以对重点的句子、内容、细节进行圈点批注,以明晰不同的描写方式与内涵。比如,阅读到第一部第一章“混账东西”“他使劲地揪住那小孩的一只耳朵”时,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神父的凶狠态度,而对比之下,读到“佛罗霞擦去了额头上的汗,……用一种非常动听的、深沉的声音说”时,学生就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佛罗霞的态度,由此进行相应的批注,表示出佛罗霞的善良。通过这种对人物特点的标注,学生就能够建立清晰的人物发展思维图,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后续故事中人物的经历和情感的流露。借助圈点批注,学生的阅读过程也更加充实,他们能随时随地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由此就激发出更多元的阅读思维,理解语言的奥妙。
有效的阅读方法远不止上述两种,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进行深入探寻,往往能够找到独特的、更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在“双减”背景下,名著阅读教学更加不应当拘泥于已有的阅读方法,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自发、自主地去尝试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创新,以寻求最契合自己的方式,实现阅读技能的有效提升。
阅读是思维内化的过程,名著阅读同样如此。而有效的名著阅读是思维完整的活动过程,它必然包括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被视为最重要的目标,所以,在名著阅读时,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阅读成果的实践,通过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吸收名著中的思想,掌握语言运用的能力,由此不断促进阅读能力的进阶与深化。
仍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阅读为例,对于这样一部优秀的名著,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注重学生是否阅读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内化名著的思想,吸收名著中的情感,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果实践化,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完成后制作一定的阅读产出作品,比如有的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将读书过程中的感想和问题都写进笔记之中,还有的学生借助绘画作品,结合名著内容,画出了凸显人物形象的漫画,还有的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整个名著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串联,进行系统化梳理……通过自主的、开放式的实践成果,学生的阅读过程也更为灵活、丰富。由此,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成果展示平台,开展多样的成果展示活动,将学生各种各样的阅读成果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以鼓励他们更为积极地去阅读,从而不断地内化名著中的思想,提升阅读效果。
总之,名著阅读是拓宽学生视野、夯实阅读能力的关键路径。就名著本身而言,它包含着多样的文化精髓,是经历时间与历史的冲刷而留下来的精粹,本身就极具阅读价值和教育意义。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正确的思想引导和良好的思想熏陶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以及品性的形成都有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名著阅读教学必然要从学生成长的需求出发,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名著阅读应当改变刻板的方式,而从灵活的、开放的、拓展的、实践的角度出发,以多维度、重方法、强实践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使学生有效领略名著的思想,让自己真正成为会读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