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

2023-03-20 06:30贾丹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

贾丹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与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文化育人价值。文章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与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探索二者融合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且深入的思政教育。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时代价值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基于此,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的时代价值,如何探索二者融合的实现路径,是高校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爱、孝悌忠信、自强不息、礼义廉耻、爱国等理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价值观不谋而合。如“和谐、友善”是从儒家思想“仁爱”理念上进行继承与创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爱国”的思想源泉。基于此,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能让大学生真正认识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践行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真正领悟到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理念与追求。

(二)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知、情、行”的相互转化与升华,全面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正义、仁爱、忠孝、爱国、自强不息等精髓要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引领大学生在思想、情感与行为方面不断规范和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爱国情怀等,成为忠诚、可靠、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容易接触到良莠不齐的思想文化,而各种不良网络文化容易对大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思想价值造成较大冲击。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导,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能有效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各种不良网络文化侵袭,同时吸引更多大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真正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美、意蕴美,提高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二、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面临的困境

(一)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文化思潮,然而网络环境中充斥着良莠不齐的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不仅如此,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认识不足。其实,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浓厚的情感与价值底蕴,如端午节背后蕴含着屈原浓厚的爱国情怀,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比较青睐西方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在此环境下,大学生对思政课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足够重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内容浅显且少

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通常只是泛泛而谈,阐述缺乏说服力与实证性,未能对二者的教学资源、教学课程、教学内容等进行深度融合与研究。大多数教师选择的融入点集中在以史讲史上,只注重挖掘史实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缺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导致二者融入内容比较浅显,不够深入。另外,大多数教师仅在理论知识教学中简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忽视了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课程设置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涉及较少,影响二者融合育人的实效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法相对固化

在国家政策大力倡导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下,各大高校纷纷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融入各学科教学。但是,部分教师依旧沿用口头教育或者“灌输式”教育,导致融入方法相对固化,未能深入挖掘、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的融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等。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挖掘多样化的融入方法中。另外,思政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且内容抽象、深奥,需要教师设置生活化情景,具象化处理知识,降低大学生的知识理解难度,突出知识的形象性、生动性、情感性、问题性特点。然而,教师未意识到这一点,无法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实效性,影响到二者协同育人的效果。

三、高校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

1.创新传统文化宣传形式

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实际相结合,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内容以音乐、电影、绘画等形式呈现出来,并通过这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获得大学生的关注与认同。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六尺巷》视频故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故事主人公张英的“让墙诗”是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蕴含着张英宽容待人、睦邻友好、礼让他人的优秀道德品质。教师通过这一视频宣传,能让大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学会宽容待人。

2.利用新媒体宣传

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宣传,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和网络博主在国外宣传汉服文化、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短视频,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与政治信仰。

(二)深入挖掘思政课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1.选择与思政课内容相匹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根据思政课教材内容与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在原有的教案与教学大纲中合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思政课内容,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内容的紧密联系,二者形成相辅相成的关联性,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2.多维度选择与思政课密切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教师可以将典故、成语、历史名人事迹、古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思政课重点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例如,在讲授“量变和质变”时,由于该内容比较抽象,逻辑关系比较复杂,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将《老子》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高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思想理念与思政课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相结合,即将“毫末、累土、足下”作为量变,将“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作为质变,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事物从量变开始,到达一定临界点就会引起质变的过程,让大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更加具象。

(三)采用多元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式

1.将传统文化传承人邀请到高校开展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而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等,将非遗文化传承人邀请到高校开展教学,以传统文化为媒介,将思政课内容具象化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还可以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例如,福建某大学创建“非遗+思政课”模式,邀请十位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人开展思政课教学,并举办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传承非遗技艺,践行劳动教育”活动,涵盖剪纸、版画、软木画、篆刻、团扇、油纸伞等传统文化元素,大学生跟着非遗大师在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中学习非遗技艺,提交了两千多份作品,其中四百二十份优秀作品公开展出。不仅如此,该校先后与福建六家美术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加强课题研究、教学交流、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探索“高校+基地”的思政育人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与人才联合培养目标。可见,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相结合,带领大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之美,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引导大学生学习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哲学思想、伦理道德。

2.以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

第一,教师可以在寒暑假或者课余时间带领大学生收集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调研,让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第二,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参观博物馆、传统文化遗址、古建筑等,或带领大学生参加传统节日活动等,让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度的了解,真正领悟其中的民族精神、价值观、人生哲理等,并将其应用在社会实践中。

第三,教师可以安排大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民乐演奏、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通过亲身体验与操作,大学生能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技艺与精神内涵,获取人生哲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工匠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到江西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参观与考察江西的古建筑,如滕王阁、赣南客家建筑等,了解滕王阁与赣南各家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建筑风格,登上滕王阁领略王勃笔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受赣南客家围屋建筑蕴含的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团结、勇敢、奋斗、友爱、互助等优良品质。通过研学实践活动,大学生能亲身感受滕王阁、赣南客家建筑的传统文化价值与精神,提高人格修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相互融合,能有效发挥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文化自信等时代价值。然而,在二者融合过程中,高校仍然面临诸多困境。针对这些困境,笔者探索出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文化认同感;深入挖掘思政课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采用多元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式等优化路径,以期充分发揮出二者的育人实效,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徐本岩,殷培凤,陈子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J].农场经济管理,2023(3).

[2]张盛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6).

[3]郭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现实困境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3).

[4]唐斌,魏世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3).

[5]赵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究[J].职业教育,2022(32).

[6]辛宇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5).

(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