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莉君
摘要:高校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对管理模式进行变革,能促进学校的规范持续运转。文章首先分析网络社群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其次,梳理总结学生管理模式变革的阻碍,并从顶层设计、组织体系、团队建设、管理工具等多层面提出变革方案。最后,从开展日常思政教育、开展常规事务管理、完善学生指导服务三个方面,提出网络社群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方案的运行路径。
关键词:网络社群;高校;学生管理
一、网络社群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下高校学生的价值理念、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不再满足于传统以科层组织为主要形式的人际交往方式,而是进入了以虚拟化、多元化、符号化、无限化为特征的网络社群交往中。在网络社群中,学生表现出更强的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更多地追求个性发展、多样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导致高校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面临较大的挑战。
此外,在网络社群视角下,高校学生的行为表现出鲜明的自主性特征,不愿意被束缚,更希望得到个性化、自由化成长。因此,高校要契合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模式,形成“统一性+个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统一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制订个性化管理模式,促进整体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开展,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新需求。
二、网络社群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变革障碍
第一,缺乏顶层设计,学生管理模式变革难以深入推进。网络社群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变革离不开顶层设计做支撑,部分高校虽然已经认识到学生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性,开始推进学生管理模式变革,但没有做好顶层设计,未能从学校长远发展和宏观层面,设计系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变革方案,导致整体工作的开展只是“喊口号”,不能分步骤有序推进。
第二,组织体系不完善,学生管理模式变革局限于部分,缺乏整体性。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部分,学生管理工作离不开各主体的积极参与,但因为缺乏规范的组织体系,学生管理模式变革局限于某几个院系或者某几个学院,不能在全校范围内得到深入推进。
第三,管理团队分工不细,管理工具滞后。学生管理模式变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管理的精准性,但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并未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内容划分管理团队,导致学生管理模式变革较为宏观、笼统,团队分工不细,管理效果不显著,加之管理工具滞后,没有引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也影响了变革成效。
三、网络社群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变革方案
(一)做好顶层设计,确立远景目标
在网络社群视角下,高校对学生开展个性化、针对性管理,要做好顶层设计,确立远景目标,为整体管理活动的开展打好基调。第一,简化管理层级,拓展管理宽度。构建扁平化组织架构,提高信息流通的高效性,并采用激励、内省、服务、引导等非强制措施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使之将行为规范、道德观念等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第二,构建长短期计划,分步骤推进变革活动。以院系为单位针对学生管理模式变革制订清晰的长短期计划,长期计划包括年度计划、三年计划,短期计划包括月计划、季度计划。
(二)构建组织体系,明确推进方案
第一,构建网络状组织架构,实现各主体自由平等。围绕高校、学生工作者、学生的共同期望,相关部门应构建网络状联合体,形成宽松的网状架构,消除过去“高校—院系—班级”等层层分离的纵向管理体系,使各主体处于平等状态,能够各司其职、相互协作。
第二,构建显性规章制度和隐性校园文化。在构建规章制度过程中,高校应明确社群化学生管理总体价值主张,对各主体的权力进行清晰界定,完善权利救济、激励约束、监督评价等措施,避免大量采用原则性话语,注重指导性、引导性话语的运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应注重自由平等、服务至上、行动自主、民主協商文化的建设,并通过集体互动、相互协商确立各项文化的具体内容,成为规范各主体行为的行动指南,有效约束成员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三)重视团队组建,开展针对性管理与服务
第一,教育类专业团队。该团队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大学生开展日常行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理论教育等,团队成员不仅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
第二,管理型专业团队。该团队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处理数据分析、系统维护等问题,团队成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能根据详细的学生管理流程判断信息需求,还要全面掌握大数据技术,学会灵活运用该技术分析各类数据,及时预判问题,并做出处理。
第三,服务型专业团队。该团队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学生开展学业辅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后勤管理等,团队成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掌握团体辅导、个体咨询、课外指导等专业技能。
(四)科学选择管理工具,引入区块链技术
高校应将区块链技术灵活运用于社群化学生管理过程,构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管理活动的智能化。高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总系统中设置三个子系统,分别为业务数据处理系统、信息分析处理系统、信息交流共享系统,三个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连通,具体内容占比如表1所示。
其中,业务数据处理系统主要作用在于处理各类事务,并存储学生信息,包括学籍档案、党团关系、家庭情况、个人概况等,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动态化检测学生行为信息和思想动态信息。高校通过在系统中嵌入链式存储、数据区块、时间戳等,不断提高信息存储的统合性、科学性,形成存储各类管理信息的总链条。该系统属于学生管理的基础性系统,其内容占比相对较多,达到36.5%。
信息分析处理系统的作用在于分析学生管理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借助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处理各类信息,通过决策支持系统、仪表盘、联机分析处理等对系统中的各类信息做出整体分析和个别分析,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梳理学生工作走向。该系统属于学生管理关键系统,支撑整体管理工作的推进,内容分布占比为34.6%。
信息交流共享系統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并对管理信息进行共享,主要板块有“线上投票”“信息通知”“考核评价”等,实现各类信息的相互交融。该系统属于辅助性系统,目的在于促进各个不同主体相互之间的交流,实现信息流通与共享,内容分布占比为28.9%。三个系统的建设和区块链技术的运用,能大幅提高学生管理效率,实现各主体资源和力量的汇聚。
四、网络社群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方案的运行路径
(一)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构建链条式学习账本,进行个性化指导
高校应借鉴美国未来研究学院和ACT基金会的成功经验,运用网络资源学习学分制度和区块链技术,构建由学习链、资源链、管理链相组合的思政教育网络,精准把握学生需求,准确推送优质资源,并全面评估教育成效。在学习链中,学生可以自主获得团队资源,直观观看个人学习成果,从而做出正确的学习规划;在资源链中,专业团队及时在平台中上传学习资源,并获得学生参与学习的记录和学分认定记录,将这些信息作为调整、优化和完善教育内容的依据,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在管理链中,高校及时通过链条把握教师科研状况、教学状况,从宏观上把握思政教育质量。通过三个链条的有机交互构建学习账本,使日常思政教育有更明确的目标。
(二)开展常规事务管理: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高效处理基础性工作
高校要充分运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常规性党团管理、学籍管理、奖助评定、综合测评等事务类工作,并设置投票选举、材料收集、通知发布等环节。在投票选举上,学生可以自主在系统中申请各种评选项目,并上传相关资料,系统根据提前预设的评选标准生成评选表格,然后学生依据系统生成的报告和参评者个体报告进行匿名投票,结束后系统自动生成投票结果。在材料收集上,为了便捷获取学生信息,系统管理者应在业务处理数据系统中自定义选择范围、信息类别等,系统将自动调取关联信息,并进行汇总。在通知发布上,管理者根据学生管理的实际需求在信息交流共享系统中发布公告,系统自动将公告同步至手机端和电脑端,并在每项通知的预览窗格标明操作方式、所属类别、重要程度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条件排序,直观获取信息。高校通过网络系统开展常规事务管理,能提升学生管理模式的智能化水平,取得更理想的管理效果。
(三)完善学生指导服务:线上处理反馈信息,线下提供针对性指导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指导类工作应围绕需求阐述、问题处理、结果反馈三个步骤开展。先由学生对自我需求进行阐述,在信息交流共享系统中发表疑问和看法,然后管理团队运用大数据技术梳理汇总信息,并辅以实地调查整合学生的需求,制订整改方案提交给校领导,校领导进行最终审核,审核通过之后,各团队按照批准之后的整改方案,整改学生管理工作,最终将结果反馈给学生。
线下开展的指导类服务主要从系统预约、线下行动、持续追踪、反馈评价四个层面展开。学生可以在系统中进行自动预约,各团队在获取到预约信息之后,结合学生需求制订解决方案,并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对学生开展针对性、个性化指导,后续进行持续追踪,与学生进行定期交流,把握事件的发展状态,最后总结共性问题的解决经验,并采用推文、论坛、报告、讲座等方式推广先进经验。
综上所述,网络社群能改变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变革,构建科学性的学生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管理的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麦智杰.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实践与进路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3).
[2]张瀚.“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3).
[3]乔凯平,王浩州.新时代高校“五育并举”学生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
[4]陈国锋,姜庆华,郭长龙.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价值意蕴、构建思路和实践理路[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
[5]朱桦榕.“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变革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
[6]罗磊.数字化时代高校学生管理育人模式变革的思考[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0(11).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