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英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有效应对高校大学生受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思维动态、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不同所造成的理想信念教育难度增大现象,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法与定量分析法,阐述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创新路径,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21世纪以来,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更新发展,促使人与人的联系愈发密切,使得全社会形成了网络化交流环境。这样一来,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人皆是信息制造者、傳播者、接收者,新媒体借助交互性、自主性等特性,使得传媒生态发生了转变。新媒体为高校大学生发展提供了新平台,但动态化信息来源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理想信念集中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统一、自我实现与国家发展高度契合等层面。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多元意识形态带来巨大冲击,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日趋淡薄,集体意识愈发匮乏,功利主义占据了行为价值的主导地位,不但阻碍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序开展,而且造成大学生与主流价值观逐渐偏离。对此,笔者提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通过以某学院本科生为对象进行“我理想、我信念”主题的问卷调查,以统计分析获取相关数据。第一,78.5%的大学生以事业为理想,期望未来拥有理想的职业和满意的工作,所学专业知识能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造福社会。其中,大部分大学生期望可以在专业领域内成为学有所成、干有所为的人才;部分大学生期望可以走仕途。第二,9.6%的大学生以钱财为理想,期望成为有钱人。第三,4.2%的大学生以爱情为理想,期望与相爱之人共建幸福和睦家庭,成家立业或隐居山林。第四,2.3%的大学生以周游世界为理想,期望游遍中国美好山河或人文古迹,尝尽天下美味,成为旅行家。第五,1.9%的大学生以祖国繁荣富强为理想,期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第六,3.5%的大学生理想比较虚无缥缈,期望毕业回家当一个平凡人、自由人,或与世无争、平淡一生。
此外,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一般理想较为明确且切合实际的大学生,他们的信念比较坚定;一般理想比较模糊不定且不切实际的大学生,他们的信念相对含糊且消极。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一)教育不够深入
理想信念是高校大学生应具备的关键性素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优秀素养的生成与提高,可以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但是,许多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并不深入,尽管一些高校针对性整改、优化了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侧重于对接主流媒体,但是由于活动缺乏新颖性,吸引力与感染力不足,无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一些高校虽然深度探索并开设了社会实践、专题研究、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但是教育资源利用尚未有机整合与优化,平台也并未全面覆盖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需求载体,导致教育实施严重缺乏保障机制,再加上教育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离,极度缺乏感染性和实效性,更遑论与大学生发展需求高度贴合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二)社会风气辐射
高校大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的重要群体,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助力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更新、发展,各式各样的思想观念逐渐渗透,尤其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一系列不健康思想渗入现实生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建构。面对网络不良言论,高校应积极发挥教育优势,强化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严格规范大学生的认知观念,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内化与外化同行。
(三)环境推动力不足
就当前教育环境而言,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环境一般为传统教学方式与隐匿于思政教育中的隐含可能。此外,除去重视常规课程之外,高校应注重教育环境管理机制与网络环境等方面。在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许多教育环境效应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很多外在环境对大学生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此一来,大学生难以接受良好影响,理想信念教育自然也无法获得显著成效。
(四)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许多教学方式始终没有脱离“满堂灌”与照本宣科,教师早已习惯采用通用教案与模式,大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枯燥无味。受制于这些教学方式,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影响,甚至认为理想信念与实际相脱节,距离现实过于遥远。对此,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从实际着手,有机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拓展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促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水平达到最佳状态。
三、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路径
(一)强化监督管理以净化教育环境
新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也是信息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思想与信息集成地,强化信息监督管理非常关键。首先,高校应针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并引导大学生学会合理利用新媒体手段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其次,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网络舆情收集与反馈机制,制订可行且完善的预警机制,以严格监督大学生的网络言论,实时处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同时,高校应有效强化不良信息的过滤,充分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实际问题制订正确决策,促使校园舆论导向趋向于稳定方向,切实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健康环境。
(二)优化教育形式以完善教育机制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建设非常关键,所以高校要充分做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有机联动与互补教育。第一课堂侧重理论学习,营造高校理论研学风气。第二课堂侧重实践学习,实现知行合一。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实践息息相关,所以大学生应严格要求自我,由生活点滴小事做起,坚定思想意识,在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以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为重,致力于将自身理想信念付诸行动。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第三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另辟蹊径,物尽其用,拓展理想信念教育新阵地,并以大学生熟悉的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媒介传达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合理利用网络阵地强化舆论引导。总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彼此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此外,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紧跟时代潮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同时应始终发挥理想信念教育主阵地作用,将理想信念教育放置于主要位置,适时转变教育理念与形式。
(三)创新教学模式以健全教育体系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遵循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具体划分为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感知、互动与沟通、行动与分享,如图1所示。在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中渗透此教学模式,能契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构建师生间的关注、引导、交流、传播等良性关系。所谓感知,即教师应敏锐观察并了解大学生的爱好、需求等动态变化,及时传输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实时关注大学生在了解感兴趣内容之后的深度思考,并对大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传播内容。所谓互动与沟通,即增强链接深度,促使师生亲密接触并频繁互动,以此生成强大的关联度,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所谓行动与分享,即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正能量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顺利传播、推广,而大学生主动分享,以此形成健康和谐的理想信念教育氛围。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各环节内容与侧重点大不相同,但均明确主张师生即时互动的重要性,且要求教师采取各种方式与大学生深度交流、沟通。
(四)拓展网络平台以增强教育引领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接受信息,且网络早已演变成大学生学习、工作、交流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此,高校需全面拓宽理想信念网络教育平台,有效发挥网络隐性教育功能。第一,高校应根据实际需求建设理想信念教育主题网站,研发理想信念教育软件,占据舆论制高点,充分把握话语权,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助力大学生明确实现中国梦的理想。第二,高校应進一步构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以多元化方式精准推送信息,适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价值观念,积极引导舆论导向。
(五)提高教师素养以夯实师资队伍
新媒体的高速更新、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教师需充分把握时代特征,全面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第二,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媒体素养,以及新媒体技术驾驭能力,针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渗透力、感召力。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强化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教师需要紧抓时代机遇,深刻认知新媒体对教育的影响,基于思想价值与行为实践相契合,传统教育与新媒体平台相契合,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王岑岑.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研究[J].南方论刊,2022(1).
[2]王超,韦潇枭.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
[3]白钰.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4).
[4]李瑞欣.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探析[J].公关世界,2022(18).
[5]秦良泽.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16).
[6]马红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创新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22.
[7]朱香雨.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2.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