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娟+马丽红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高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基础性和长远影响力,其主要存在两种路向:以政治教育为重点的正式教育和突出社会生活的非正式教育两种路向。在当前条件下,第一种路向面临严峻挑战,而需要大力发展非正式路向。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因自身的的特点,而具有独特理想信念教育优势,并提出构建辅导员对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辅导员;社会生活
党的十八报告大明确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这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的具体的要求。其中政治辅导员作为与高职学生“距离最近”的教育者,在提升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拟探索辅导员在提升高职学生理想信念中的作用及其教育实施途径进行探析。
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双重路向及其挑战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消费文化和西方文化影响日甚一日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多元化的趋势,以及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逐渐获得广泛流传,理想信念教育如何有效地进行而被真正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就成为总体性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依靠正式途径来进行的,对成功人士、乃至英雄的憧憬和效法是以往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业。到了今天,这一情形发生了根本改变,对往圣先贤的模仿不再是高职院校学生所关注的最主要焦点,甚至其理想信念的树立多半不依赖往圣先贤们的精神动力,而是倾向于从彼此的交往以及对社会的“理解”中确立起理想和认同。
当前,中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一个有一个的调查结果和研究揭示了相同的规律。结果是,即使是在最基本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教育的实施者为了能够达到最为基本的目标也不得不费尽心力,甚至最终出现教育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纸面上的现象。
对于这一现象,很多教育从事者和研究者经常从教育内容的角度加以解释,认为在变化了的时代中某些固化的教育内容制约着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教育的效果实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才导致效果不足。理想信念的教育成为可能不仅仅是建立在观念偏好的层面上,它更是显示观念传播过程的体现:现实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是理想和信念的载体,在本来需要理想和信念发挥作用的地方,因为存在着高远的理想、坚定地信念和良好的品德,问题得以解决。如果把理想、信念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的方式存在断裂。这意味着即使我们非常努力地推动理想信念的教育,目标也无法真实地产生。
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之上,包括人际网络、规范亦即信任这些成分,从而有助于教育实施者更为有效地共同行动、追求共同目标。也就是说,理想信念必须体现出社会成员之间的关联,而不是互不相关、各说各话的独立存在。理想和信念可以作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而存在,使得其在日常的行为和重要关口的选择发挥正向作用;其本身也可以做为增加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福祉的要素而存在。如果这样的条件不能满足,理想信念教育就难以保证最基本的目标的实现。正式的以政治价值为内核的教育过程可以改变这些情况,通过教育活动将理想和信念“塑造”出来。但是这样的教育并不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而具有半强制性的特征。结果是,当这种教育路向受到限制时,反而对真正的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构成了障碍。
从对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般理论上讲,两种教育路向的含义十分接近,二者都意味着国家对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和青年接受国家主导的价值意识形态,并催生出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念的延续的态势和精神结果。尽管如此,当落实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内容上时,二者的差别明显起来,并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理想信念教育路向。对于正式的理想信念教育路向,从表面上看是学生对某些价值理想和信念的接受,其实未必尽然。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质不不对等于一套建立于在某种程度上是灌输基础上而产生的概念,乃至概念的体系的把握,它需要的是理想及信念对其自身行动的自我引领,而理想信念的作用又取决于其对接受的信念的力量以及与此相关的学生的素质。非正式的教育路向与此不同,它更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其不仅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较低,而且在非正式活动的教育过程中,还同时伴随着信念力量的增长。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内容构成了另外的差别,其中有偏向政治性和偏向社会性的差别。正式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代表的是政治性,而非正式的理想信念教育则更最求社会生活,是文化、体育、娱乐、交往等构成社会生活基本内容的成分。
由此,我们可以预期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我们也同时看中非正式的教育路向和社会生活内容,而不只是重视政治内容,如果并不认为理想信念的教育会随着政治价值的“灌输”而自然获得,如果我们希望从更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中培养理想信念,如果我们更愿意看到建设性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和结果,那么,两种路向将体现出重要的差异,并体现为非正式的理想信念教育路向的优越性。
二、社会生活路向下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和辅导员在一起。辅导员恰好在此处能显示出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特长。辅导员同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其教育活动更为具体亦即活动内容更加生活化、社会化而更就是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目标是活动的完成,而不是理念和价值的灌输和接受。通过集体性和个体性的活动,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接触可以产生较多信息交换,使学生更容易看到共同利益而相互配合;不断地的重复互动产生了信任。因而,辅导员可以通过社会生活的提供将学生们联系起来,使之相互沟通、建立信任,产生共同的社会生活基础。
如果辅导员作为一个外来的帮助有助于学生生活目标的达成,那么,这一帮助将被看成是积极性的。一方面促进自身学习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促进一种建设性关系的形成,从而接受辅导员所传播的理想信念价值。理想信念的培养最适合从学生感兴趣、成本付出较少而收益更大的地方开始。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预期辅导员通过自身的更具生活化的教育活动从而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
由于辅导员对学生生活的支持及非正式的理想信念教育将促使后者产生较高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提供理想信念和生活紧密结合的必要性条件。因而,就可以将辅导员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支持整合到整体性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总体思路之中。这是一个辅导员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培养和教育发挥作用的思路。辅导员至少有助于支持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甚或激发起增长。尤其是当理想和信念价值的弱化使的学生容易退居到狭隘的自我利益之中的情况时,辅导员的行动将有助于学生返回社会,并更容易接受其需要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学生的物质生活方面,学校和社会通过多重体系予以保障其最基本的生活,使其在遇到了诸如疾病等重大问题时,能够基本解决学业继续的问题。而在精神领域,在传统的正式教育路向日渐式微的条件下,已经无法通过正式的制度保障一个基本的水平。正式的制度难以解决,就需要通过非正式的途径来解决。辅导员就能被赋予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在保障学生的基本学习生活之外,为其提供社会生活构建以及精神价值教育的基本保障。这种做法,如果能够得到较系统地展开的话就能够更为急急地维护和发展自己的主导型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中开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是对较为晚近的既往经验总结、理想信念教育显示及其有效路向的基础上,实现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选择,是对教育模式和途径探索的结果,也会成为实现相关教育的有效途径。因而,有必要在辅导员开展各项活动、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培养、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践行社会注意荣辱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通过辅导员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时代必然性。21世纪中国的社会所发生的的巨大变化,使得传统的理想信念赖以扎根的“土壤”日渐贫瘠,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理想信念教育越来越成为“思想的碎片”,悬置在精神生活的边缘状态。而面对现实的欲振乏力和实际影响力的日渐退隐,也需要使理想信念教育走向更为现实和生活化的途径。但是当辅导员必须通过对理想和信念体系的“再生活化”以应对现实的挑战,建立新的系统的过程中必然趋向于浅白化,从而成为一种高度生活化的形式。作为学生关心的生活领域,由于比较适合理想信念教育的转变,所以成为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场所。
在社会生活领域展开理想信念教育,使得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使完全理想化的,而只能是利用“为我所用”的借拿。这说明,在辅导员通过社会生活痛经展开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刻,并不是对社会生活“沉默的声音”的公开表达,也不是利用社会生活来解释理想信念,更不是理想信念的简单社会生活化,而是在传统的教育途径作用式微之后,试图找到新的教育媒介和新的载体,把理想信念教育用当代大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过程本身就具有挑战性。笔者认为,这一生活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向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教育目标实现的要求。
三、辅导员在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如上所述,在传统教育的坚持和新的教育路向的前进,体现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发展路向的基本态势。在两种路向之中,辅导员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就新的以社会生活为主要载体的非正式教育路向下,辅导员无疑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以推动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就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达成而言,辅导员要自身优势就必须教育路径的开拓,从而在社会生活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施理想信念教育。
在此向教育的路向下,辅导员当然首先要确立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的意识。理想信念在本质上是位于生活之中的。从此意义上说,理想信念不仅源于生活、以生活为目的,而且理想信念自身的存在方式来看,是无法从人的生活中分离出来的。生活教育是自然而然的,和人自成一体,并非像其他教育方式那样从外面对人施加影响,从而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由于生活和人是同一的,生活并不是外在于人的,所以生活教育也不是外在于人,从外面加进去的,人通过生活而受到教育,教育就成了生长的过程。和人的生长过程合二为一的教育必然就更容易对个体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以社会生活为依托,由辅导员发挥关键作用的教育路向并不简单地替代原有的教育路向,不会排斥、消减和取代原有的教育路向,反而可对原有的路向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巨大意义,所以辅导员必须树立起在社会生活中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意识,从而将教育的理念和行动结合起来,构筑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
其次,辅导员必须采用理想信念教育的推动和进一步发展,必须尝试使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发掘沉寂的理想价值,凸显信念的深刻意义,从而实现教育目的本身。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传统的课堂理想信念教育已经失去了往昔的灵光。只注重对学生理想信念的灌输,不去挖掘其信念和理想的内涵,长此以往,理想信念的精神性因素便逐渐淡出和流失,其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也会越来越微弱。理想信念是学生行动的精神基石之一,因而邓小平在谈到对青年人的期望时,曾经说过:“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理想和信念是高职学生教育的“精神基础”,其中所包含的的精神密码是无数优秀先贤和教育工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情感的呕心沥血表达,隐含着无数先贤的心志,所以仅仅以有限的榜样的眼光和片面的现代方式对待,是显然不够的。必须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从文化精神和思想内涵方面来关照,以鲜活的力量来活跃理想和信念对学生的“统摄”作用。因而,对理想信念教育途径的重构,是一条较新路向。学生理想新建建立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显然是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变化与成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多元化的信息接收格局和传统教育日渐稀薄化的状态,使得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统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开拓一条新路。通过非正式的途径提升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就成为必须加强的途径。这一转变为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打开“方便”之门,注入因应时代变化与挑战的活力,也为其重新进入发挥效益的现代教育之列奠定了一定基础。
最后,通过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及品行鉴定。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遵纪守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主要内容包括:形势与政策教育,采取集中报告的形式,由社科系教师担任报告员;报告、讲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热点、焦点问题;组织班级学生参加升国旗活动,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党团班级活动,主要包括: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与教育,团校团课教育,主题团日活动、团支部活动、团内民主评议、评优表彰、主题班会等;大力加强大学生党员实践团建设,使其成为大学生党员自主开展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团体。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沈阳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中国梦助推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DSZ-2016-104,基金项目:2015年辽宁医药职业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YDSZ-2015-04
【参考文献】
[1] 徐柏才. 《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D]. 中南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1).
[2] 黄蓉生. 《切实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 教学研究, 2012(12).
[3] 黄蓉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J]. 高校理论战线, 2004(12).
[4] 刘建军. 《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J]. 教学与研究, 2004(11).
[5] 文军.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教育评论, 2012(3).
[6] 黄莺. 《‘90后大学生党员的人格特质及其教育对策》[J]. 浙江学刊, 2012(2).
[7] 胥海军. 《论中国崛起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33).
[8] 陈希. 《发扬‘双肩挑制度优势建设高素质辅导员队伍》[J]. 中国高等教育, 2006(10).
[9] 田丽. 《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途径》[J]. 江苏高教, 2010(5).
[10] 贝静红.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和辅导员职业信念塑造》[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3).
[11] 马晓云. 《高校辅导员工作‘以人为本内涵及其机制构建》[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作者简介】
许德娟(1982—),女,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马丽红(1980—),女,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