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龙
摘 要:“童心数学”教学充分激发儿童的数学直觉、想象,充分调动儿童的感知、思维,充分激发儿童的行动.“童心数学”能彰显数学“趣”的意义、能释放儿童“玩”的天性、能开掘儿童“学”的潜质.“童心数学”教学应当能让学生感受到精神的充盈、生命的润泽.在“童心数学”学习过程中,儿童能感受、体验到一种美好、一种幸福!
关键词:小学数学;“童心数学”教学;学习幸福感
对于教师的数学教学来说,“童心”就是一种儿童立场、儿童视角,是一种“思无邪”的自然、本真的生命样态.用“童心”来修饰“数学”,就是要让小学数学课程蕴含一种“儿童文化”、体现一种“儿童精神”.“童心数学”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获得感、成就感、意义感、价值感和幸福感.“童心数学”教学应当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增进、经验的丰富、精神的充盈、生命的润泽.
1 彰显数学“趣”的意义
“童心数学”要彰显数学学科的儿童化意义和价值.数学学科知识是抽象化、形式化的,是一种“学术形态的数学”.要让数学学科知识亲近儿童、贴合儿童,就必须将“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变为“教育形态的数学”“生命形态的数学”“儿童形态的数学”.[1]要让儿童对数学学科知识感兴趣,就必须对学科化的数学知识进行改造、包装.不仅仅要从数学学科形式上进行包装,更要从数学学科内容上进行改造.通过包装、改造,让数学学科知识更适合、更匹配儿童的“学”.
对数学学科课程知识进行儿童化改造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将数学知识蕴含在数学故事、数学童话、数学寓言之中,从而让学生在聆听中受到感染、启发;比如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化地探究、实践过程之中,从而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感悟;比如可以让学生以个人PK、小组PK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等等.比如江苏省南通师范附属小学的柳小梅老师执教《用字母表示数》时,就将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儿童化处理.其一是在导入环节,以孩子们喜欢的“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腾扑腾跳下水”这一童谣导入,从而激发了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兴趣;其二是在建构“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等相关知识时,用学生感兴趣的“魔盒”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用符号建构魔盒进去的数与出来的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儿童化的处理,能让教师的数学教学充满“童趣”“童味”.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活动中,领会了“如何用字母表示数”的操作要义,认识了“用字母表述数”的深层志趣.“童心数学”不是依靠教师的机械说教,也不是依靠教师的盲目灌输,而是依靠儿童对数学的自然内化.對数学课程知识进行儿童化处理,就能让数学自然地走近儿童,让儿童走进数学.
对数学学科进行“儿童化”处理,能彰显数学学科知识的“趣味”.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经这样说,“一切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其主要的动力在于儿童的本能的冲动,并且由儿童的本能的冲动所引起的兴趣、积极性上”.[2]当然,“童心数学”不是对数学学科知识“降格”,不是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娱乐化”,而是要将儿童文化、儿童精神等融入、渗透其中.
2 释放儿童“玩”的天性
儿童是在“上帝派来的天使”,“玩”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一种“本能的缪斯”.[3]“童心数学”要求教师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释放“玩”的天性,从而让儿童感受、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无目的性”“超功利性”.“童心数学”教学的内核是儿童的兴趣、儿童的需要、儿童的诉求.作为教师,在实施“童心数学”课程教学时,要尊重儿童的兴趣,从儿童的需要出发,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助推儿童的猜想、发现、建构、创造.
释放“儿童的天性”,发掘儿童的“玩的潜质”,是“童心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作为教师,要积极寻找数学学科知识中的“儿童要素”,设计研发“好玩”的数学游戏,让学生置身其间,卷入到数学游戏活动之中.比如教学《一一间隔排列》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将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童化为“游戏活动”——“找密码”“猜密码”.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通过“听密码”的形式,来聆听“一一排列物体排列的过程声音”.聆听声音,诉诸的是孩子的听觉.在聆听声音的过程中,我们将物体的不同声音以“组”的形式呈现,催生学生的感受、体验,让学生触摸、感悟到“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多媒体呈现相关的图片,如“兔子蘑菇”“夹子手帕”等,学生就会按照“聆听”中感悟到的“对应思想”进行圈画,从而促使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洞察规律背后的数理.有学生说,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圈画的时候就正好是整数组;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圈画的时候就不正好是整数组,而是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一个.正是在聆听、观察等听觉化、视觉化的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领悟了“一一间隔排列”的真谛.
游戏能有效释放孩子们“玩”的天性.在游戏之中,孩子们能感受、体验到自我存在着的本质力量.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思考、游戏等活动时,要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主动、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效.游戏不仅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数学的动力,更让学生产生了赏数学、用数学的学习动力,进而让学生产生了爱数学的情感力量.
3 开掘儿童“学”的潜质
“童心数学”教学是一种“做思学共生”“学完创一体”的数学教学.[4]作为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开掘学生“学”的潜质.教师不仅仅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当下,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未来,要让学生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融入到数学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中去.在引导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思考、探究、建构,更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创造.作为教师,要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氛围之中能进行洞察、思考、探究.
在“童心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宜对学生的“学”过度地介入,而应当充分赋予学生“学”的权利,赋予学生“学”的时空,让学生敢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比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部分内容时,很多教师都会直接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引导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教学中,没有固化、圈化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测量圆锥的体积.这一“放手”,真正让学生站到了“学”的前台.如有学生将圆锥直接浸没到盛满水的烧杯中,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有学生直接将圆锥浸没到没有盛满的水中,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有学生想到了“称质量比较法”;有学生想到了和已知体积计算公式的形体比较的方法,比如和等底等高的圆柱进行比较等等.这些充满童趣、童味的方法,不仅能彰显儿童的智慧,更能体现儿童的情感.作为教师,要顺应孩子们的思考,引导孩子们的探究,将儿童的思考、探究等引向深入.开掘儿童“学”的潜质,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学”的思想方法进行碰撞,从而让儿童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智慧的共享.不仅仅分享认知,而且分享智慧、分享快乐.
“童心数学”教学将儿童从传统的“规训”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们能思、能探、能说、能动.“童心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儿童具身认知的过程.在“童心数学”学习过程中,儿童能舒展自己的多种感官,让自己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从而形成对学习对象全面的、本质的认知.数学学科知识不仅仅以一种“对象”的姿态走近儿童,而且以一种“生命”的姿态走近儿童.儿童在与数学学科知识进行平等的“我与你”的对话、交往的过程中,感悟到知识的真谛.
“童心”是美好的、“童心”是快乐的.“童心数学”教学充分激发儿童的数学直觉、想象,充分调动儿童的感知、思维,充分激发儿童的行动.孩子们以“自我经验”为起点,对数学学科知识进行自主地、能动地、有意义地建构、创造.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儿童生命实践活动创造的过程.立足于“儿童童心”,能让教师的教学更生动、更灵动,能让儿童的数学学习更有味、更有趣.在“童心数学”学习过程中,儿童能感受到一种美好、一种幸福!
参考文献:
[1] 张娟红.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之美[J].甘肃教育,2020(7):74.
[2] 张娟红.感悟小学数学之美 体会数学学习之趣[J].甘肃教育,2020(14):71.
[3] 曹玲妹.探索数学之美 共享学习之乐[J].安徽教育科研,2020(16):63-64.
[4] 刘克臣.带领学生感受数学之美[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0(9):1-3.
[5] 李承刚.感生活之美,悟数学之趣[J].天津教育,2023(2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