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本立场”,培育学生的“量感”

2023-03-16 09:21张冉
数学之友 2023年22期
关键词:量感小学数学

张冉

摘 要:基于“生本立场”,教师在量与计量这一板块的相关内容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感知觉.要了解学生的已知,把脉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的省知.作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观照,丰富学生对量的感觉、感知、感受.引导学生对量展开个性化、理性化的思考.要不断地积累丰富的量的经验,循序渐进地、螺旋上升地培育学生的量感.通过引导学生对量的认知、把握,让学生的量感从模糊走向精准.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生本立场

“量感”是一种对量的大小、多少、快慢、长短等的感觉.培育学生的量感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量感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緩慢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生本立场,从儿童视角来观照学生的量感的培育.要丰富学生对量的感觉,引导学生对量进行理性化的思考,让学生对量的认知、把握从模糊走向精准,从定性走向定量.

1 基于“生本立场”,了解学生的已知

基于“生本立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学生在学习相关的量之前,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量,甚至已经操作了量.但由于这种接触、操作等是无意识的,因而会存在一定的迷思.很多学生对量的认识比较模糊、肤浅,甚至会夹杂着一定的错误.作为教师,就是要基于学生的立场,了解学生掌握的量的情况,从而针对学生的已有认知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的认知,或者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错误认知.尤其是,学生对量的前概念的认知往往比较隐蔽、顽固,转化起来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要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情,针对学生的量的认知采用针对性的策略.

比如教学《千克和克》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这两个概念,但都是以日常化的方式接触的.如日常生活中的“斤”“两”等,并且通常将质量称之为“重量”.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让学生认识到,一个物体的质量无论在哪里,都是不变的,是物质的一种固有的属性;而重量是与地球的引力息息相关的,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地方重量不一定相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常见的质量单位主要有“千克”“克”和“吨”,其中“吨”是一个“大单位”,“千克”和“克”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应用到的单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构度量单位“千克”和“克”的概念.从单位量的建构到标准量、参照量的建构,逐步引导学生在内心形成一种对于“克”和“千克”的理性认知.不仅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勾连科学概念“千克和克”与日常生活概念“斤两”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一斤等于500克,一两等于50克”等.通过这样的勾连,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千克”和“克”,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关于“千克和克”的量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生本立场,引导学生生成量感,要帮助学生厘清应有的认知,剖析学生已有的认知.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系统化地认识“量与计量”.帮助学生深度感受、体验“千克和克”,让学生梳理相关的前认知,发现真问题.不仅如此,通过链接学生的已有认知,将新知和学生原有的旧知整合起来,从而扩大学生的数学视界.

2 基于“学生立场”,把脉学生的认知

了解学生的已知是“量与计量”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基于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视角来观照学生的认知过程.对于“量与计量”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而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感受、体验.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直观认知,也可以引导学生操作认知、想象认知.通过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把握量的大小、多少等,逐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比如教学《角的度量》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角的大小比较开始,引导学生产生一种“标准角”的内在需求,进而引导学生认识“1°”的小角.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制的学具——“1°小角”来测量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为了测量、比较的方便,学生建议将若干个“1°小角”串接起来,由此建构“量角器”的雏形.在引导学生建立“角的大小”的量感过程中,学生能逐步地认识到“测量”的本质,即“测量就是看测量对象中包含多少个测量单位”.同时,学生还能认识到“测量工具”的本质,即“测量工具就是若干个测量单位的集结”.有了这样的一个丰富性的认知、探索过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估测角的大小,并借助于量角器去验证自己的估测.通过多次的估测、校测,学生的量感逐步从模糊走向精准.基于学生立场,把脉学生的认知,能让学生践学明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建构“模型”,比如“90°”的模型、“45°”的模型、“30°”的模型、“60°”的模型,等等.通过若干个量的模型的建构,让学生对量的感觉、把握形成一些稳固的锚桩,从而让学生对“角度”的估量更精准、更科学、更便捷、更有效.

3 基于“学生立场”,引导学生的省知

在引导学生认识量,生成、发展学生的量感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已知,引导学生的认知,更要促进学生反省认知.“反省认知”简称为“省知”,也就是让学生对自我的量的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等进行打量、考量.要着眼于学生的量的感受、体验的精准性、精确性,引导学生认“感”知“量”、理“感”论“量”、回“感”悟“量”.要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总结,从而丰盈学生的量感、完善学生的量感,让学生的量感更为科学、更为合理、更为有效.

比如教学《认识体积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时,需要学生有清晰的空间观念.但我们知道,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对三维空间的把握不精准.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引导学生用体积单位、标准量、参照量等去比划、想象,更要引导学生反思、反省.如可以引导学生将体积问题转化为面积问题、将体积问题转化为长度问题等.如此,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化一般为具体,引导学生实在地、具体地把握体积的量.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演示将体积问题转化为面积问题、长度问题的过程.如笔者在教学中,通常会将抽象的、宏大的体积问题,如集装箱、卡车后箱等问题,引导学生将之分解为长宽高,让学生动态想象这些物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这样的一种反思性的想象,能深化学生对量的感受、体验,从而能让学生生成良好的量感.相对于三维空间,二维平面、一维直线更容易被学生理解.通过省知,引导学生发现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形成对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认知,形成一种“三位一体”的量与计量的学习格局.通过省知,引导学生思辨内化,理解长度、面积和体积量之间的关联.形成一种长度单位的距离感、面积单位的大小感以及体积单位的“拥挤感”.

基于学生立场,引导学生省知,要聚焦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的量感.在反思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集思理量.聚焦学生的量感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反思、反省认知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大观念”.比如有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等相关内容时,会认识到“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在学习《面积单位》等相关内容时,会认识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在学习《体积单位》等相关内容时,会认识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进而就会勾连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形成一种立体性的认知,即“对应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立方”“对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平方”,等等.

基于“生本立场”,教师在量与计量这一板块的相关内容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感知觉,让学生积极主动追问、思辨,引导学生对于量的认知、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模糊走向精准.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在感知、操作、实践、推理、想象中,提升对“量”的感悟,引导学生在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丰富对“量”的感觉,让学生真切地体验“量”感.作为教师,要不断地积累丰富的量的经验,循序渐进地、螺旋上升地培育学生的量感,提升学生对量的感受意识,增强学生对量的感受能力,优化学生对量的感受状态,生成学生对量的感受素养.

参考文献:

[1] 冯刚.小学“做数学”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1(11):8-14.

[2] 梁培斌,张先锋.量感的内涵、特征、价值与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2020(65):33-35+39.

[3] 俞正强.“计量单位”教学的两种基本样式[J].福建教育,2018(19):46-47.

猜你喜欢
量感小学数学
兼收并蓄
数学实验赋予儿童“量感”以生长的力量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