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
摘 要: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个方面.笔者借数学课堂教学为平台,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年、月、日”单元为研究对象,开展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下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笔者阐述了利用统整单元、制定合理学习路径、改变评价方式等若干深度学习的策略,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策略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个方面.
对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来看,实质就是其中提出的11个核心概念,即培养学生的:数感、量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也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变革提供依据.而课堂是教师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现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年、月、日”单元为例,谈谈在实践中笔者初步摸索出的若干深度学习的策略.
1 统整单元,让延续性成为本单元深度学习的主线
1.1 了解小学阶段“时间单位教学”的延续性
本单元是时间单位教学的第二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教学的时、分、秒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年、月、日的知识,以及24时计时法.
1.2 把握单元知识的延续性
三年级这个学期“年、月、日”的学习,更是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本单元原本教学内容大体分两段安排.第一段教学年、月、日以及平年和闰年的认识,2课时教学之后安排了练习六;第二段教学24时计时法,以及求简单的经过时间,2课时教学之后安排了练习七.
这个单元的概念多且杂.此次,笔者打破原来的课时结构,把原先第1课时和第2课时的内容放在一起,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因为笔者发现,孩子在认识年月日时就发现了2月有28天、29天的问题,于是就统整教材,放在一起研究,其实只要教学设计的有效,时间是足够的.
1.3 课时之间的延续性
第1课时:学生在2017年年历的研究中发现、掌握新知,继而逐步展开对前一年和后一年的推断, 紧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对2017年3月的月历进行研究,延展到前一个月和后一个月,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时间是这样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地度过.第2课时:学生展开了对于1天中24时的探索,利用钟面、时间轴观察一天中的0时至24时的变化过程,研究中发现原来一天中的0时又是前一天的24时,一天中的24时又是第二天的0时,感受到时间是这样昨天、今天、明天……一天又一天地度过.第3课时:学生非常自然地利用上节课所掌握的时间轴来研究经过时间,感受到时间是这样一时又一时、一分又一分、一秒又一秒地度过。
2 提供合理路径,学生自觉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基于情境的学习方式.现在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本化的学习工具,如 “袋袋本”“优学单”“四色学习单”等,无论哪种形式,其实都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载体,要想让学生自觉而有效地深度学习,教师必然要在其中给学生设计好学习的路径.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笔者就利用这些载体将特定的年历、月历、时间轴贯穿于其中,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课堂中,教师刻意地提供了这样的情境:
情境1 年历卡、月历卡的依次地、刻意地提供
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经历学习新知的过程,学生经历过程中,观察年历表、月历表就是关键,这两个关键就是支撑学生学习年、月、日这个知识的重要材料.
(1)2017年年历
教师特地把2017年年历作为学习年、月、日知识的起点,学生积极地在年历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并收集、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这样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当然其中教师也做了精心的安排,如引导学生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算一算等方式了解年历里的内容,并收集、整理年历上的信息.教师还提出“明年的元旦是星期几?”“去年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几?”等问题,自然地探讨到前一年、后一年,让学生发现原来时间是周而复始的、有延续性的.
(2)2005~2016连续十二年的二月月历
学生在观察年历的过程中发现二月天數的不同,教师随之提供了2005~2016连续十二年的二月月历,发现有些是28天,有些是29天.而且教师特地把上述十二年二月的月历排成三行,每行是连续的四年,方便学生发现每一行的四张月历里只有一张是29天,另外三张都是28天,这就为学生接受平年和闰年的知识积聚了感性认识.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讲述平年和闰年的知识.
情境2 时钟、时间轴的出现,直观理解24时计时法的原理与方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计时法,对此学生都有过接触.教师利用教材中节目播出时间表中14:00的“动画剧场”、16:00的“异想天开”等播出时间,引起学生的疑问“怎么会有14:00、16:00呢?”教师及时告诉他们“这里用的是一种新的计时法”,由此引出教学内容.
其实有些学生已经知道老师讲的这种新的记时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并且知道14:00就是下午2时.这并不影响教学,他们虽然知道24时计时法,却并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
此时,教师利用大家平时最为熟知的时钟帮助学生理解24时计时法.第一圈老师带着学生播钟,第二圈学生自己发现研究.教师拨钟过程中,同时呈现时间轴,当时针再一次指向1时,利用时间轴帮助学生理解13时的由来.
时间轴是一根直条,表示每一天都从0时开始,到24时结束.直条的前半段,0~12时是一天里的前12个小时,是一天的下半夜、早晨和上午;直条的后半段,12~24时是一天里的后12个小时,是一天的下午、傍晚和上半夜.在时间轴上看到这些信息,就把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
教师此时及时讲解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在第一圈中,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是一样的,只需要去掉时间词;在第二圈中,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不仅要去掉时间词,而且需要加上12.
教师还利用时间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前一天和后一天的时间的联系.24时表示一天的结束,同时也是明天的0时,同样今天的0时,也是昨天的24時.时间就是像这样的日日夜夜周而复始连续进行的.学生又一次深刻地体会了24时计时法.
情境3 教材中例题的挖掘,解决“求经过时间”的问题,放开思考与算法
日常生活经常有“求经过时间”的问题,求经过时间的问题难易程度差异很大.本单元教材通过解决比较容易的问题,使学生懂得“经过时间”的含义,初步学会求经过时间的思考方法.以后即使遇到较复杂的问题,他们也能摸索出结果.
例如:电视节目预告里给出“动画剧场”14:00播出,接着的“异想天开”16:00播出,求“动画剧场”播放多长时间.这个问题不是很难,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并交流思考算法.学生有的看着钟面直观思考,数出播放了2个小时,有的利用前一节课的时间轴,看出播放了2小时,还有直接用16-14=2(时)计算的.无论在钟面上、时间轴上观察,直接数出播放时间,还是列算式算出播放时间,其思考过程是一致的,都是找到了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后进行思考,只是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教学中,教师注意沟通它们的相同点,而不应过多强调它们的不同点.要赞扬在时间轴上找到经过时间的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解法多样.
深度学习,就是在这样一个具体的情境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
单元设计中,第1课时利用各种图,第2课时利用时间轴,第3课时仍然利用时间轴,让学生探究,如果没有这些提供给学生,会导致死算.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习成为学生乐意去做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问题导向要非常明确,如提供给学生年历表、月历表圈一圈的目的是什么?要让学生思考什么?都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在课堂中分析清楚,哪些是学生应该做的,哪些是老师应该做的.老师一定要规范到位,设计好学生学习的路径,而不是看似开放的课堂,可是学生本质都没有学到.
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就属于深度学习.
相对地,为了过关而被动地学习,以背诵记忆为主,而非理解,更谈不上与周围事物进行关联的孤立的学习,是浅层学习.
3 改变评价方式,让深度学习更深入
课堂中,学生运用多种探究方式去学习新知,与此同时教师一定需有关键的考察题,这里的考察,一定是综合性考察.
3.1 变记忆填空为制作月历、年历
传统的课堂教师一定会问学生类似于“一年有多少个大月、多少个小月?大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多少天”这样的问题.
而今天,教师除了提出这些问题外,还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张2018年1月的月历卡.如果学生想要制作正确,就必须对今天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且可以灵活运用.学生必须考虑到很多因素,如:第一天是星期几,1个星期有几天,这个月有多少天等等.这样的操作题,更能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是否全面,是否会灵活运用.
3.2 变看图认时间为“我的时间我做主”
练习中不仅要学生会认识24时,更要搞清为什么?老师让学生给钟面画时针,看钟面时间,说说这时可能在做什么?只要理由充分,合乎情理就需肯定学生.
3.3 变计算求“经过时间”为多种表达理解“经过时间”
教师在活动中出示的一组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有计算1段的、2段的,甚至是3段的,利用时间轴这一工具等多种方式的表达,是图形直观手段的应用,是数学能力的表现,也是学生对经过时间更深理解的展示.
综上所述,教师利用统整单元、制定合理学习路径、改变评价方式等策略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今后笔者还将继续认真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抓准数学思想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过程中有机渗透、逐步感悟数学方法,探寻更多深度学习的策略,让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真正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潘小福.小学数学教材的专业化解读[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