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中小学生环保教育创新策略

2023-03-15 09:10:55丁玉林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2期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环保教育中小学生

丁玉林

[摘    要]近年来,环保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与形式不断得到创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中小学阶段,以環保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通过加强学科内环保相关知识的整合、学科间环保相关知识的融合、研学中环保教育的实践这三条路径,把环保知识的学习主题化、综合化、生活化,是环保教育在路径和形式上的创新。

[关键词]中小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环保教育;路径与形式

一、加强学科内环保相关知识的整合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基于《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版)的这一精神,创新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学科内环保知识的整合这一路径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需要教师基于学生学情的目标定位,围绕主题的有序选择,紧扣教材的资源选取,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贯通起来,从环保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责任心和公德的培养、知识面和视野的开阔、宣传力和意识的提高等多个方面,全面关注课堂生成,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一)认识环保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学生重视度

做一件事情,重视与不重视对做事的效果影响很大。环保教育也是,学生高度重视,则学习动力就足,积极性就强,效果就好。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重视度,立足环保重要性和意义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以“‘白色污染的危害”为主题,选取相关教育教学资源,罗列河面上、草丛中、花坛中、田地里的饭盒、塑料袋、泡沫包装材料等比较扎眼的一次性“白色”塑料物品,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中探究“白色污染”的危害,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以此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重视环境保护,不做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事。再如以“种草植树”为主题,从揭示土壤与生命关系的角度,把科学课程中森林减少造成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层变薄、土层变薄造成的肥力下降、肥力下降造成的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土地生产能力下降造成动植物生长的危机等相关内容贯穿起来,让学生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意义;从“水土流失危害”的角度,把植被破坏后地表土被冲入河流、水库、湖泊,以及所造成的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淤塞河道、减少库容等巨大经济损失这些危害整合起来,让学生深刻认识种草植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从“种草植树好处”的角度,把花草树木在涵养水分、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方面所起作用的知识集中起来,让学生充分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样,在一个主题之下,把学科内的相关知识以多元化的形式整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就鲜明、深刻得多。

(二)培养环保责任心和公德,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五位一体”的重要战略布局之中。这就需要教师从实施国家政策的高度,通过学科内知识的整合,教育学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主动肩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投身于环境保护的队伍中,以环保为公德,时时遵守,日日遵守,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破坏花草树木,抱着对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责任和美好希望,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做尽自己所能。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以培养学生环保责任心和公德为目标,设置学科内学习主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使命感。例如,以“生活点滴与公德遵守”为主题,在整合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为取材点,可以把科学课中相关环保知识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点滴做法相结合,让学生理解生活垃圾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此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公德意识。再如,以“废旧电池的危害”为主题,选取这一课和教材中其他相关知识点,诸如废旧电池废弃在自然界时污染土壤、地下水、通过农作物或饮水进入人体后对人肾脏的损伤等,让学生从知识层面认识废旧电池废弃物对环境的极度污染和对人体的严重危害;由此进一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电池,并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将浸泡过废旧电池的水倒在生长植物的土壤上,让学生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植物萎蔫致死的结果。这样,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一节1号废旧电池污染的土地面积多达1平方米,其污染时间可达20年。通过这种主题式的学习,学生既获得了相关的学科知识,又感悟到了废旧电池极大的毒害性,对于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主人翁责任感,都具有很大作用。

(三)拓展环保知识面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认知力

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除了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之外,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也是提升其认知力的关键性措施。化学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化学元素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无处不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一些化学知识更是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为此,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以环保教育为目的,以拓展环保知识面和方法为主题,把教材中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和有关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紧密联系起来,以此提升学生保护环境的认知力,那么,学生就能在日常生活或将来的工作中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保护自然环境。例如,围绕“有害废弃物的回收”这一学习内容,把硫酸的工业制法以及炼铁等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展性整合,引导学生学习回收、处理硫酸生产、炼铁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一些方法,并进一步搜集各国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的典型事例,包括我国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事例、英国治理泰晤士河污染的事例、美国治理洛杉矶城1946、1955年发生的两次光化学烟雾的事例等,以此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掌握国内外比较先进的环境保护方法,以此提升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力。

(四)提高环保宣传力和意识,树立学生的法制观

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科知识宣传环境保护的法规,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也是学科内实施环保教育的必要措施之一。例如,以“提高环保意识”为主题,结合相关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开展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宣传,学生既能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又能加深自身对环保法规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增强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都具有显著的作用。再如,以“温室效应之后果”为主题,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把化学知识和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开展课内外各种形式的活动,对“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后果等进行分析、讨论,并与国家出台环保法律法规的必要性相联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

二、加强学科间环保相关知识的融合

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科间融合是指围绕某一主题,选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路径。对于环保教育而言,围绕某一主题,选取道德与法治、语文、化学、生物等學科中的相关知识,或者选取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作为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的途径。在选定学习主题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情,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教师就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科间环保知识进行融合。当然,学科间的融合并不是把所有学科中的相关知识以主题的形式进行呈现,一般在两到三门学科间选择相关知识即可,这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

即围绕选定主题,在不同学科教材中选择环保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设定“保护环境你我行”这一主题,在语文、思想品德学科中选择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环境保护的刻不容缓,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在语文学科中可以选择一些有关环保内容的名篇、名言等,在思想品德学科中可以选择一些名人、名事等,通过情景式的融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也可以通过相关课文或章节中环保知识的讲解,彼此印证,相互映衬,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之情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的高尚情操。再如,把思想品德课中的相关环保内容和语文课中的作文练习相结合,让学生围绕一些主题,包括“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美化家乡我有份”“做环境保护的小先锋”等,把学生良好卫生习惯、优秀思想品德培养中的感受,通过具体的环境保护内容表现出来,以此融合语文学科和思想品德学科中的相关学习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融合

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可以是学科内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把相关的环保知识融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落实学生的环保行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综合语文学科知识和地理学科知识开展《人与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环境保护与人素质提升之间关系的资料,选择一定形式的活动,或写一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倡议书,在校内外分组张贴、散发,向广大同学、社区居民提出倡议;或在校内外开展宣传活动,动员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出一份力等。这样,由课内到课外、由知识的融合到活动的开展,在强化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增强实践能力,付出实际行动。再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围绕环境教育主题,例如,“我喜爱的动物”,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喂养动物的实践活动,并将自己与所喜欢动物的故事写出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热爱生命的情感,在内心深处唤起环保共鸣。还如,在数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中,以“数学学科在环保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为主题,把数学教材中涉及的环境科学知识应用到学校及学校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轻松、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并转化为自觉的长期坚持的行动。这样,既能树立学生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强烈意识,还能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

除了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之间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之外,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之间也可以以主题的形式彼此融合环保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音乐作品的听唱、舞蹈作品的评述,引导、启发学生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环境保护主题进行认知、理解,并从中产生某种情感体验,激发作品中潜质的艺术感染力,感染、教育学生积极投身到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行动中。再如,把美术课和陶艺课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以环保教育为主题,让学生通过素描、速写的方式画一些形象、生动或引人深思的宣传画或漫画,并选择一些优秀作品,在陶艺课上使用绿色的生态泥,把作品形象表现出来。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力,而且能够让学生绘制的绿色作品影响更多的同学,启发他们投身到环保行动之中去。

三、加强研学中环保教育的实践

以研学形式开展主题式环保教育,是最近几年中小学环保教育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主要由学校组织、家长支持、学生参与,基于环保理念、绿色生态教育而开展。其实施依据是《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环保意识;其意义是通过旅行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生态知识,在游玩中提高环保意识。这一环保教育的创新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环保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和自然,以实地学习的形式改变“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让学生通过体验社会、自然中的研学内容,活跃环保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理念。

(一)实现视觉跨越,强化环保体验

研学活动之所以能够获得广大中小学生的青睐,也与其满足学生的视觉需要大有关系。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和自然的感觉,和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在教室里,即使有情景、场面等,也都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的。尽管视觉效果好,但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效果相比,肯定是小巫见大巫。因此,研学旅行的开展,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的视觉跨越,极大满足学生耳目对自然美景、社会景观的观赏需要。自然中的一幅又一幅如画美景,社会环境中一处又一处入胜景观,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简直就是“生花妙笔”。在学生集体参加的这一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中,学生领略不同地方的自然魅力,体验着不同地域的风情民俗,了解着不同景观的独特之处,体验着旅行之中的无限乐趣,在无形之中就会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思考环保的意义,在强化环保体验中受到环保教育。

(二)实现思想跨越,激发环保动能

以环保教育为目的的研学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立竿见影。中小学生从小到大一直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从学校到家、从家到学校,活动范围小、见识少、视野窄。即使能够通过学校、社会的环保教育提高环境保护的认识,但是,容易教条化、刻板化。通过研学活动,学生在外通过接触新鲜事物,四处游览思考,就会提高思想认识,实现思想意识上的跨越式发展,由此激发环保动能,对环保产生大局观。

参考文献:

[1]邵婧.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渗透环保意识[J].考试周刊,2014(87).

[2]赖琼华.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林区教学,2015(6).

[3]刘晓琴.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生态环境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4]王文龙.开展研学旅行,提升安徽青少年科学素养[J].安徽科技,2017,2(46).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跨学科主题学习环保教育中小学生
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多维特征、 设计逻辑与实践指引
体育学刊(2022年6期)2023-01-21 08:25:10
STEM教育何以落地中国
跨学科视域下高中化学HPS教学实践
以生态观引领“跨学科主题学习”
生物学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
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文理导航(2016年32期)2016-12-19 21:49:32
当前幼儿园环保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11:17:24
面向中小学生的移动智能推介系统的设计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10:10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4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