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和突破路径

2023-03-14 17:21刘洁吴荣沛吕旭才
华章 2023年12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

刘洁 吴荣沛 吕旭才

[摘 要]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二者的有效融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文章主要剖析二者融合的价值意蕴以及融合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意蕴;路径

高校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更是贯彻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也为大学生展现自身的水平,服务国家提供了重要平台。在新时代,推动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目标的互促性

新时代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互促性。劳动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以应对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挑战[1]。二者在教育目标上相互促进,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基础,而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劳动教育提供动力和方向。两者相互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内容的相通性

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互通性。首先,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强调实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最后,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均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可以相互融通,通过劳动实践和创新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方法的相容性

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有很好的相容性。第一,两者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劳动教育主张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参与和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知识和技能。创新创业教育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际项目和创业实践,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第二,两者都强调跨学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劳动教育通常以跨学科的方式进行,将多门学科知识融入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学科和领域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综合性的创新。

(四)功能的相合性

高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功能上是相合的。第一,两者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劳动教育通过实际劳动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劳动的本质和价值,并锻炼其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其对新事物和未知领域的兴趣,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和创业潜力的人才。第二,两者都有促进就业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通過实际劳动活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劳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

(一)根本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根本价值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劳动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立德树人提供了更全面的教育路径。其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用技能,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两者的融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具体技能,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最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劳动教育强调勤劳奋斗、创造财富和服务社会,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追求个人梦想并为社会作出贡献。两者的融合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职业追求。

(二)核心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者的有机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加全面和有竞争力[2]。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劳动教育通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创造,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创新创业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两者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通过实践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种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技能和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三)现实价值: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培养和支持,使他们能够在创业和就业领域中获得成功。首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培养出具有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的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更有竞争力地进入创业和就业市场。其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帮助大学生发现创业机会、解决创业难题,并为他们实现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能力。最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劳动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用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适应性。创新创业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两者的融合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使他们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还可以让大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支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他们创业和就业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延伸价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并以创新创业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首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意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其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创新动力。最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团队成员。创新创业教育则鼓励学生锻炼领导才能,培养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两者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具备领导团队的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组织、有领导力的力量。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一)融合理念尚不统一

当前,不同高校对于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重点不尽相同,导致二者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存在差异。高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然而,一些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不足,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这导致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创业资源有限,影响了融合理念的贯彻。另外,不同高校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存在差异,对于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一些高校更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和考试表现,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评价和激励相对较少,这也影响了融合理念的统一。

(二)融合机制尚不完善

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操作中。然而,部分高校在校企合作机制上尚存在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平台和创新资源。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来引导和指导学生,但是部分高校针对教师的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和支持不够充分,导致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同时,评价体系也存在问题,仍然主要以学术成绩为导向,对劳动和创新成果的评价不够重视,这也会限制了融合效果的发挥。

(三)融合平台尚不明确

目前,一些高校在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多个独立的平台或项目,缺乏整合和统一的组织形式,这导致学生难以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获取相关的资源和信息。高校的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需要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支持。融合平台的建设还需要完善评估和反馈机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反馈。但部分高校在融合平台的评估和反馈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准确评估学生在劳动和创新创业方面的水平和成就,影响了融合效果的发挥。

(四)融合氛围尚不理想

当前,一些学生对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的意愿和积极性。这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不足,制约了学生在劳动和创新创业方面的发展。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和支持体系。然而,一些高校在提供劳动场所、实践基地和创新资源方面存在不足,学生缺乏展示和实践的机会。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还需要学院和学科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3]。但是,部分高校在学院和学科间的合作和交流机制上仍然较为薄弱,限制了融合氛围的形成。

四、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突破路径

(一)融合格局:秉持“融合共生”的育人理念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格局应该秉持“融合共生”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教育理念上的统一有助于形成共同的认知和目标导向,推动融合格局的建立。在融合格局下,高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考量学生的劳动成果和创新创业表现。除了传统的学术考核,还应注重学生在劳动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中的实际表现,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方式,鼓励他们在劳动和创新创业领域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二)融合管理:优化“融合共赢”的育人机制

高校优化自身的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综合型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对此,高校应鼓励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项目交叉和教育创新基金等方式,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高校还建立实践项目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导师可以来自高校教师、企业管理者、创业导师等,通过定期指导讨论和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在劳动实践和创新创业中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同时,建立跨学科的师资交流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享,提高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融合载体:搭建“融合共建”的育人平台

新时代背景下,优化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载体,构建“融合共建”的育人平台,还需创建一个统一的融合平台,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和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支持,整合各项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综合的平台上体验劳动与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4]。高校还可以设立综合实践基地,基地可以包括校内实验室、工作室等,提供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和创业创新的机会。在校内,组织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并展示他们的创新创业成果。竞赛可以涵盖科技创新、社会创业、文化创意等不同领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交流合作的平台[5]。高校还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真实的市场需求和经验,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

(四)融合环境:营造“融合共赢”的育人氛围

高校要重视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对此,高校可以组织创新创业讲座、分享会等活动,邀请成功创业者和知名企业家来校交流经验,让学生能够在开放、统一、包容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符合当下的教育发展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其实质就是将劳动教育贯穿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在将二者有机融合的過程中,应积极摆脱现实困境,跳出围墙的藩篱,实现育人理念、育人机制、育人平台、育人氛围等方面的融合,提升二者融合实效,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陈雅倩.逻辑,价值与路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活动的互促共进[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3):131-134.

[2]廖烨檬.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和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1):2.

[3]刘向兵,赵明霏.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知识整体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8):5.

[4]杨秋月,顾建军.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逻辑,困境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1(6):6.

[5]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价值、困境与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4):116-124.

作者简介:刘洁(1977— ),女,汉族,河南开封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中医康复高职教育、学生管理。

吴荣沛(1980— ),女,汉族,新疆哈密巴里坤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学生管理。

吕旭才(1991— ),男,汉族,山西晋城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生物学,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