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林 苏仰娜 许博凝 陈婉婷
【摘 要】“雙减”政策为第二课堂的开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将非遗引入校园,能够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价值。潮州麦秆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体现了民族的创造力和独特性,将其融入第二课堂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普及非遗知识,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学校文化教育,丰富课堂生活。调查数据表明,“双减”背景下潮州麦秆画走进小学第二课堂能够拓展小学生非遗知识面,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增强非遗认同感。
【关键词】潮州麦秆画 第二课堂 非遗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2-20-04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是教育部门为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而提出的减负政策。学校要根据“双减”政策及时调整课堂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在校内进行有效学习,实现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不少学校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
一、“双减”背景下开设第二课堂的必然性
(一)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具有历史性,服务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内容、目的等有所不同。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国家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在此背景下,学校应该着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后活动,将“双减”的核心融入实际教学中。
(二)家校共育的需要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协作,落实家校共育,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学校作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主场地,应当积极构建特色课程,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为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爱好提供良好的场所。
(三)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所进行的一种与第一课堂有关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却又不限于教材,不需要学生进行结业考试,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相比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多元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可学习的空间范围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与补充,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引导作用。
二、潮州麦秆画的独特魅力
麦秆画是中国独有的民间手工艺品,以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广东省潮州市、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等地较为著名,其中潮州麦秆画以其独特的地方魅力经久流传。潮州麦秆画是广东省潮州市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品,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潮州麦秆画起源于民间,凝聚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亭台楼阁、人物风尚、古今诗词等;从形态上可以将其划分为平面贴画和浮雕贴画,其中浮雕贴画以立体、层次分明的艺术特征享有盛誉,深受观赏者的喜爱。
潮州麦秆画做工繁杂精细,从挑选原材料到绘制图纸再到最后的装裱,每一个工艺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手工艺人为了真实地还原创造实物的色彩和真实度,巧妙地运用各式各样的工具进行制作,赋予麦秆画返璞归真的艺术气息,其华而不媚、素而不俗的艺术特点彰显出麦秆画别样的艺术魅力。
手工艺人在创作中敢于创新突破,“潮州麦秆画追求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其艺术特点是大胆地吸收了潮绣、木雕、陶瓷等元素”[2],融入了中国画的韵味,油画的浑厚,水彩画的清丽,使麦秆画作品生动传神,绚丽多彩。麦秆画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其作品细腻,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在创作过程中,手工艺人有着一套独特的制作技法。首先,在染色环节中,手工艺人挑选大麦秆进行处理,将麦秆内层和外层分离后再进行染色,使颜色更加鲜艳,更加通透,有光泽。其次,在剖丝环节中,需要用特殊的刀具处理麦秆。先将麦秆剖成丝,根据作品的特点来控制切片的大小、排列方式等,以此来呈现作品更加细腻的质感,被称为细切法。最后,在拼贴环节中,手工艺人会对每个组件进一步拆分,运用独特的垫高技艺法作为支架固定,展示麦秆画作品的立体形象。拆分得越详细,最后呈现的效果越立体,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垫高技艺法使潮州麦秆画成为区别于其他地区麦秆画的一大重要标志。[3]
三、“双减”背景下潮州麦秆画走进小学第二课堂的必要性与优势
(一)非遗进校园,助力“双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简称非遗)凝聚了祖先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我国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一种长盛不衰的经典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其影响和美育价值不容小觑。例如一幅麦秆画作品能够生动地刻画出当地的人文景观和生活情趣,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叹;一件瓷器能够搭建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一首潮州歌剧,以其宛转悠扬的唱腔和独特的表达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成为联络世界各地潮汕人的情感纽带。
非遗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万千华夏儿女心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双减”背景下,开设潮州麦秆画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不仅为学生减轻了学业负担,而且能够让传承非遗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二)潮州麦秆画的育人价值
将潮州麦秆画融入第二课堂意味着将非遗引入校园,有效地拓展了学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是当前教育发展的目标所向,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从这来看,潮州麦秆画课程绝不仅仅是一门单一的美育课程,更是一门融合了历史、美术、劳动等多门课程的综合性课程,践行了当前社会素质教育的课程要求。[4]
1.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非遗与民族文化、国家文化息息相关,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地方风俗和各种文化习俗。将潮州麦秆画融入小学第二课堂能够让当地学生认识到潮州麦秆画这一非遗的独特性。此外,长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学习,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文化的认知感,提高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度。
2.普及非遗知识,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将麦秆画引入潮州小学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了解非遗的相关知识,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文化取向;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拓宽校园文化,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创建和谐、底蕴浓厚的文化校园。
3.促进学校文化教育,丰富课堂生活
潮州麦秆画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制作出来的作品精致且细腻。第二课堂能够让学生了解潮州麦秆画的发展历程及制作工序,使学生以动听结合的形式感受流传千年的文化工艺品。在了解的基础上增加动手实践的教学过程,可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麦秆画的乐趣,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深入挖掘麦秆画更具内涵的故事,体会前人的聪明才智和坚守初心的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促进学生德育、美育多方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四、潮州市小学第二课堂开展情况
通过调查、走访潮州市小学发现,大部分学校在教育政策的指导下会在原有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但城镇小学和农村小学开设的课时和科目数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城镇小学教学资源丰富,师资雄厚,教学理念先进,开设的第二课堂类别较多,学生的选择也相对更多;而农村小学开设的第二课堂种类没有城镇小学的丰富,课时也相对减少,有的小学只能聘请校外教师到校开展一两次活动,开设非遗类课程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
潮州市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国家大力呼吁全国人民保护非遗,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场所,理应带头做好宣传非遗工作,但情况不够理想,无论是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都缺少与非遗相关的课程。因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非遗的宣传工作,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具体项目融入第二课堂中。
五、潮州麦秆画走进小学第二课堂的教学试点与问卷调查分析
(一)教学试点
本文选择潮州市潮安县枫溪镇的高厦小学作为教学试点,开展了潮州麦秆画进校园的活动。
高厦小学是一所公办小学,以其严格的制度和人文情怀相结合的管理思想获得了良好评价,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项目种类较多,包括但不限于音乐、书法、绘画等课程。因此,选择高厦小学作为本次研究的教学试点。
(二)问卷调查与分析
1.问卷调查法
本文以高厦小学四年级的4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设计问卷,对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围绕学生对潮州麦秆画的了解程度、学习非遗的兴趣程度、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三个维度。后期收集学生填写的问卷并进行数据分析,观察、对比教学前后各维度的变化。
2.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共发放40份问卷,回收40份,回收率100%。根据问卷内容,统计出以下调查结果:
(1)学生对潮州麦秆画的了解程度
为了对比学生课前和课后对潮州麦秆画的整体印象和了解程度,通过整理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见图1、图2),得出以下结论:
由图1可以看出,在学校将麦秆画引入第二课堂前,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麦秆画是潮州地区独有的一门技艺。说明不少学生并未深入了解过麦秆画相关知识,或受地域的影响,对麦秆画的了解不够全面。后续需要加强推进潮州麦秆画的宣传和教学。
由图2可以看出,学校将麦秆画引入第二课堂后,能够让全体学生接触潮州麦秆画,学生基本能够了解潮州麦秆画区别于其他地区麦秆画的独特之处及其魅力风采。
(2)学生对学习非遗的兴趣程度
为了调查课程结束后学生对学习非遗的兴趣程度,通过整理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见图3),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学生都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更多与非遗相关的知识,并且有40%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宣传非遗的活动,他们非常愿意参加,再次体验如何制作麦秆画。说明学生在学习完本节课后对非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多有关非遗的知识,参与到非遗活动中去。
(3)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为了调查潮州麦秆画进入第二课堂对学生是否会产生影响,可根据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来进行分析判断,通过整理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见图4),得出以下结论:97.5%的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对潮州麦秆画的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中,超过五成的学生对潮州麦秆画的了解程度相比于未学习前有了质的飞跃。从这些数据分析中可以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习到新知识,潮州麦秆画进入小学第二课堂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增强了对麦秆画的学习兴趣,是一项值得继续开展的活动。
六、“双减”背景下潮州麦秆画走进小学第二课堂的影响与效果
第一,“双减”背景下潮州麦秆画走进小学第二课堂能够增加学生对非遗的知识储备。麦秆画第二课堂以科普麦秆画知识,学会创作简单的麦秆画作品为主。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听讲,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了解麦秆画,学习麦秆画的制作。
第二,“双减”背景下潮州麦秆画走进小学第二课堂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潮州麦秆画属于艺术类手工艺品,长期接触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此外,麦秆画的创作需要动手完成,绘制图纸、切丝、拼贴等制作工序都需要通过大脑和双手的结合才能够完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美育的形成。
第三,“双减”背景下潮州麦秆画走进小学第二课堂促进了学生德育、美育多方面发展。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形式的不同。第一课堂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第二课堂则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5]麦秆画的课堂教学以麦秆画实物为载体,通过介绍、分析、鉴赏麦秆画作品,展示非遗的魅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增强对非遗的认同度和自豪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6]“双减”背景下非遗走进小学第二课堂已然是大势所趋,“减”的是学生的负担,不减反增的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培养爱好的机会。非遗以第二课堂的形式进入校园,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构成了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邸文秀.平遥剪纸艺术在初中美术第二课堂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以平遥实验初级中学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23:18.
[2]周欣达.浅谈潮州麦秆画的艺术特色[J].西部皮革,2018,40(2):145.
[3]徐华捷.潮州麦秆画的艺术特征分析[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2,51(4):207-209.
[4]曹越星.“非遗”进校园的价值反思[J].教育观察,2019,8(41):72-73.
[5]韦理山.“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物理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3:15.
[6]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2-22)[2023-10-12].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22/content_5742718.htm?eqid=9d1936040007bd3d000000056455fa50&wd=&eqid=8508fbfc000008c700000003648add19.